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兴国
摘 要 “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对技术技能人才提出新要求,为高职教育才培养提供了新思路。本文结合产业升级转型,对技术技能人才策略方式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 中国制造 技术技能人才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9.2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到2010年,我国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在很多重要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同时,制造业发展也面临巨大困难,原本依靠密集劳动力、土地供应、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生产的企业由于劳动力成本上升,土地供应日趋紧张,以及自然资源逐渐枯竭等因素,导致企业生产运营难以为继,产品结构和发展方式调整势在必行。由此,“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顺势推出。我国推行“中国制造2025”规划,就是希望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先进制造业,并带动其他领域协同发展,以应对即将到来的科技革命冲击。
为了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宏伟目标,《中国制造2025》提出四大转变:即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由低成本竞争优势向质量效益竞争优势转变,由资源消耗大、污染物排放多的粗放制造向绿色制造转变,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以及九项战略任务,提出要加强国家制造业的创新水平与创新能力、推进“信息化十工业化”的进程、加大制造业质量管控与品牌建设、实行绿色环保制造、大力发展十大重点领域、对制造业的结构进行深度调整、加快服务型制造以及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步伐、升级制造业的国际化发展水平。这不仅为我国的制造强国之路指明了发展方向,还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策略提出了新的要求。
1构建政府企业学校协同人才培養形式
协同创新是指多个创新主体之间,通过共享并整合创新资源,充分利用各种创新要素,如资本、人力、信息、技术、硬件设施等,深度合作并实现创新再创造的过程。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协同创新可以看做是高职院校、企业、地方政府投入各自的优势资源,相互协调、深度合作,以此来进行人才培养、服务社会,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机制。在协同创新理念的引导下,高职院校、企业、政府三位一体,集合各自的优势,共同促进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
1.1明确政府主导作用
地方政府可建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科学管理机制,通过调控资源以及组织力量,促成企业与高职院校的对口合作,并在相关部门的绩效考核中加入职业教育成果指标,制定有助于职业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地方性政策法规。充分利用地方政府在公共管理以及资源收集方面的天然优势,做好区域内人才需求分析及培养质量分析报表,通过信息共享网络交流平台,发布人才需求和质量分析报告,为企业与职业院校间深度合作提供强大的推动力。
另外,地方政府还可以在经济政策层面上,对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的企业在财政及税收方面给予优惠,在经济上支持并吸引更多的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提高企业加入职业教育、自主发展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还可以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地方政府进行政策解读、文化宣传、经济发展需求和职业发展前景介绍等方式,逐步改善学生及家长重文凭轻技能的价值观念,增进全社会对“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发展领域的认识,同时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薪资待遇,吸引更多的学生选择职业教育,选择与国家积极发展的重点行业的相关新兴专业。
1.2鼓励企业积极参与
企业要充分利用自身在技术实力、信息资源和人才储备方面的优势,与职业院校建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实训、实习、学徒制等工学结合方式提高学生的技能实践能力。另外,根据行业发展动态及趋势,结合自身业务发展规划,制定人才需求计划和培养规划,与高职院校共同制定企业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方案,并参与到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教材编制、质量评价体系建设等方面。在企业内部,还可以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有资质的、优秀的技术技能人才和专家,到高职院校担任兼职教师,同时引导高职院校专职教师到企业,积极参与技术研发,和构建企业内部培训机制。企业还可结合自身的技术实力与高职院校共同培养双师型教师,促进企业与高职院校在师资培养方面的有效互动与流通。
企业要有长远的人才观念和良好的社会责任感,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收入和待遇,深刻了解职业教育对企业劳动生产效率提高的积极作用,主动参与及组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在技术支持、实习实训场地、培训师资、培养经费、就业指导等方面为高职院校提供支持。建立健全企业员工培训机制,利用高职院校师资优势,完善员工的岗前培训、在职期间素质提升再教育,共同促进技术技能人才的可持续化发展。同时,进一步完善相关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内部的优秀工程师、技术能手和专家加入高职院校的兼职教师队伍。
1.3发挥学校主体优势
利用高职院校自身的师资优势、资源优势、设施优势,结合地方政府的人才需求分析和行业发展分析,调整并保障专业设置与地区经济发展结构相适应。在课程开发全过程中,以行业及企业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和素养为基础,以信息化为特点,对专业理论知识与技术技能学习展开情景式教学,促进学生将间接经验与直接认知有效结合。另外,学校要不断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师资力量,要确保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必须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建设。鼓励教师积极步入企业,参加企业培训,增强对企业生产管理全过程的了解,不断提高自身技术能力,主动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强化自主发展和提高的意识与能力。特别地,职业院校之间也应加强科研与教学资源的沟通、交流与合作,促进院校间整体的教学科研能力与课程建设水平不断提高,以满足地区经济、行业及企业对职业教育的新要求。
2结语
“中国制造2025”不仅是对工业发展的新要求、新规划,也是对未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战略指导,因此必须进一步探索政府、企业和学校协同人才培养模式,找到符合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策略。
参考文献
[1] 王玲.高技能人才与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区别及培养定位[J].职业技术教育,2013(28):11-15.
[2] 郑雁.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契合度研究——以杭州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5(02).
[3] 周建松,唐林伟.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研究[M].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4(05).
[4] 王颖.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