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洪
有一个比喻:人文社会领域的学者生涯是用一篇篇作品累积起来的。其实,一个国际问题研究所的成长与发展又何尝不是如此。最近,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在世界知识出版社的支持和帮助下,启动了一项“浩大工程”——回溯建所(1981年)以来在《世界知识》杂志上发表的作品,将其辑为三卷本的《风云际会话扶桑》,把过去38年中国日本研究领域“国家队”观察、思考下的日本,及中日关系全貌呈献给读者,回眸不断变化中的日本与起伏跌宕的中日关系历史,藉此“正衣冠”“知兴替”,为今后的研究做一次承前启后、校正标尺意义上的全盘梳理。
本丛书按照《卷一》《卷二》《卷三》分别编撰。
卷一起讫时间为日本研究所建立的1981年至中日发表第三个政治文件的1998年。从时间上讲,卷一上起改革开放初年,学习和研究日本乃至中日关系皆应祖国改革开放之需,作者们的基本思路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这被后来人称之为“中日关系蜜月期”的阶段,观察认识日本在国际社会中的政治、经济、科技诸方面事物成为研究的“主攻方向”,研究中也包含许多观察随笔与介绍性的文章。到了本书下迄的上世纪90年代,伴随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格局的激烈变化,中日关系呈现复杂情况。一方面两国关系大局基本稳定,但同时政治、外交、经济,乃至社会各领域出现摩擦。这种情况催生出更有深度的研究成果,不但要描述日本及中日关系“是什么”,还需要回答“为什么”和“将如何”的深层次问题。日本研究与中日关系研究也超出早期的介绍性研究,开始朝着提出问题、分析症结、寻求解决方案的高水平研究發展。读者尽可以循着本书90多篇作品,读解出中国的日本研究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变化过程。
卷二起讫时间为1999年至2008年。1998年11月,中日发表了“第三个政治文件”,将两国关系定义为“致力于和平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然而,这一时期中日两国间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作为政治大国的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成功,开始走向经济大国。而日本也不甘于当一个经济上强大但却缺乏国际政治地位的泥足巨人,因而不断突破和平宪法限制,试图通过强军政策谋求政治大国地位。进入21世纪后,小泉政权在历史认识问题上不断开倒车,反复参拜靖国神社,致使两国政治关系严重下滑,这一时期的中日关系可谓矛盾多发,“政冷经热”“一山难容二虎”等说辞也先后发端。2006年,安倍第一届政府登场,中日之间用两年时间调整双边关系,通过“破冰之旅——融冰之旅——迎春之旅——暖春之旅”的首脑外交,缔结了第四个政治文件,明确中日建立起“战略互惠关系”。然而,两国关系仍在日趋复杂的矛盾纠葛中艰难前行。本卷收录的80多篇作品就是这种情况的写照。
卷三起讫时间为2009年至2017年。从时间上讲,相对于《卷一》的“前天”和《卷二》的“昨天”,《卷三》下讫2017年底,日本研究与中日关系研究很多问题直指当下和未来。此间发生了中国GDP总量超越日本,发生了中日综合国力开始逆转的明显变化。中日两国间经历了中国的追赶、双方的“错肩”,以及中国对日本“弯道超车”的相对变化过程。伴随这一变化,日本显示出某种难以言状的战略焦虑。政治上对立情绪凸显,两国民意渐行渐远。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中日海洋争端全面加剧。2010年东海撞船,以及2012年日本以“购岛”这一物权转移方式侵害中国领土主权,引发了中国强有力的反制措施。历史认识问题和钓鱼岛主权争端问题双双爆发,使两国关系跌落到建交以来的最低点。2014年11月,中日两国经过艰苦谈判,签署了旨在改善两国关系的《四点原则共识》,2015到2017年,中日关系处在争取早日回到正常轨道的磨合期。读者尽可以从本书收录的90多篇文章中察知过去十年中的风风雨雨。中日围绕历史认识问题的是非辩驳,针对钓鱼岛主权争端的反复较量,无不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到我们的研究中。令人欣慰的是,最近中日关系出现了趋稳和改善的迹象。如何克服困难,在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框架下,推动中日两国建立新型国家关系已经成为中国的日本研究与中日关系研究的紧迫课题。历史仍在继续,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所的研究也在持续深化中,期待着学术同行的悉心指导,期待着热心读者朋友的鼎力支持。未来的路,我们与您同行!
(本文选自该丛书的代序,本刊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