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馆内的儿童早期审美艺术教育

2018-09-18 20:02费薇刘凤梅
早期教育(美术教育) 2018年6期
关键词:涂鸦美术作品艺术作品

费薇 刘凤梅

《写并活着·井上有一》在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展出期间,有场面向1~2岁幼儿开展的亲子艺术公教活动,让人记忆犹新。井上有一,20世纪后期日本艺术家,他的书法个性张扬,从不墨守成规。他在创作时常常挥运巨笔、无拘无束,这一创作状态和1~2岁幼儿在接触到美术材料时的状态很相似。本次活动充分运用了1~2岁幼儿的审美经验,不断激发他们的听觉、触觉、视觉和机体觉,让他们通过丰富有趣的音乐和美术活动,多通道感知艺术的魅力,建立与外部世界的密切联系。

其实,在美术馆中开展亲子艺术活动已经屡见不鲜,但是针对1~2岁幼儿开展的亲子艺术活动,却是少有耳闻。甚至会有人质疑:美术馆内不可以大声说话,不可以随意奔跑,不可以用手触摸展品,这么小的孩子都无法做到这些,那么在美术馆里他们可以欣赏哪些作品?如何欣赏?参观美术馆有何价值?值得我们思考。

一、1~2岁幼儿的审美心理特征

儿童的审美心理结构包括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审美情感和审美想象。审美心理的发展依赖于其形成和发展的生物学基础和心理潜能。

1~2岁幼儿的审美感知是一种生理本能,受到注意力发展水平的影响,他们往往容易感知到新异及动态性的刺激。他们的感知和3~6岁的幼儿一样,都是多通道的参与,但不同的是,他们更擅长于通过触觉和机体觉进行感知。

1~2岁的幼儿正处于审美心理发生的敏感期,他们对鲜艳的颜色,与其生活经验相接近的事物,和谐悦耳的声音会产生本能的感知倾向。其思维具有直观行动性,所以他们审美理解不是依靠理性材料,而是通过表象或具体形象获得的。

1~2岁幼儿的审美情感通过丰富的肢体语言和简单的语音表现出来。相较于婴儿,他们的认知和语言表达能力都有明显的发展,情感涉及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内容也日益丰富,情感中社会交往成分有所增加,引起情绪变化的社会性动因有所增加。当他们面对不同的艺术作品时,由于受到外来视觉的刺激,其审美情感处于兴奋的状态,且不稳定,会受到外界情景的支配与感染,所以他们会出现笑声、叫声或是成人无法理解的语言。同时他们的身体语言也会向成人传达出他们对作品的偏好,如对喜欢、感兴趣的作品会身体前倾,不断去靠近作品。不喜欢、不感兴趣的作品他们会回避,避免自己的视线接触到作品。

1~2岁的幼儿审美想象正处于萌芽阶段,所以许多学者认为该阶段的幼儿由于经验较为贫乏,出现的只是记忆的重现。虽然1~2岁幼儿的审美心理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但是他们存在着“物我同一”“泛灵”的倾向,会将其他一切事物看成和自己一样有生命、有情感,并随着自己的情感变化而发生变化的事物。这种倾向使得该年龄阶段的幼儿在审美活动中表现出丰富的想象,有助于他们不断建构审美心理的发展。所以成人可以有意识地选择适合该年龄阶段幼儿的作品进行欣赏,不断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和体验,提高审美想象和理解。

二、适合1~2岁幼儿欣赏的美术作品

每个孩子都是艺术家,如何保持幼儿自身的艺术潜质值得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深思。而美术馆以其不可估量的美术教育资源,让幼儿感到自由、宽松的艺术环境,都会对保持幼儿艺术潜质有所助益。由于1~2岁幼儿的认知、思维以及情感的发展都还处于人类心理发展的初级阶段,尚未形成成熟的审美意识,审美经验需要在直接感悟中获得,所以在选择适合幼儿的美术作品时既要多元化又要贴近幼儿的已有经验。

色彩鲜艳的美术作品。该年龄阶段的幼儿由于其颜色视觉正迅速发展,所以他们对红、黄、蓝、绿等鲜艳的颜色很敏感,例如梵高的《星空》《向日葵》系列;蒙德里安的《百老汇的爵士乐》;李可染的《万山红遍》,这类色彩鲜艳明快,能表现出美好意义的作品会受到他们的喜爱。

表现幼儿生活中常见事物的美术作品。以动植物、风景等为主题的作品也会受到他们的喜爱,例如齐白石的花鸟虫鱼系列作品;吴冠中的《春如线》《柳塘金鱼》;丰子恺有关儿童的漫画作品。

民间艺术作品以及立体的美术作品。贴近幼儿生活的传统民间艺术作品也是有效開展审美艺术教育的选择,例如民间玩具(兔儿爷、风筝、皮影等)、剪纸、年画、泥彩塑、脸谱等;此外用他们熟知的自然物、日常物品为创作材料的作品也适合该年龄阶段的幼儿进行欣赏。

亲临美术馆与欣赏艺术作品的图片有什么不同?美术馆中展览作品的尺寸、色彩、线条和肌理等元素会带给幼儿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丰富的情感体验。艺术作品形式多样、富有情感的特点与1~2岁幼儿无拘无束、自由创造、天真烂漫的特质相符合,所以他们在艺术活动中能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而且美术馆内展出的作品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流动性很强,在经常性的参观中幼儿会吸收不同艺术门类、艺术创作形式的感性经验。

三、引导1~2岁幼儿欣赏的方法

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发展,美术馆不只是陈列和保存艺术作品的场所,它的学习与体验的功能也在不断地吸引着观众。当参观者沉浸在充满艺术气息的环境中时,他们不仅会作为文化的接受体观赏艺术,也会在参观过程中改变自身。无论孩子多小,他们都会因此而成为这一文化生产过程的参与者,并从一开始就成了“文化生存”的个体。

在美术馆欣赏时,教师与家长应逐渐让幼儿学会自我控制。由于1~2岁幼儿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所以当他看到自己感兴趣的作品时会情不自禁地伸手触摸,甚至会用笑声、叫声以及成人无法听懂的语言进行表达,可能会打扰其他观众欣赏氛围。所以教师和家长应在幼儿初次入馆时不断帮助他们进行自我控制,学会尊重艺术家的成果,尊重他人的欣赏空间。

同时教师和家长还应不断引导幼儿学习欣赏不同艺术的方式。在欣赏平面作品时,可以由近及远、由远及近;在欣赏立体作品时,可以引导他们绕着作品欣赏一圈。对作品感兴趣的部分可以专注地欣赏,静静地听教师或家长讲解。良好的参观和审美习惯,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家长和幼儿共同的努力。

每个儿童都有一颗“有吸收力的心灵”,他们不仅能通过教育获得知识和能力,更是在环境中吸取经验和知识。年龄越小,他的身体就越能融入对环境的认知,观察和凝视艺术作品也是其认知过程的一部分。长时间的凝视、肢体的运动、身体向艺术作品的方向前倾,这都表明儿童正在与艺术作品对话并产生共鸣。

四、1~2岁幼儿的表达方式

由于1~2岁的幼儿语言表达水平有限,不能很充分运用言语或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但是不代表他们无法欣赏艺术作品。艺术创作活动是创作者将自己的主观感受和经验,通过一种媒介表现出来。对于1~2岁幼儿来说,他们的感受往往需要通过涂鸦来表现出来。表面上看不出这些涂鸦的实质性含义,但是涂鸦行为却是幼儿与周围事物相互作用、相互对话的途径。时至今日,还有成人将幼儿的涂鸦认为是杂乱无序,毫无意义,毫无美感的乱涂乱画,殊不知在这一活动中,他们的视知觉、动作发展、想象力以及情感表达都获得了发展。

很多家长不能够接受孩子在家中进行涂鸦,认为孩子的涂鸦对家庭生活环境造成了一种不和谐。但是在美术馆中,由于场地限制少,又受到来自众多美术作品的熏陶,以及同龄幼儿之间的相互影响,孩子们可以自由而又尽情地发挥。在本次美术馆活动中,笔者就看到有的宝宝拿起从未用过的布球从一端画到另一端;有的直接坐在画布上进行创作;有的在画布上爬,身体粘上墨汁,一道“爬行痕迹”也充满童趣;有的干脆用手蘸墨汁,印个掌印,留下自己的痕迹。我们还能看到一些家长握着宝宝的手一起创作。活动结束后,一些家长表示,从未有过这样的体验,在家里不敢放手让孩子涂鸦,最多允许孩子在画纸上涂涂画画,画脏了衣服和家具是一件不能被接受的事情。所以美术馆里的涂鸦不仅给孩子提供了自由创作的平台,而且家长们也会深有感触并反思:我们应该如何支持孩子的艺术创作?

艺术创作对于儿童而言是一种天性行为,是表达个性的方式,是创造性的过程,并会作为一种有回报的经验贯穿整个生命。如果能够让孩子在温暖而宽容的环境下,开心地使用多种工具材料进行自由自在的艺术创作,到他们成年时,他们会把包含个人情感、认知意识和感官印象的艺术,表现发展得更有意义。

猜你喜欢
涂鸦美术作品艺术作品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创意涂鸦
创意涂鸦
美术作品
美术作品
涂鸦等
奇妙光涂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