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源华
2018年,中美进入了两个不同的“新时代”,两国外交战略出现重大变化,影响和导致中国周边形势出现了新态势。特朗普时代的外交战略是“美国第一”,引发全球及亚太国家的普遍担忧,其“印太新战略”更增加了地区不安定因素。习近平新时代推行中国社会主义特色大国外交,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理念,以建设命运共同体为战略目标,形成地区合作的强大新动力。中美两股力量形成相当程度的抗衡和冲撞,使得中国周边外交出现新态势。正确认知新形势的特点,将是中国决定外交战略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中美对抗态势成主流,但处于可控范围。特朗普政府摒弃了前任政府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及其经济内核《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但对中国崛起的警惕、防范、制衡和打压却变本加厉。特朗普将中国定位为“威胁者”和“挑战者”,对华发起猛烈攻势,中美贸易战愈演愈烈就是其表现之一。中美深层次结构性矛盾大幅升級,“兼容”合作基本面有所下降,对抗态势成为两国关系主流。然而从总体看,中美关系并未上升为“全面对抗”,双方存在的各种冲突处于可控范围,双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全方位利益交融格局并未发生变化。斗争与合作并存仍将是中美关系发展新常态。
既成国际秩序遭遇挑战,但不容随意舍弃。40年来,中国在既成国际体系下和平崛起。中国加入WTO,主动融入世界,既成国际体系给中国提供了大发展良机。特朗普上台后,美国强烈感受到中国崛起带来的压力,强力挑战既成国际体系,力图将中国纳入美国制定的体现其自身利益的规则行事。但“现行国际秩序不能随意舍弃,更容不得推倒重来”,美国违反国际体系的“逆全球化”行为将难以变为现实。
周边热点有所降温,但存复活可能。朝鲜半岛紧张局势有所趋缓,但美朝联合声明具有可进可退特点,在实际操作层面,远不及中国主导的六方会谈所达成的“9.19共同声明”。双方如果不能对等、公正、同步地相向而行,半岛局势出现反复和倒退并非不可能。南海争端已逐步趋缓,中菲、中越未再发生激烈冲撞,中国与东盟关于“南海行为准则”磋商取得重要进展,中国与东盟各国应对海上紧急事态外交官热线已经成功测试。然而,南海暗流仍在涌动,特朗普在南海出动战机、战舰“自由巡航”,较奥巴马时代更为积极定期,直接触犯我主权底线。美国推动“印太战略”和“美日澳印同盟”,仍将是南海动乱之源和重大战略新动向。
“中间国家”对华关系呈利好变化,但须继续推进。美国大肆蛊惑、挑唆和拉拢周边国家与中国对抗。特朗普上台后这个趋势继续有所发展。中共十九大后中国加强同周边国家联系,逐步破除和瓦解了美国的分化图谋,周边国家对华态度发生利好变化。中菲关系得到大幅调整,中印东湖会谈破解了“洞朗”困局,中日关系渐入稳定改善轨道,中朝双边关系大幅提升,中韩“萨德问题”趋向缓和,中越高层互访达成重要共识,中新关系出现回暖等等,中国周边大环境呈现向利好方向发展的趋势。中国应继续努力,推动“一带一路”进入周边“深耕区”,进一步提升中国与“中间国家”的友好关系。
周边合作机制面临冲击,但有望整合推进。特朗普上台后,将是否符合“美国优先”作为对外政策的衡量标准,以“退群”为手段,让美国从更多的国际责任中抽身,给亚太多边机制发展造成巨大冲击。中国则积极倡导和参与周边地区合作,强化周边地区合作机制建设,为稳定周边秩序发挥了中流砥柱的关键支撑作用。中国发起的首个新型周边次区域合作机制——澜湄合作机制发展迅速,其速度和效率成为地区合作的重要标杆;上合组织将成为世界上幅员最广、人口最多的地区性国际组织之一,其合作潜力和国际影响力迅速提升;第七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发出三国共同维护多边贸易体系、反对保护主义、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有力信号;中国积极支持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谈判进程有望加快,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应对“逆全球化”的重要平台。
新时代中国周边外交的新态势,给中国推行社会主义特色的大国外交既发起了挑战,又提供了机遇。中国应保持战略定力,精确顶层设计,作出合理决策,实现既定的战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