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健
位于非洲中东部的卢旺达气候宜人、风光秀美、物产丰富,因境内多山,有“千丘之国”的美誉。然而在国际上,人们一提到卢旺达,首先想到的便是1994年发生在那里的惨绝人寰的种族屠杀。以卢旺达大屠杀为背景的电影《卢旺达饭店》凭借其动人情节和人性光辉,在国际上获奖无数。
24年过去了,卢旺达已经浴血重生,该国电影业也从无到有,焕发出勃勃生机。今年7月,借着习近平主席对卢旺达进行国事访问的东风,我们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世界电影之旅》节目组踏上了这片传奇土地。
艾瑞克·卡贝拉是卢旺达最著名的电影人,被视为卢旺达电影业的开创者。我们拜访了他,向他详细了解了卢旺达电影业的历史与现状。
卡贝拉告诉我们,卢旺达本无电影产业,直到20世纪末还没有一部卢旺达人自己制作的剧情片问世。改变自大屠杀开始,国家和民族的悲剧竟然成了最丰富的题材库。
1999年,卡贝拉与英国电影人尼克·休斯合作,拍摄了第一部反映卢旺达大屠杀的故事片《一百天》。此后,他萌生了通过培养年轻电影人来向世人讲述更多卢旺达故事的想法。2001年,卡贝拉推动成立了卢旺达电影中心,向热爱电影的本国年轻人讲授电影制作知识和技能。2005年,他发起设立了卢旺达电影节,五年后又创办了葵多电影学院。
电影节的目的在于开拓卢旺达人的视野,提升国民对电影艺术的欣赏水平,帮助这个国家重建人文精神。为了走近占全国人口大多数的山区农民,电影节自创办之始便推出了“山地电影节”(Hillywood)专项,将参展影片带到农村地区放映。现在,一年一度的卢旺达电影节已成为该国最重要的文化活动之一,同国外多个电影节建立起合作关系,独具特色的“山地电影节”也逐渐在世界上赢得口碑。
葵多电影学院是卢旺达唯一一座专门培养电影制作人员的基地,被誉为“卢旺达电影人的摇篮”。它不仅向电影爱好者提供为期三个月的短期培训,还与德国政府和影视机构合作,开授为期一个月的“大师课”和两年的学位课程。葵多电影学院迄已为这个国家培养出500多名电影制作人员,他们当中的大多数成为卢旺达电影产业的中坚力量,有几人甚至赢得了国际同行的关注。
“电影人应该植根于自己的文化,真诚地讲述自己熟悉的故事”,卡贝拉对我们说。尽管一直面临基础薄弱、资金匮乏等困难,但卢旺达电影人通过光影讲述卢旺达故事的梦想从未改变。2010年,卡贝拉担任了电影《球动非洲》的制片人,该片讲述的是三名卢旺达年轻人徒步穿越非洲大陆前往南非观看世界杯的故事,不僅向世人展现了卢旺达的足球文化,更传递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2014年,卡贝拉主持拍摄了纪录片《英托雷》,首次将卢旺达传统民族舞蹈“英托雷”搬上大银幕,创作团队希望通过这样的作品推动卢旺达不同民族人民从彼此相通的传统文化中汲取相互尊重、团结和平的力量,平复苦难过往留下的精神创伤。
卢旺达民间电影人的努力得到了政府的认可与支持。卢旺达国家发展委员会首席执行官克莱尔女士向我们介绍,卢旺达政府正在筹建卢旺达电影委员会,不久以后即将推出各种扶持和规范本土电影产业发展的政策,并出台吸引国际电影人到卢旺达拍片的激励措施。面对卢旺达电影院设施严重不足的现状,卢旺达政府还计划与国际上的商业伙伴合作,在全国各地区广建电影院,以满足民众的文化生活需求。
卢旺达近年政通人和,国家稳步走向振兴。作为卢旺达的老朋友,中国积极参与这个国家的重建和发展。中国企业不仅在卢旺达承建基建工程,还参与实施文化项目。由中国公司承建的公路已占卢旺达国家公路总里程的70%。我们在卢旺达考察拍摄的第二天,从首都基加利前往北方省份穆桑泽,车子就行驶在中国援建的高等级公路上。甚至有中国工程人员在援建过程中因公牺牲,他们被安葬在鲁林多烈士陵园。当地陪同在言谈间充满了对中国人的感激之情,相信这也是许许多多卢旺达人的共同心声。
电影是促进民心相通的重要途径。我们的采访和拍摄活动正值习近平主席访卢,所到之处深切感受到当地社会各界对中国的友好情谊,卢旺达电影界也十分期待与中国同行开展交流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