浅析“理想化” 工作片的构成要素

2018-09-19 09:11李建成
关键词:理想化细节村民

李建成

工作片是一个较为笼统的概念。若细分之,还可以分出很多类型。比如面向广大党员群众开展宣传工作的,向平级单位介绍工作经验的,以及向上级部门展示工作成果、汇报工作进程的,等等。虽然都是工作片,然而不同类型的片子在思考方向、预期目标和成片风格上却不尽相同,因此在拍摄、撰稿和剪辑手法上也要“区别对待”。由于工作片反映的都是工作热点、难点和聚焦点的问题,也是领导颇为重视的一个单位的“门面”、一项工作的“亮点”,因此决定全片风格的往往不是拍摄者本人,而是在众多观点中说话分量最重的那个人。也就是说,工作片的创作者很难按照自己的意愿“理想化”地去制片。作为创作者,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按照自己的判断、设想和预计,先为片子确立一个“理想化”的框架,并使其符合“理想化”工作片的构成要素,然后再优化各种“干扰”因素,使其更贴近“理想化”的要求,最终使片子成为更加“理想化”的作品。那么,“理想化”工作片的构成要素都有哪些呢?

瘦 身

无论是艺术作品,还是现实生活,人们对美的认知都是一样的。比如肥胖,当代人都不会把肥胖看作是美,这也是为什么有越来越多的人即便只是微胖,也要为了美或健康想方设法瘦身的原因。同理,一部好看的专题片,也不应该是“肥胖”的。

然而,就像明知肥胖不好看,还会有很多肥胖者一样,我们也会看到很多“体态臃肿”的专题片。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人都是有局限性的。每个人都想把自己最美好的一面展示给别人看。对于参与创作的决策者而言,也是如此,想把所有的亮点都“装”到一部片子里去,全面地展示自己,让上级领导或者党员群众看到自己都做了哪些工作。结果,我们就会看到很多工作片都像写公文那样,被分成几大块若干小块,面面俱到。但实际的传播效果会怎样呢?这种“八股文”一样的片子肥而油腻,观众不会喜欢,即使上级领导为了了解基层实际把片子看完了,也会因内容过于全面而忽略重点。笔者见过的最“肥”的两部片子,都已达到让配音员无法容忍的地步。为了增加内容、压缩时间,配音员需要每分钟念400字解说词,念出来的效果如何,可想而知。

让片子变“瘦”的方法,无外两种。一种是少摄入“油脂”,就是要精简片子的内容,最好只反映一个主题,并且只展现这个主题最核心的部分,这样才能让内容更具体更集中,亮点突出,其健美的“身形”也才更有张力;另一种是分解“油脂”,如果主题足够大、亮点足够多、素材足够丰富,也不要把它们全塞到一部片子里,可以建议决策者将其分解成多集制作成系列片,并使其前后连贯,这样就可以把一项工作展现得更全面更深入。

因此,要想制作出一部更“理想化”的工作片,最關键的要素就是要极力避免片子臃肿,要为片子抽取“脂肪”,构建起一个健美的框架。

故 事

为了保证严肃性,很多工作片都不讲故事,看上去冷冰冰、硬邦邦的。工作片真的不能讲故事吗?答案是否定的。笔者认为,越是严肃的工作片,越需要用故事来调剂。就像《周易》说的那样:“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一部片子如果有太多“刚性”的语言和内容,是没有看点的,必须要加入“柔性”的故事和细节,看起来才会有味道。

不过,工作片中的故事必须贴近工作实际,避免脱离和淡化主题。也就是说,工作片里的故事起的是辅助作用,宜凝练,否则就会喧宾夺主。通常情况下,一部15分钟的工作片,故事不宜超过3分钟。在凝练的故事中要把事情的全貌叙述清楚,还要将故事叙述得能够感染人、打动人,这就需要创作者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采访、挖掘。在叙述方式上也要更讲究,正因为故事时间太短,所以需要开门见山,一开始就抓住人心。比如,要拍一部反映脱贫工作的工作片,用200字讲述一名村支书带领村民种桃子致富的故事,就不能这样一板一眼地写:“某村位于某地,支部书记名叫某某,今年种桃多少亩,使该村成了借助扶贫政策脱贫的第一村。”这样写太刻板,没有情节,就没有说服力。那该怎么写呢?语言不妨生动一些,比如:“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在某县某村,有这么一位种桃大户,带领村民种桃子,让该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桃花坞。”还可以依据受众的不同,让叙述更通俗易懂些:“这里,是远近闻名的‘桃花岛,里面住着一位‘高人,他传授给贫困村民的是年人均增收3000元的‘功夫,使村民迅速摆脱了贫困。”这种叙事方式上的小变动,会增强故事性,也会让片子更有亲和力。

细 节

细节决定成败,有细节的故事才会好看。单就文字而言,包括专题片的解说词,要在300字的故事里加上细节是相当困难的一件事。但相较于文字,用影像表现细节就会容易得多。我们可以用镜头刻画细节,并用很短的篇幅把细节勾勒得纤毫毕现。

还以脱贫工作为例,我们要展示乡镇干部下村扶贫的细节,如果用文字来叙述乡镇干部下雨天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山路上,不厌其烦地进村入户,磨破嘴皮说服村民,那需要很大一段文字才能“触碰”到细节部分。如果辅之以镜头,只需将镜头对准泥泞中的脚印,同时加上一句简短解说,“这就是乡镇干部走在脱贫道路上的足迹”,用不上5秒钟,就能将细节刻画出来,并且比纯文字更生动、更形象。同时,要展示村组干部进村入户的内容,也只需拍摄一个干部进村入户,农户家的狗一声也不叫,同时辅以一句旁白,“村民家养的狗似乎也懂得了调整产业结构的好处”,这就很诙谐幽默地把干部驻村入户的细节展示出来了。

作为党教片创作者,一定要善于充分利用镜头这个“武器”来叙事。工作片讲故事所需要的正是这种高效率的叙事。

短句+实话

当前不少工作片中描述工作的文字,通常是一排排长句。假如这些长句是写给对工作非常熟悉的人看,也许瞄上一眼就能领会。但要是给普通群众看,仅是理解这些句子就很困难了,更不要说让他们吃透片子的主题了。然而,我们却创作了太多这样“上面满意,下面嫌弃”的作品。

我们常常能够见到用公文写法撰写的解说词,比如“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投身到全县县域经济迸发的大洪流中去”,这么写显然有些“四不像”,既不像公文,也不像解说词,令人不适。解说词是一部片子的基础,化长句为短句,变空话为实在话,是制作好片子的必然要求。要把事情一件一件说实在,切不可将精力用在毫无意义的排比句上,这对于工作汇报片的成片效果非常重要。

譬如,叙述国家脱贫政策作用于一个小村子,在解说词写到结尾高潮部分时,无论撰写稿件的人情绪再怎么激动,也不能无限拔高。如能用“一个政策,孕生了54套新房;一个小村,缩影着脱贫工作者的足迹”这样的生动句式来解说,其感染力显然要强过“大功绩”“大洪流”这样的词语。

以上四个要素,只是对工作片创作的初步总结。实际制作中还会有其他一些因素影响着工作片的质量,比如跟拍采访的深度广度,比如制作时间的充裕与否,等等。假如我们能把所有这些要素一一都把握好,那么我们拍出来的片子就有可能符合“理想化”的预期。

(作者单位:云南省广播电视台)

猜你喜欢
理想化细节村民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以细节取胜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留心细节处处美——《收集东·收集西》
陆毅:侯亮平是个太理想化的人
细节取胜
蒋虚村村民为何没有获益感
李一男的小牛电动车太过理想化
过于理想化的拟态呈现:《非你莫属》节目塑造的求职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