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珊珊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图书馆)
近年来,尽管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的发展较快,但纸质资源购建仍然占据重要地位。根据对2015年度纳入图工委统计范围的730所高校图书馆所做的统计,纸质文献资源购置费总额高达18.07亿元。另据图工委发布的《高等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发展状况报告(2010-2014)》,2014年985及211高校图书馆纸质图书累积量为1.79亿册,普通本科高校图书馆纸质图书累积量为3.71亿册。随着纸质文献信息资源的增加,高校图书馆普遍面临纸质文献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的问题,[1]如,华中科技大学图书馆馆藏中文图书零借阅率统计显示,2005-2008年,主校区图书馆零借阅率(册数)分别为7.67%、11.1%、16.4%和36.4%。[2]由此,如何优化纸质文献资源的典藏结构,提高文献资源的利用效率,成为高校图书馆日益重视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发展,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图书馆建立起了具有外经贸特色的,涵盖经、管、文、法、理五大学科的藏书体系。截止2016年底,馆藏纸质图书已达154万余册,分布于两校区多个馆藏地,但多年来一直深受馆舍紧张、馆藏纸质文献资源布局分散等问题的困扰。目前,随着图书馆新馆建成,面临的重要任务就是在新的馆舍空间基础上,如何对馆藏文献资源进行新的科学合理地布局,从而提高文献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鉴于此,通过对图书馆藏书布局理论和实践的梳理,在观念上对传统的藏书建设理论和方法进行了反思,围绕新馆建设工作开展了现有馆藏三线典藏制的适用性研究,通过探讨新馆相关藏书分布、藏书量、阅览空间比例,做好新馆建设完成后的图书馆馆藏空间布局规划,为新馆建成后的馆藏搬迁做好前期准备。
根据特鲁斯韦尔(R.Truesove)的藏书利用“二八率”理论,图书馆约20%的常用藏书可以满足读者80%的需求,而约80%的不常用藏书满足读者20%的需求。[3]三线典藏制是基于藏书利用的“二八率”进行馆藏文献资源布局的典藏理论。根据该理论,图书馆的馆藏文献资源要按照读者利用率的高低,根据读者的借阅需求及借阅方式等进行布局。在实践中,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按照利用率的高低分成三个不同层次,并针对这三个层次分别组织一、二、三线书库,从而合理配置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由于三线典藏根据不同馆藏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使用价值进行优化配置,在减少利用率低、时效性差、复本量大的滞架图书信息资源所占空间的同时,扩大了新书和高流通率信息资源的馆藏空间。
在研究中,以“三线典藏”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期刊库中搜索(检索时间为2016年5月11日),获得243篇文献。从国内的相关研究来看,关于图书馆三线典藏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①关于三线典藏的理论研究。如,有学者通过将三线典藏与二线典藏制进行比较,讨论了三线典藏制产生的合理性及优越性,以及三线典藏制实施中的几个关键问题及解决办法。[4]还有学者试图将情报学的布拉德福定律引入图书馆学,从而为三线的划分提供一种数理统计的科学方法。[5]② 关于三线典藏的实务操作研究。如,通过对同济大学图书馆三线动态典藏制度实践的分析,提出了高校多校区图书馆的藏书布局可在三线典藏制的基础上加以灵活运用,实行全新的三线动态典藏管理模式。[6]还有学者探讨了关于期刊的三线典藏制办法。[7]③ 关于三线典藏发展的研究。如,有学者提出利用无线射频技术来实现图书馆三线典藏制,讨论了具体实现方式和流程,以及可能遇到的难点问题和解决方法。[8]还有学者提出应建立适应数字化馆藏的三线典藏制,可以结合三线典藏制理论根据不同载体的使用特点和图书馆读者利用情况分析,对不同馆藏类型采取区别对待的集合方式和布局组织形式。[9]另外,有学者在三线典藏的基础上提出学术图书馆四线典藏机制观点,认为它是传统典藏机制的发展,是对社会信息化、学科发展态势的回应,并逐一分析了四线典藏机制术性特征、分线特征、类型特征、复合特征和学科室特征。[10]
更多的学者认为,传统的三线典藏制布局方式无法顺应时代的发展,因此必须在三线典藏制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改革创新,才能使图书馆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11-14]三线动态典藏管理就是一个在三线典藏制的基础上加以拓展创新的好办法。所谓动态典藏,是在实行“藏、借、阅、咨一体化”的管理模式下,提出的一套全新的、更有效地利用图书馆馆舍和藏书的管理模式,它不是凭经验来判断某类图书被利用的好与坏,而是通过观察、统计分析来进行藏书动态布局,不论是从馆藏体系还是从管理模式等方面都对原有的三线典藏模式进行了更新与拓展。
在三线动态典藏制下,馆藏布局核心是以读者为本,突出文献资源利用的便利性和可获得性。就其本质而言,是围绕纸质文献资源的新旧程度、利用率的高低等,结合图书馆的服务方式与方法,将纸质文献资源依一、二、三线书库进行布局。在动态典藏模式下,随着时间和资源利用情况的变化,各线书库的资源需要定期进行优化调整。要实现三线动态典藏,必须对文献利用情况进行深入的分析,在实践中,对纸质馆藏文献资源利用情况深入的调研,是我们设计馆藏文献资源布局首要考虑的问题。因此,首先对近5年来,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图书馆的纸质资源的利用情况做详细的统计分析。
通过对既有纸质资源的利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目的是对资源的质量结构进行分析,掌握不同馆藏资源的利用效率,进而为三线动态典藏布局的决策提供依据。另外,这也可以作为一项检查——反馈机制,为优化图书馆的其他工作提供借鉴。如,纸质文献资源购置的有效性,以及资源购置与用户需求的符合度等。
(1)纸质资源利用的数据统计情况。在对图书利用率进行统计的过程中,主要利用汇文文献信息服务系统的统计模块对馆藏可借纸质文献近5年来的利用情况进行分析。其中,具体统计时间设定为:文献入藏时间为2000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文献借阅时间为2011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
① 文献利用率。在利用率分析方面,主要统计了种利用率、册利用率和册周转率指标。其中,种利用率=5年图书种借阅量/全馆可借图书种数×100%;册利用率=5年图书册借阅量/全馆可借图书册数×100%;册周转率=5年图书册借阅次数总和/全馆可借藏书册数×100%。①馆藏可借纸质资源的利用情况统计结果见图1所示。
图1 文献利用情况统计
总体来看,全部馆藏纸质资源种利用率为38.84%、册利用率为20.00%、文献周转率为51.69%。从学科细分种利用率来看,哲学、语言、文学、艺术和数理五类纸质资源的种利用率大于总体平均水平。种利用率低于20%的仅有两类,即航空类和综合类;从学科细分册利用率来看,语言、文学、艺术和数理类资源的利用率高于总体平均利用率20%,自科、医药、农业、航空、环境和综合类资料的利用率低于10%;从各类图书周转率来看,超过总体平均周转率51.69%的为哲学、语言、文学、数理和天文类,周转率较低的是自科、航空、环境和综合类。上述统计结果表明,不同学科资源的馆藏利用情况差异较大。
② 文献符合程度。在文献符合程度分析中,测算了符合程度指标。符合程度=图书入藏比-图书外借比,其中,图书入藏比=某类图书馆藏册数/馆藏图书总册数×100%;图书外借比=某类图书借阅册数/借阅总册数×100%。符合程度指标的最佳值为“0”,如果其绝对值越小或越接近“0”,则纸质文献的入藏与外借之间的符合程度就越高,即文献供求关系越趋于平衡。具体统计结果见图2所示。
图2 文献符合程度统计
由图2可知:语言、文学、艺术和数理类文献的符合程度指标小于0,特别是语言、文学类的符合程度指标分别是-6.82和-5.47,说明这两类文献资源馆藏量不足,相对于读者需求存在供给不足,需要增加品种或者复本;其他类别文献的符合程度值均大于0,说明这些馆藏文献资源可以满足读者需求;经济和政法类图书符合程度值分别为7.28和2.64,说明这两类馆藏文献存在一定的供过于求,可能还没有得到更充分的利用,需要剔旧或减少复本。
③ 相对均册借次。为了分析文献利用是否均衡,我们进一步测算了相对均册借次指标。相对均册借次=册借次/文献借阅量(册),该指标值越大,说明文献利用就越集中,有借阅记录的文献与读者的需求匹配度高。具体统计结果见图3所示。
图3 文献相对均册借次指标统计
图3 显示了根据各类图书相对均册借次指标按降序排列的结果,从图中可以直观地看出,文学类文献最高均册借次是3.63次;经济和政法类图书作为学校图书馆收藏的重点文献,均册借次指标值均为2.14次;综合、农业、环境和航空文献的均册借次指标较低,均在1.5次以下。总体来看,各类图书相对均册借次差异较大,文献利用不太均衡。
④ 流通—藏书比。为了分析馆藏文献的流通情况,我们测算了流通—藏书比指标,该指标反映了某类文献流通量占全部文献流通量的百分比与某类文献占全部文献的百分比之间的比值。从理论上讲,该指标的理想值为1:1,即某类文献的流通量与其在馆藏中所占的比例相当。如果该指标远大于或小于1时,则需要对馆藏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具体的统计结果见图4所示。
图4 文献流通—藏书比指标统计
由图4可知,语言、文学、艺术和数理类文献的流通—藏书比指标大于1,其中数理类最高,说明这几类的图书需要增加品种或者复本;经济和政法类图书作为图书馆的重点文献,比值分别是0.78:1和0.84:1,表明此两类图书需要适当进行剔旧或减少复本。自科、农业、交通、航空、环境和综合类文献的流通—藏书比指标远小于1,表明相关文献流通率较低,可以适当剔除以及减少相应图书的购置比例。
⑤ 流通册次—种次比。为了分析馆藏复本是否合理,测算了流通册次—流通种次比指标。具体结果见图5所示。
图5 全部馆藏各类图书的流通册次—种次比
从图5中可知,馆藏文献的流通册次—种次比指标值基本上都是在3-4之间,比值大于4的有5个类,依次是哲学、语言、文学数理和天文类。其中,最高是数理类的比值是7.33,表明读者对此类图书的需求量大;农业、航空、环境和综合类的比值小于2。对比文献的入藏比,可以考虑调整各类图书相应的复本数。
(2)纸质资源利用的结构分析。对于馆藏文献资源,根据文献总量、利用率等,划分为不同的收藏等级,具体而言,3、4、5级分别代表学习级、研究级、完整收藏级,5级为最高级收藏。下表是在综合统计分析基础上对馆藏纸质文献资源的结构分析及优化方案。
由下表可知,对于语言、文学、数理等基础类文献,读者范围广,利用率较高。语言、文学类的入藏—外借比远小于1,因此这两类应增加品种;数理类图书的复本数可考虑适当调高至5-6册,并以权威出版社为主;经济、政法类图书是馆藏的重点文献资源,入藏量较大,而利用率稍低,流通—藏书比小于1,表明这两类的图书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应考虑调整图书结构,复本保持4册左右;农业、交通、航空、环境和综合类文献的利用率、册周转率低,入藏比与外借比相当,流通—藏书比远小于1,流通册次—种次比在2-3之间,复本数可以设为2册,减少购置比例,同时剔除那些长期滞留书架的零借阅书籍。
表 纸质资源结构分析与优化方案
(3)纸质资源利用的空间分布情况。目前,图书馆开架书库主要有四个书库:中文书库、北馆书库、新书库和外文书库。各开架书库图书收藏情况大致如下:中文书库收藏A-G类中文图书(入藏期为2000-2014年);新书库收藏A-G类中文图书(入藏期为2015年-至今);北馆书库收藏H-Z类中文图书(入藏期为2000年-至今);外文书库收藏各类外文图书(入藏期为1980-2006年)。为了考察馆藏纸质资源利用的空间分布情况,在项目开展前期,利用汇文文献信息服务系统的统计模块设置流通馆藏地,首先,统计了馆藏全部纸质文献在2011-2015年的利用情况,后期又统计了开架书库馆藏文献资源在2016年的利用情况。具体结果见图6所示。
图6 开架书库馆藏文献资源的利用情况
由图6可以看到,2011-2015年,北馆书库利用率最高,为35.54%;其次,是中文书库,利用率为30.12%;由于新书库的图书全部为2015年后入藏的新书,所以利用率偏低,只有11.05%。2016年期间,新书库的利用率近20%,北馆书库也超过16%,中文书库的图书利用率明显下降,仅有6.32%。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到,中文书库馆藏图书由于入藏年限较久慢慢老化等原因,图书利用率在逐年下降,因此,考虑未来馆藏文献资源布局时,可采取将高利用率图书调拨至新馆后,剩余低利用率图书放入新馆地下密集书库,采取预约借阅方式。
根据以上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到,2011-2015年全部馆藏纸质资源种利用率为38.84%、册利用率为20.00%,馆藏纸质资源整体利用率偏低,纸质文献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分析可知,导致馆藏资源整体利用率偏低的原因主要在于:首先,纸质资源布局目前依然沿用的是开架式的二线典藏模式,无论书库,还是阅览室藏书均按图书分类法排架,这种馆藏布局方式将借阅率高低不同的书混在一起,好书、热门书与冷门书、长期不用的书放在一起,容易导致利用率高的图书不易被发现;其次,由于历史原因,书库、阅览室处于不同的地方,导致馆藏纸质资源呈分散分布,同种图书会被分散在各个不同的借阅区。因此,有必要对馆藏纸质资源进行二次建设,将图书按照利用率进行划分,依托分科开架借阅方式来实现三线典藏,可使读者在同一区域内按类查找所需图书,让读者与书之间尽量达到零距离,极大地方便读者,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
根据对馆藏纸质资源的统计分析,还可以看到,各学科馆藏的利用情况差异比较大。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学校图书馆同一学科、同一专业的文献被分散在不同的书库、阅览室,割裂了学科知识,破坏了知识的完整性。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受到馆舍物理空间的制约,再加上本科教学评估的要求,导致近几年来图书陈列存储空间有限,书架饱和、库室空间拥挤现象日趋严重。除了开架书库,其他书库的图书均采取捆扎或密集等闭架存放方式,同时开架书库内却有很多利用率不高的藏书占着架位,影响了新书的入藏和整体馆藏纸质资源的充分利用(如最大的开架书库2016年的利用率仅为6.32%)。
图书馆采用三线典藏制,可将利用率不高的藏书置放在储藏式书库里实行闭架管理,可极大地缓解馆舍空间不足的压力。通过设置一线书库集中各学科的热门书籍,利于各学科专业的读者对不同学科与专业书籍的广纳博收,扩大知识面,可以促进不同学科藏书的充分使用。同时,也需要根据图书馆的目标以及读者的需求调整入藏政策。采用三线典藏制,可要求将帕累托定律应用于图书采访工作,通过提高文献资源采准率的方式,将主要精力集中到借阅率高的“重要的少数”的图书上,来提升不同学科文献采访的质量。
综上所述,采取三线动态典藏制,不仅能够优化整合馆藏纸质资源体系,提高馆藏纸质资源的利用率,馆藏纸质资源整体质量得到提高,而且可极大地节约馆舍空间,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
要基于三线动态典藏理论优化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布局,提高文献资源的利用效率,更好地为教学和科研服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馆藏纸质资源布局须坚持藏用结合、以用为主的原则,以科学合理的藏书布局提高藏书的利用率。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初步制定了适合图书馆未来发展状况的馆藏文献资源布局模式,即在“藏、借、阅、咨、研”一体化布局中实行三线动态典藏管理模式,通过现代的信息技术和良好的贮藏手段,合理配置图书馆内利用率低、时效性差、复本量大的滞架图书信息资源,减少其所占空间。同时扩大新书和高流通率文献资源的馆藏空间,划分一级、二级和三级书库,根据不同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使用价值进行馆藏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与馆藏布局的灵活调整。
新馆总体规划原则:实现藏、借、阅、咨、研一体化管理。图书流、工作流、读者流基本分开,互不干扰,形成藏书与阅览共存,以读者空间为主。新馆建筑面积为1.9万平方米,新馆关于纸质文献资源的功能区域划分情况具体分为三大区域空间。
(1)书库空间。新馆设计总藏书量约为65万册左右。一至五层为开架藏书区,藏书按大类别或大学科分层分区布局,其中新书展示区在一层,地下一层为密集藏书区。
(2)阅览空间。分布于一至五层,分普通阅览区、休闲阅览区、网络检索区等功能区域。普通阅览区与开架藏书区相连,体现人书相互融合的设计理念。
(3)特藏空间。分布于四层、五层,设立与学校办学特色密切相关的特藏区域。包括国际经贸信息港(藏书涵盖大经贸方面的精品图书、原版图书、工具书等)以及跨文化交流中心和教师著作成果展示区。特藏空间着力打造信息共享空间模式,为读者协同学习、研讨、上网提供便利。
为更好地贯彻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充分满足读者借书与阅览的需求。新馆拟采取以下三线动态典藏管理模式。
(1)一线书库。新馆一至五层为一线书库。其中一至四层,放置近三年新书与高借阅率图书,同时抽选经典类图书放入四楼国际经贸信息港;新馆五层放置2007年后所有原版图书及外文原版报刊;图书满架后根据动态管理原则抽取图书调至二线书库。
(2)二线书库。建设二线书库,其中,中文书库存放本次搬迁相应馆藏地挑选后图书,保留空间存放未来一线书库调出图书;外文书库保留原有外文图书。二线书库仍采取开架模式。
(3)三线书库。三线书库采取密集或闭架、预约借阅模式。
基于目前学校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的利用现状,采取三线动态典藏制,可以优化整合纸质资源体系,提高馆藏纸质资源的利用率。事实上,如何在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下,最大化地调整优化馆藏布局,还需要进一步细化研究。如,对经典类图书挑选方案的确定、新书典藏分配原则、纸质资源采购原则是否需要调整、馆藏剔旧/调整原则、新馆藏资源动态典藏具体方案;等等。可以说,馆藏资源的优化布局是一项既复杂又具体的工作,本研究设计的方案也只是学校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布局建设工作的开始,具体方案的实施将是一项庞大复杂的工作。
[注释]
① 种借阅量:某种书只有1册被借过,即为使用,种次计1次;册借阅量:同一册书,借阅次数多于1次时,只计为1次;册借次量:同一册书,借阅次数多于1次时,按实际次数计算(不包括续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