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外交呼唤更多更好的翻译服务

2018-09-18 04:56熊伟
世界知识 2018年17期
关键词:周总理领导人外交

熊伟

当今世界,大国之间互动频繁,大国的元首外交举世瞩目。在电视屏幕上,观众们可能会注意到一个细节:在习近平主席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特普会”、七国集团加拿大峰会等重大场合,领导人身边都没有翻译,甚至一对一会见时也往往如此。取代传统现场翻译的,是领导人佩戴的耳机——由坐在被称为“黑箱子”里的翻译们进行同声传译信息投送。越来越频繁和高质量的同传,服务于新时代的大国外交。

从“有座且留名”到“露面记又说”

回首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外交实践,可以见证翻译工作的历史演变过程。

第一阶段,翻译“有座且留名”。大家肯定记得这样的黑白照片:毛主席会见苏联国宾或者美国总统时,领导人身后端坐着师哲、冀朝铸等翻译。据资深同志回忆,早些年的外事活动,除记录时间、地点、会见人等细节外,还有一项专门提及“某某某在座”,这个就是指担任现场主要翻译的姓名。当时翻译之间有时互相打趣,称对方为“赵在座”“钱在座”等。

新中国的外交翻译队伍,由敬爱的周总理主持建立。周总理对翻译严格要求,明确定出三项基本功:第一是政治、政策基本功,要吃透政策;第二是语言基本功,业务上要严格要求;第三是文化知识基本功,要学习国际知识、哲学、法律、中外历史、地理和自然科学等。周总理还多次亲自指导翻译。在一次他为尼泊尔首相举行的国宴上,周总理念一段中文讲稿,翻译冀朝铸念一段英文译稿。可当周总理脱稿加了几句即席讲话时,冀朝铸仍照读原来的英文译稿,周总理当即严肃教育他并更换了翻译。不过,第二天周总理接见外宾时,仍安排冀朝铸当翻译。吃一堑长一智,冀朝铸聚精会神地听、译每一句话,再无任何松懈。还有一次,在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答谢宴会上,章含之在翻译时将尼克松总统所讲的中美之间的距离“17000英里”译成“1700英里”,周总理说:“含之,太近了点吧。”章含之马上作出了更正。

第二阶段,翻译“露面记又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深入发展,加入世贸组织,举办奥运会,世界对中国不断投来更多关注的目光,这也为外交翻译施展才华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广阔的舞台。钱其琛同志曾说:“外交翻译,大有可为。”以英文、法文为主的外交部翻译室(现为翻译司)被誉为“中国翻译的国家队”。尤其是在全国两会、重要高访等场合,领导人身边的翻译都会受到公众的注视。这个阶段,翻译必须人在现场,提供的主要是交替传译,即发言人讲一段话,翻译做记录,等发言人停下来,翻译就译成外文或中文。因为不少活动有电视直播,翻译们的政治水平和业务能力都展示在了公众面前。

进入了“无形只留声”的新阶段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新时代对翻译的水平和方式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逐步进入了翻译“无形只留声”的新阶段,在现场大家看不见翻译,翻译从台前转到幕后,同声传译的使用日益成为常态。

不难理解,如果采取传统的交替传译方式,两位领导人各谈五分钟,加上翻译,就需要二十分钟时间。为了提高效率,同传越来越成为大家的共识,借助同传,二十分钟会谈就意味着两位领导人可以各谈十分钟。时间效率,显然是同传倍受元首外交青睐的闪光点,推动同传成为翻译服务发展的大趋势。具体地讲,同声传译比交替传译具有以下优点:同传协助发言与翻译同时进行,不占用会议时间;同传可利用电子设备,在同一时间内对多种语言同时进行翻译;在大型国际会议中,译员有时可以事先得到一部分发言稿件,早做准备,以提高翻译的准确率。因此,现在多边国际会议绝大多数都采用同传,越来越多的双边活动也倾向用同传。

当然,要落实这一设想并非易事。熟悉传统交传方式的不少国家的外交翻译们非常有压力,产生畏难情绪。事实上,交传在“信达雅”效果的准确率方面通常会优于同传,但国际方面的决策层表示,使领导人时间效能最大化是第一考慮,同传成为首选。而且在压力问题上,领导人其实也是一样的。可以想象,以交传方式进行时,领导人在自己的发言被翻译成外文过程中可以提前思考一下接下来的讲话;但以同传方式进行,对领导人来说需要有对提问快速准确进行回答的能力。

会面的领导人彼此之间语言不通,需要佩戴耳机,里面可以传出翻译们迅速准确的同传信息。不过也发生过一些趣事。新华网曾报道美国总统特朗普与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共同会见记者时,后者滔滔不绝讲了十分钟,特朗普不时点头赞同、互动并报以微笑。但是眼尖的记者发现,不懂日语的特朗普根本没有戴上同传耳机。直到回答记者提问环节,特朗普才将同传耳机从桌上拿起戴上。

同传的大规模发展,源于二战之后的纽伦堡大审判。当时,战胜国美苏英法等决定对纳粹战犯公开审判,确定工作语言为俄、英、德、法四种语言。考虑到审判的规模巨大,如果采用交传,必将使审判时间无限延长。同时由于交传译员的翻译割裂了对话者之间的语流,很有可能影响到双方的对话效果。尤其是对法庭问答来说,经由交传分割的提问与回答,几乎无法实现即时审讯和辩论。因此,多语种同传应运而生,并获得公认的成功。纳粹二号人物戈林就说:“我当然需要律师。不过,恐怕更重要的是得有个好翻译。”他还无奈地承认:“同传效率很高,但它缩短了我的生命!”

同传的难度和压力是超常的

从形式上看,同传分为以下几种情况。① 常规同传:翻译完全没有稿件,全凭现场发挥,听、想、译在同一时间内完成。② 视译:翻译在会议前几分钟才得到发言者的书面讲稿(通常出于保密需要),一边听讲话人的讲话、一边看稿、一边口译。③ 耳语传译:翻译听讲话人的发言,同时在与会代表耳边传译,没有同传设备。④ 同声传读:译员提前拿到多语种的发言稿,可以一边听发言人念稿,一边宣读译文。要格外注意发言人在宣读过程中增加及减少的内容,有时发言人也可能会突然脱稿进行发言。从设备上看,同传需要借助同传间、同传箱、“小蜜蜂”(类似导游用的无线讲解器,在参观时常用)等技术硬件。

可以想象,同传的难度和压力都是超常的。资深翻译曾笑称同传是反逻辑反常规的工作,因为我们从小就知道“一心不能二用”,可是同传偏偏要“一心多用”,听、想、记、译几乎要在同一时间内完成。为了能紧跟发言者,同传的语速能到250字/分钟,而普通发言的语速约150字/分钟。因此,同传需要语言敏感型人才,有扎实的双语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既要伶牙俐齿、吐字清晰,同时还需“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由于工作时神经高度紧绷,同传做二十分钟左右就得休息。专业化的同传一般都是两至三人一组,轮流接力,团队合作非常重要。有一次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言人用英文对刚刚去世的非洲某领导人致悼词。中文同传没有文稿,刚戴上耳机,领导人的姓名已经念完了。大家知道,中文的姓名之前往往会有历任职务、修饰性形容词等定语,而英文的习惯是先念姓名,再加修饰性定语。这位同传镇定地将职务、赞美的形容词翻成中文,同时迅速地耳语轻声询问身边的同事“谁去世了呀”,同事赶紧查询并提供了及时帮助,同传在一大堆定语结束时很自然地说出了这位已故领导人的姓名,简直天衣无缝。

同传既是一项高精的技术,也是一门缺憾的艺术。即使水平相当高的同传,也会发出“哪怕能再多给我一秒钟时间,都能翻译得更准确”的感叹。目前,人工智能迅猛发展,已经能在围棋等项目上战胜人类,但机器翻译尚难以取代人工翻译,尤其是同传还不可能指望机器。

笔者有幸参加过首届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等同传工作,如今,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又将在北京举行。新时代,要进一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构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体系,外交翻译要更好地承担起沟通中外思想交流的桥梁作用。时代在召唤,相信他们必能不辱使命!

(作者为外交部欧洲司官员)

猜你喜欢
周总理领导人外交
悠悠岁月外交情
涉侨外交二三事
领导人这样说“健康”
如何成为优秀领导人
外交活動の二大ハイライト
领导人的访美瞬间
周总理的标准餐
走进淮安周总理故乡 追寻一代伟人足迹
周总理运筹援越扫雷——访海军原副参谋长来光祖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