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中美贸易摩擦持续升级的同时,美国与其他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双边谈判也一直在紧锣密鼓地进行。8月27日,美国和墨西哥达成初步贸易协议,就汽车制造业、“日落条款”、贸易争端调解机制等多项议题基本达成一致。此前的7月27日,美国与欧盟的自贸协定落地。再往前,日本与欧盟的《经济伙伴关系协定》(EPA)于7月17日在东京签署。日本與美国、美国与韩国、美国与澳大利亚、英国与欧盟其他国家之间的经贸协定以及北美自贸协定,也要么正在抓紧谈判,要么重入谈判。
时人多挞伐美国总统特朗普是一个贸易保护主义者,但是,纵观其主导达成的这些贸易协定,基本上都是趋近于“三零”(零关税、零非贸易壁垒、零补贴)的协定,这到底是贸易保护主义还是真正的自由贸易?面对发达经济体之间双边自贸协定的达成及其自贸区的连片开辟,全球贸易中的双边主义会否取代多边主义?既有以WTO规则为基础的全球贸易格局会如何演变?该如何推动WTO改革以适应此演变?国际贸易格局嬗变会给中国经济带来哪些影响?中国该如何应对?
在本期封面专题,专家们试图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这些问题。
中国商务部研究院世经所所长、研究员梁艳芬在《发达经济体自贸协定频出意欲何为》一文中认为,WTO 改革是大势所趋,无论是贸易争端机制的效率,还是协商一致的决策机制,都需要改革。
WTO前总干事拉米日前接受《中国经济报告》采访时也表示,特朗普一系列举措的真正风险在于破坏全球贸易体系的稳定。为应对这种挑战,有必要准备替代方案,以确保多边贸易体系正常运行。
贸易格局的改变势必影响到全球经济运行。IMF副总裁古泽满宏在《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和政策选项》一文中建议,为维持全球经济增长动力,各国可在以下三方面采取行动:建立政策缓冲带、推动结构改革、避免保护主义。
谈及中国经济“去杠杆”,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张晓晶在《去杠杆的关键抓手》一文中认为,围绕体制之困推进体制改革,一是积极推进破产重组,让市场清理机制发挥“强制性”作用;二是破除政府兜底幻觉,硬化约束,推进杠杆率风险的市场化分担。
面对日益严峻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曾经的“休克疗法之父”、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地球研究所所长杰弗里·萨克斯在《我们现在都是气候难民》一文中呼吁,今年夏天的火灾、干旱和创纪录的高温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不想做气候难民,就要做气候公民。
最后,请勿忘牛津大学贝利奥尔学院教授菲利普·霍华德在《数据泄露的后果》一文中对我们的谆谆告诫——对于每个个体来说,如果你的隐私信息被一位仁慈的上帝掌握自然很好,但如果是恶魔呢,那将会是什么样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