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
摘 要 借鉴O2O电子商务模式,以微信为平台,将现代先进科技理念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在对微信支持下的O2O教学模式进行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论述了构建微信支持下的O2O教学模式具体方式。
关键词 微信公众平台 教学模式 O2O
1以微信公众平台为基础的O2O教学模式可行性分析
1.1技术可行性分析
微信(wechat)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从个体性质上看,微信是跨通信运营商和跨操作系统的开放平台,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可以实现快速免费的发送。另外,微信平台还具有“操作的便捷性、人际交流的高时效性、内容推送的丰富性及消息推送的精准性”等特征。因此,从这两方面可以看出,微信能够成为教与学的纽带,以微信为平台搭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O2O教学模式,具备可行性。
1.2师生可行性分析
从学生角度来说,当前智能手机在高校学生中已具有较高的使用率,。从教师角度来看,高校教师学历高,对新事物见解独到,接受新事物也相对较快。移动互联网时代,给教学方式带来了重大机遇与挑战,高校教师要灵活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占领教学主阵地。当前,微信已深入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学生接受信息与人际交往的新方式和新手段,高校教师,要把握机遇,以贴近学生的方式,将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融入生活中,寓教于乐。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微信有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效果。
2基于微信公众平台为基础的O2O教学模式构建
2.1微信教学平台搭建
(1)微信公众号的注册,订阅号、服务号和企业号的选择。微信公众平台提供了一系列的教学支持,可用于课前预习、课后学习、课程考核、课外训练等环节,主要包括个人信息设置功能、社交功能、管理功能、数据统计功能等四个类别。(2)微信群的建立和维护。(3)微信朋友圈、微社区的互动管理。
2.2移动学习教学策略的设计
微信公众平台支持下的O2O移动学习模式主要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和个性化学习理论为基础,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协作学习、发现学习和自我调节学习教学策略。
(1)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突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即要主导—主体相结合。微信公众平台为教师提供了组织学习、发布信息的真实情境,为学生提供了一对一或一对多的问题解答、推送个性化课程等服务,不但保证了教学内容的质量,也加强了学生与教师的沟通交流,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个性化学习理论。该理论强调学习过程应针对学生个性特点和发展潜能而采取恰当的方法、手段、内容、起点、进程、评价方式等。可根据学生的留言,一对一回复和交流,也可根据学生学习水平进行分组,推送符合其学习水平的学习内容;学生可利用微信群、微信朋友圈、微社区将课程内容进行分享,与同学、学校教师、企业指导老师形成学习共同体,共求进步。
2.3教学活动的实施
微信公众平台支持下的教学活动通过与传统课堂教学相结合,形成时间、空间、主体、任务分配等多个维度的契合,包括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复习的契合,课内理论讲授与课外实践训练的契合,课程平时考核与课程试卷测验的契合等。
课前主要是知识技能的传递。学校教师和企业导师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和教学进度安排,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推送完成项目任务的相关学习资料,组建学习小组,促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取相应的基础技能,为课中学习的有效开展奠定基础。学生在课前学习完成后填写学習成果评价表,通过此表考核学生课前学习成效,督促学生课前学习的同时,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
课中是知识技能的内化过程,是课前的延伸和升华。主要以教师的讲授与学生实操为主,通过针对性的进行知识精讲,面对面的进行答疑解惑和实训任务的深入指导,到预期学习目标。
课后是知识技能的巩固和拓展环节。教师可以将微信教学平台作为师生互动的第二课堂,教师不但可以上传课程学习内容,还可以上传一些有利于学生视野拓展、素质提升的图文、视频等,尤其是企业导师,不定时的给学生传达一些市场需求、学科动态等,进一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这样可以促进师生间交流,帮助教师更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更好的提升培养学生的质量。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和课后作业完成阶段,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自动回复功能智能的解决常见问题,如若不能,可通过微信私聊、微信群聊、微信朋友圈、微社区向学校教师、企业导师或是其他学习者寻求帮助,实现了师生、生生学习互动。
3学习成果评价
学习成果的评价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学习过程评价。主要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小组协作能力、微信公众平台和微信群的活动表现,如提问次数、查询频率、自我评价、阅读效果等的量化统计分析。(2)课程考核评价。课程考核评价是通过纸质试卷与上机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纸质试卷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五个层次进行评价,上机操作主要是指每个任务单完成情况进行评价。(3)活动组织评价。课程结束后,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了解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与满意度,收集教学反馈,进行教学反思。
参考文献
[1] 张波.O2O:移动互联网络时代的商业革命[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2]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4年中国社交类应用用户行为研究报告[R].2014.
[3] 徐梅丹,兰国帅,张一春等.构建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混合学习模式[J].中国远程教育,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