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孟克
随着定于2019年举行的人民院选举逐渐临近,印度政治也已經进入了选举轨道,到了一个可以对莫迪政府外交政策进行回顾、展望的时间点。在莫迪任内,印度在国际战略格局中的重要性凸显,相比之前,印度的外交活动也更加频繁。在印度在中国的对外交往格局中的重要性不断上升的背景下,《世界知识》杂志特别邀请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南亚东南亚及大洋洲研究所所长胡仕胜研究员、博士,对莫迪政府四年多以来的外交政策进行深入解读。
《世界知识》:从总体上,该如何评价莫迪执政四年多来的外交活动?
胡仕胜:总的来看,莫迪政府在外交领域投入的力量还是很大的。无论是周边外交、大国外交、经济外交、多边外交,莫迪可以说是全方位发力,搞得“有声有色”,开拓了很多之前没有开拓的外交领域。
在南亚方向,莫迪政府的外交力度明显加大,无论是首脑外交的密度和广度,还是干涉的强度都增加了。传统上,印度的外交依几个“圈层”展开。其中,南亚次大陆和北印度洋是“核心区”;从阿拉伯海至马六甲海峡属于第一圈层,为印度的“利益攸关区”;环印度洋其他区域则是“次核心区”,属第二个圈层;其他区域,尤其是西太平洋区域则是第三个圈层。在加大力度试图全面掌控“核心区”的同时,莫迪还发起了全方位外交攻势:将针对东南亚的“东向政策”升级为“东向行动政策”;加大了对中亚地区的外交力度,成功加入上海合作组织;大幅度加强对非洲国家外交,2015年在印举办的印度—非洲峰会规模空前,54个非洲国家领导人受邀出席;以斐济等有大量印度裔居民的国家为抓手开展对南太平洋国家外交,建立印度—太平洋岛屿合作论坛;积极参加东亚峰会、东盟地区论坛等亚洲东部区域性机制,甚至于2015年到访了印度外交传统上很少触及的蒙古国;加强对欧洲国家经济外交,利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等机制推介印度。大国外交方面,莫迪不但和所有的大国都实现了关系的稳定,还在很多方向实现了关系的拓展。
总的来看,莫迪外交仍然沿着开国总理尼赫鲁定下的追求“有声有色大国”的轨道进行。上一届印人党瓦杰帕伊政府成功地通过核试验作为“敲门砖”,开启了印度的大国外交进程。这一届的莫迪政府则通过“无处不在”的外交展示来凸显其“新印度”的“大国外交”风采。但必须要看到的是,莫迪治下印度的大国雄心还是侧重服务国内发展的。莫迪在几乎所有的国际场合都充当了“印度第一推销员”的角色,为印度招商引资,使印度能左右逢源。
《世界知识》:您刚才指出,南亚、北印度洋地区是印度对外政策的“核心”。那么四年多来,莫迪政府的南亚政策又是沿着怎样的轨道铺开?效果如何?
胡仕胜:比起之前的历届政府,莫迪在南亚面临的形势有一个显著的不同:中国开始在南亚地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近几年,中国和南亚各国的经贸关系越来越紧密、往来程度越来越高、合作质地越来越实。这让印度产生了自己战略空间受到中国“挤压”的感觉。在南亚地区,印度一贯奉行“印度优先”甚至是“印度第一”的政策,无论是先前的“英迪拉主义”,还是莫迪政府的“邻国优先”政策都是如此。为了应对他们所认为的“中国在南亚地区的扩张”,莫迪在南亚的经营力度明显加大。
就任之初,莫迪就邀请了南亚各国元首赴印参加他的就职典礼。之后,莫迪又“旋风般”地到访了南亚各国,弥补了长时间以来印度在南亚地区的首脑外交空白,如莫迪在2015年对斯里兰卡的出访是28年以来印度总理对斯的首次访问。也是2015年,在莫迪造访孟加拉国时,印孟双方达成涉及边界领土的协议,一举解决了困扰两国30多年的边界问题。除了增加关注度、施以恩惠以外,莫迪治下的印度对南亚国家的干涉力度也增强了。很多观察家都认为,印度深深地卷入了斯里兰卡的政局变动和尼泊尔的修宪进程之中。2015年,印度甚至以尼泊尔少数族群马德西人抗议为由,发起了对尼泊尔的封锁。但从反响看,莫迪似乎是有点“用力过猛”了:在一段时间的耽搁后,斯里兰卡汉班托塔港建设恢复;尼泊尔两个共产党结成同盟,在大选中大获全胜,被认为是“亲中”的奥利出任尼新任总理;马尔代夫激烈地反对印度干涉其内政的企图。
南亚的另一个重要国家就是印度的老对手巴基斯坦,巴还是中国的全天候伙伴,并深度参与中国“一带一路”建设。莫迪南亚政策中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排巴”,即试图孤立巴基斯坦,“绕开”巴基斯坦推进南亚次区域合作。事实上在上台之初,莫迪还是希望和巴基斯坦维持某种友好关系的,他于2015年年末在访问阿富汗回国途中“突访”巴基斯坦,和时任巴总理納瓦兹·谢里夫会晤,但两国尚未热络的关系很快就被“跨境”袭击以及沸腾的克什米尔局势所冷却。随着2016年春季开始的印控克什米尔谷地骚乱持续发酵,印巴关系改善的势头被彻底逆转。莫迪政府的对巴政策也因此很快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即反巴、排巴、妖魔化巴。
莫迪的排巴政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他力图将巴基斯坦从地区合作的大潮中排除出去。传统上,南亚区域合作联盟是南亚地区最有影响力的区域合作组织。但印度事实上早就想拆解掉这个经常“抱团怼印”的区域机制,于是借口巴支持对印跨境恐袭活动,联合孟加拉国、阿富汗和不丹等南亚国家一起抵制了2016年原定在巴首都伊斯兰堡举行的南盟峰会,至今尚未复会。与此同时,莫迪还推出了一系列没有巴基斯坦的区域合作机制,包括“孟不印尼”(BBIN)运输联通计划、“环孟加拉湾多领域经济技术合作倡议”(BIMSTEC)等,以及打造经由伊朗恰巴哈尔港、取道阿富汗最终进入中亚地区的“国际南北运输战略通道”计划等。第二,他在各个场合借恐怖主义问题妖魔化巴基斯坦,试图给巴戴上支持恐怖主义的帽子。第三,对巴“主动出击”,通过“外科手术式打击”报复其宣称的“来自巴基斯坦的恐怖袭击”。
尽管采取了以上种种强力政策,当前莫迪治下印度与南亚各国的关系可以说是到了印度独立以来最糟糕的程度。莫迪的南亚政策所遭到的抵触非常大,这部分也不是印度自己的“努力”所能改善的,而取决于印度所面临的地缘政治大环境。
《世界知识》:您认为大国外交是印度取得巨大成就的領域,那么莫迪在这方面的成果有哪些?又该如何认识印度在当前国际力量格局中的位置,及莫迪根据这种位置进行的外交决策?
胡仕胜:在处理大国关系的时候,莫迪政府依然把保持战略自主放在首要地位,目的是使印度在大国的竞相拉拢之中处在一个有利的位置,从而能够左右逢源,为印度崛起提速。
在印美关系方面,莫迪政府实现了突破,印度享受到了很多一般只有美国盟友才能享受到的待遇,并试图和美国形成某种印美共享的“印太秩序”。2015年,印度与美国达成《双边防务关系框架》,2016年,印度与美国达成《后勤交流协议备忘录》。在印日关系方面,莫迪将与日本的关系升级为了特殊的全球战略伙伴关系,在安全防务方面的合作明显加强。在中印关系方面,虽然经历了一系列波折,但最终还是实现了两国关系的总体落稳。尤其是在4月底,莫迪总理与习近平主席在武汉举行东湖会晤,达成重要共识。在印俄关系方面,俄罗斯与印度的传统友好关系得到维持和发展,能源、军购等方面的合作不断推进。当然,和各方都好,也就意味着和各方都没有达到一种“亲密”的关系,这也符合印度追求独立自主的外交传统,符合莫迪个人和印人党的执政风格。
必须要认识到的是,莫迪大国外交的根本目的并不是要让印度积极参与大国竞争的“游戏”,而是希望这种关系能服务于他构建“新印度”、实现内部发展的根本目标。在莫迪的发展规划中,所有大国都有着不同的功能定位:有的可以帮助印度提升基建水平,有的有助于印度在制造业方面的更新换代,有的有助于印度的能源安全,有的有助于印度的军工生产升级,有的有助于印度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得罪了任何一个大国,都会影响到莫迪对印度发展的整体战略规划。
还要看到的是,印度的很多外交决策其实是一种被动的、或者说是“顺势而为”的动作,因为国际大环境的很多方面不是印度所能左右的。印度在当前中国崛起、中美竞争的大潮下,更多的仍是一个顺势而为者而不是“弄潮者”。比如,印度和美日合作的重要意图之一就在于通过安全合作来“套取”美日对印度发展的援助。事实上,美日并没有把和印度发展经济方面的关系放在首要的位置上,它们更看重的是印度的地缘政治重要性,这是莫迪无法改变的。在中俄方面,莫迪保持了在几个传统多边平台上和这两方的友好互动。整体上,印度和中俄的合作更侧重于发展方面。但这种侧重也是被动的侧重,尤其是受制于中印之间的一系列争议,中印两国的安全合作难以展开。
总览莫迪的大国外交,可以看到他仍然把“追求战略自主”这个印度外交的传统放在至关重要的地位。仔细观察莫迪政府与美日进行的安全合作,可以看到印度在很多方面都进行了保留。比如印度始终不同意把澳大利亚纳入“马拉巴尔”军事演习机制中来,再比如和美国的《后勤交流协议备忘录》不允许美军驻扎印度。莫迪在2018年香格里拉对话会上的讲话也显示印度对“印太”概念的理解与美国有很大差异。
《世界知识》:展望未来,中印处理彼此关系,该奉行怎样的原则?
胡仕胜:对中国来说,印度是一个“四合一”的国家:第一,印度是中国和区域国家共建“印太”秩序的战略伙伴;第二,印度是中国的邻国,中印彼此都有影响对方和平崛起进程的能量;第三,印度是中国在多边舞台上的重要合作伙伴,甚至是很多议题上的天然合作伙伴;第四,印度是很多大国竞相拉拢的对象,其中一些大国将中国视为“首要竞争对手”。
中印关系还是要把握好发展这条主线,双方应该是“并行不悖、相互陪伴、向前发展”的伙伴关系。就像两辆汽车共同行驶在同一方向的两个不同车道上,这个相同的方向就是人民生活的改善。两方都不太指望对方将车开到自己的车道上并跟随前行;双方都应该坚持,如果有其他车辆愿意跟随,双方也不能阻拦,因为那是其他车辆的自由选择。双方可以坐下来分享开车经验,尤其是如何保养车辆,如何提前发现路坑。特别是,双方完全可以停下来商量如何联手清除前行道路上的障碍。整个进程中,两者都要避免对方突然驶上自己的车道,造成两车相撞,或者是双方彼此刻意阻挠,结果让其他车辆超越。中印两国可以探索有益的合作,但并非必须合作,可以不合作而相互陪伴。中印互为镜子,两者应该互相陪伴,学会欣赏彼此,共同探索超大型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之道。
涉及南亚地区,印度必须认识到,南亚既是印度的周边,也是中国的周边。贸易、能源、海上通道安全、恐怖主义扩散、跨境毒品交易等诸多问题都决定了中国不可能忽视南亚地区。这一点,中国必须要用言语和行动向印度反复强调。中印两国作为南亚的重要相关方,事实上是能够进行很多有益的合作的,如“中印+”模式就是一个消除疑虑、促进地区共同发展的很好抓手。中印之间的另一个合作抓手是“秩序合作”。不同于美国,中印两国都倡导非排他性的地区机制。就在“印太”地区促成相互共享、开放包容、以发展为主的秩序方面,中印两国有必要进行长期的探索。但中印双方也不是必须要合作,中国继续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印度继续推动它主导的互联互通倡议,双方可以并行不悖,最终自然就会在共同毗邻地区形成一种发展对接,共同促进整个区域的繁荣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