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顾平
中国艺术的地域特征呈现出强烈的民族情结,“东方文化”由此被标榜。中国书画作为其重要载体,最见东方意味。这“意味”既在你的观感中,也有你对“程式”背后的回味。“程式”在这里不是贬义,恰是它激活了欣赏者的视觉经验。创作者的知识积淀对意味的营造也非常重要,正是个人的“修为”赋予了作品背后的文化内含。高明的中国艺术家,既要熟练掌握传统艺术的“程式”,还要饱读诗书、感悟人生。古代知名文人画家,其主业或为学或为官,知识修为是第一位的,书画乃遣兴的“余事”。这种艺术生态造就了中国艺术独特的品质————“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借物以抒情,澄怀而观道,实现精神的逍遥。池长庆先生是一位以中国传统艺术见长的创作家,他的成功正契合着传统文人艺术家的成才路径,在与“古”为伍中,融书画为一体,开拓进取,臻于妙境。
东风破 35cm×45cm 池长庆
幽谷丹阳 367cm×144cm 池长庆
雨后 367cm×144cm 池长庆
池长庆先生以书画名世,但他的身份却是一名教师。或可说,池长庆先生是一位兼擅书画的大学教师。教师的身份决定了他的修为。“技道并进”是艺术类教师知识结构的基本特征,悟透艺术的“理”与“法”又是艺术教师“职业”的另一种诉求;作为承续传统的中国艺术的教师,还必须打通书画分类界限,实现两者技术的互补、意趣的圆融。
池长庆早期研修中国画,经历了造型与绘画笔墨程式的先期积累。这非常重要!很多书家也能画上几笔,但那只是“玩票”,没有基本的造型能力与对中国画“程式”的理解与熟练驾驭,最多能写个兰、画个竹而已,只是将书法功夫做一点“挪移”,算不上绘画创作。池长庆艺术经历中的最重要转折,是由画而入书且复归于画的学习路径变化。虽然这种变化不是他理性的自觉,而是工作的一种“需要”。然而,极有悟性的他,很好地利用了这种转变,不仅能透过绘画去学习书法,而且还能将书法临习中的“笔与墨”“势与力”“章法与气息”等融通在绘画学习之中。当其第三阶段重新转入绘画学习与创作时,别开生面,获得了新境界。这种极为偶尔却又必然的书画交替学习与创作的经历,既是“技近乎道”的实践探索的历练,更是他理解了传统书画真谛为学养苦修的进阶。池长庆先生的书画创作很好地印证了中国传统艺术习得之规律。
草书条幅 137.5cm×39.5cm 池长庆
行草中堂 139cm×69cm 池长庆
瑶钗燕股 139cm×62cm 池长庆
如意 144cm×37cm 池长庆
乡思 130cm×34cm 池长庆
教师节感怀 138cm×34cm 池长庆
南雁荡山 137cm×34cm 池长庆
雪中君子 27cm×53cm 池长庆
走向成熟的池长庆先生的艺术,呈现出典型的传统文人艺术的特征。他长于书法,且在山水、花鸟画题材创作上各有建树。池长庆先生投入书法研习与创作的时间跨度最大。取得的成就也最高。他不仅有书法传统的扎实基础,而且精于字形与章法的变化,来自绘画中“线”的意识被巧妙代入,故其书法创作的视觉组构受“线”的下意识牵引,形式灵动感被放大。或高亢壮歌,或柔情似水,或一马平川,作品意象因为“线”意识的存在而呈现出独特的视觉张力。我们平时常提及画家书法的趣味性,它虽少了纯粹书家的法度,但却倍增了一种趣味,那是基于绘画视觉意识的“挪移”,非有意为之,尽得天然之趣。
池长庆先生在花鸟画研习上也投入了大量精力与时间。因为天生的爱好,他的艺术敏感是来自对花鸟的偏爱。传统经典是他早期学习的日课,笔墨技巧虽还稚嫩,但造型与程式为他日后的发展起了很好的筑基作用。我们看他后期的花鸟画创作,扎实的造型与对题材的熟练驾驭,借助书法“用笔”的功力,趣味与格法都发生了质的变化。没错,池长庆先生画的就是传统,非常纯正的传统,它得力于上乘的书法修炼!花鸟画习得传统程式并不难,但笔墨的提升却漫长,书法的“点画”之功又是迈入佳境的唯一“推手”。传统意笔花鸟的妙处尽在一个“写”字,这“写”是与“意”相连的一种表达,与“趣味”有关;作为动词,它又是借助书法“用笔”的表现,在“点画”运行的微妙变化中,提升了“趣味”的境界。明清“金石入画”带来的视觉变革,其落脚点正是在趣味境界的提升上!
池长庆先生的山水是其书法与花鸟画创作获得感悟后的一种拓展,却也是最有心得的一类题材。我不太清楚他山水画的师承路径,但从其画面看,明显较多元明清三代南方文人山水的传统,且最有黄公望的笔墨旨趣。但他山水画的笔墨,传统之外还有来自书法的“点画”之变,也有类似花鸟之“趣”的融入,多重“养分”相得益彰并服务于山水题材意境的表达。
这样的山水画,看上去仍然是传统的,因为它离不开传统的笔墨程式与文化预设,但趣味却是当下的,是池长庆先生自己的。尤其是一些写生题材的作品,最见他个人的感悟。总体上,虽然还不能完全走出传统视觉方式的大限定,但所抒之情是独特的、唯一的。这也是当代艺术审美的一种独特方式————用传统的视觉经验品味中国艺术的当代创作,它离不开传统经典给予我们的“预存图式”,既是续接传统,也在演进传统。中国传统艺术正是通过这一方式而实现着渐进式的当代转化,它符合中国的文化生态。
池长庆先生长期与“古”为友,习得传统之精髓,只在承续,不为超越。它是传统留存的视觉经验,并通过经典予以激活;也是民族文化观念的一种再生,视觉中复合着文化修为;更是书画表现方式的融通,用“写意性”予以承载。中国传统文化需要更多像池长庆先生这样的承继者。■
山雨欲来 47cm×44cm 池长庆
川岩十九峰 138cm×69cm 池长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