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默
【观点引路·心怀他人】生活于尘世,有着一份真诚的追求,纵然偶有无奈,但有为他人奉献的情怀,也能成为时代瞩目的身影。金融界精英杜聪,因为一次中原考察,内心的同情改变了他的生活方向。面对家人的不解与反对,杜聪毅然坚持着自己的信念,十六年如一日,尽管自己的人生几乎停滞,他依然无怨无悔心怀他人。
【适用话题】善念;坚持;担当
(特约教师 江红波)
他曾是华尔街金融精英,却毅然投身于中国的艾滋病遗孤救助事业;以爱养艾,他在十六年间资助了超过两万艾滋遗孤。他把一个个孩子,从流浪的路途、失足的边缘拉了回来;在艾滋重症者的床头,接下“托孤”的重任。作家白先勇曾用他温婉的笔触这么描述:“他在度那些孩子,携领孤儿脱离苦厄。”
杜聪1967年出生于香港,他的理想一度是“成为华尔街出色的银行家”,他也做到了——27岁成为瑞士某银行驻香港联席董事,29岁任法国一家银行副总裁。而立之年,杜聪已步入金融精英行列。如果不是2002年的那次中原考察,今天的杜聪或许是一位在金融界顺风顺水、左右逢源的“大温拿”(Winner)。
杜聪记得,第一次走访,他一连跑了好几个村庄。其中一个大队的几十户人家,几乎家家都有艾滋病人。这些农民之所以得艾滋病,仅仅是因为贫穷。他们为贴补家用常常去卖血,可很多血站非法经营,共用针头,导致许多农民感染艾滋病病毒。那里的很多孩子也因此成了孤儿。奄奄一息的病人躺在褥子上,溃疡、腹泻、低烧,无药医治;阴暗的房间里弥漫着绝望的气味,他们无助地向外伸着干枯的手……目睹人间惨景,一行五个男子汉无不落泪。离开农村前的那个晚上,杜聪彻夜难眠,无法入睡。不久后,他做了一个决定:辞职做慈善。他的家人反应激烈:“我供你读哈佛,不是让你出来做义工的。”可他却坚定地说:“这些艾滋孤儿们已经等不了了。”
2002年,杜聪在1998年成立的智行基金会开始资助河南、安徽等地的艾滋孤儿,第一年,基金会共资助了127人,第二年有400人,渐渐地,资助资金达到2亿元,救助了超过两万名的农村艾滋遗孤。杜聪把救助的突破口选在教育,以村为单位,凡是村里受艾滋病影响的孩子,都可以免费入学。除了教育,他还操心着孩子们的未来。考不上高中的孩子,杜聪想方设法给他们寻找职业培训的机会。
可艾滋病带给这些孩子的阴影,远远超乎他的想象。他看到有的孩子经常握起拳头说“我长大之后要找那个买血的去报仇”,他们的心中,充满了仇恨。他这才意识到,仅仅是物质资助,远不能让受艾滋影响的孩子们摆脱苦难。于是他开始每天花更多的时间,和孩子们通过各种渠道来互动,帮助他们选学习专业,帮忙介绍工作机会,甚至还传授恋爱心得。杜聪希望,智行留下的不只是给多少孩子交了学费,更重要的是鼓励他们摆脱艾滋病的阴影,树立社会责任心。
在他的努力下,现在,他的智行基金会已经成为民间艾滋救助力量中最正规、最有效的楷模。至今,他资助的孩子中有2510名考上了大学,曾经他担心活不下去的孩子,一个个都勇敢地站了起来。
杜聪让艾滋遗孤有了全新的人生,可他自己的人生进程却停滞了,直到现在,他沒有结婚,也没有孩子,可他毫不在意。他笑着说,他拥有两万个孩子。现在的他还继续坚定地走在这条路上,哪怕千山万水,艰难险阻,他早就做好了陪孩子们一起走更久更长的准备。
(摘自微信公众号“德国优才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