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进林
有文采即语言生动形象,生动形象当然不仅指词语华丽,更应具“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内在韵味,达到“眉不画而翠,唇不点而红”的境界。那么怎样才能让文章有文采呢?
1.字字生辉,词语灵动,求得表达之美。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金昌绪的《春怨》为何千百年讓人读之不厌?就在于“教”的慵懒,“不得”的耐人寻味;“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一个“恐”字,一个“又”字,道出多少思念之情,珍重之意。选择精当的词语,恰到好处的选字用词,可增添文采,让文章灵动。初学写作的人比较重视形容词,认为形容词更能增加文章的文采,殊不知要重视动词的选择,动词用好了,文章也就活了。如下面的作文片段:
于是,我瞬时明白,高考这座独木桥我是挤过去了还是掉下去了不是太重要,能够挤上这座桥,本身就是一种成功。高考不是成功或者失败的终点,而是开启新生活的起点。
因此我想,假如我走过高考这座独木桥,进入了心仪的大学,我定然会珍惜继续学习和深造的机会。但如果我掉下了独木桥,我也不会黯然神伤,还是可以从无数条道路中选择一条通向幸福的道路。因为经历过十二年备考的磨砺,承受了今朝高考的淬炼,我已经获得成长和前行的力量。(选自2017年高考贵州省优秀作文《能否走过高考这座独木桥》)
在上面的文字中,作者精准地运用了一些动词,如“挤”“掉”“开启”“珍惜”“黯然神伤”“磨砺”“淬炼”等,精当地阐释了作者对高考的认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高考这座独木桥竞争之激烈。
2.句式灵活,力求多变,求得新奇夺目之美。
一味陈述,表达难免呆板,缺少生气;一味感叹,又使得句子空洞乏味。若行文不拘一种句式,或陈述,或疑问,或祈使……时时求变化,表情达意自是灵活;整散结合,长短结合,既显整齐之态,又得错落之美,给人一种气势贯通,挥洒自如,错落有致,节奏铿锵的感受;必要时的倒装语句,也使文章异峰突现,新奇夺目。如2017年高考广东省优秀作文《外修文化之“城”,内养精神之“剧”》:
在一系列中国关键词中,“长城”和“京剧”不仅使我有骄傲之情,还让我多了一份厚重与庄重之感。一刚一柔,构成了独特的中国文化。欲读懂中国,便须在这深厚的文化中细数落花、缓寻芳草,方可茫然而来,朗然而归。
长城和京剧自然有其相似性,前者是中国建筑艺术的仙葩,后者是中国音乐艺术的金玉,它们都是中国文化的伟大分脉。但其最本质的联系却是:长城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坚毅和长久,京剧凝聚了中国文化的柔和与安宁。这两种文化互融互生,形有异而神冥合。由长城和京剧这两个视点便足以窥见中国文化之曜曜春秋与中国精神之朗朗乾坤。
整散句给人以整齐划一之感,长短句又有错落变化之美,语言精练有文采,表达老到成熟,蕴含着古雅之气。
3.摇曳多姿,连环修辞,求得整体之美。
修辞手法的运用,更能增强语言的文学性,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这是语言富有文采的一个重要方面。如2017年高考甘肃省标杆作文《书生少年气,辉煌看今朝》,阅卷组的评价中提到“注意句式的变化,避免了呆板单一。当然,恰到好处的修辞手法,也为文章锦上添花。”
4.深入思考,用语含蓄,求得文句有意蕴。
语言过于浅显,读来一览无余,寡淡如水,毫无悬念,必定不受欢迎,故高手为文,巧于设情造境,用语含蓄,意蕴丰厚,如此才能激发读者的联想与想象,促人思考,让人咀嚼再三,不忍释手。有意蕴的文章,或文言入文,庄重典雅;或口语谚语,俗中见奇;或幽默语句,活泼含蓄;或名言佳句,充满理趣。如2017年高考河南省满分作文《苦辣酸甜神州味,生旦净末华夏情》:
红氍毹,四方步,紫金冠,霸王枪,一亮相满堂高朋齐喝彩;连珠肉,盘龙臛,冷蟾羹,水晶糕,一开席满座嘉宾皆激赏。四海五洋的朋友们啊,客从远方来,且让我做东,邀各位遍赏这苦辣酸甜神州味、生旦净末华夏情。
我所认识的中国,首先是一个绝美的中国,诗化了的中国。在“书藏绝妙画,月赏无声诗”的情调中,留下的是母亲温暖的体温与翰墨词曲的淡香。不信?且听我细讲:
京剧生旦净末丑,讲究的无非是八个字:无声不歌,无动不舞。以程派程砚秋大师的表演来讲罢,那凤眼传神,柳眉入鬓,说不尽的“琐窗风雨古今情,梦绕云山十二层”,看不够的“绮罗人物,薄透凝脂”,程先生是乾旦,且身材高大,如何能如香港作家李碧华所言“一笑万古春,一啼万古愁”?个中关窍,便在“情境”之中,是以虽非莺莺小姐,亦能为闺房之秀;虽无草满花盈,胜似万紫千红。
阅卷教师的评价是:“语言典雅,古韵悠长。作者文字功底深厚,大量运用比喻、排比、对仗等修辞手法,营造出精致典雅之感。‘啊‘罢等语气词,‘虽非……亦能‘虽无……胜似等文言句式的运用,使文章具有古朴典雅的韵味。”
(编辑:于智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