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2018-09-17 01:58
中国农资 2018年30期
关键词:盐碱地耕地

曾衍德(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主任)

加快盐碱地改良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要建立耕地质量保护多渠道投入机制。聚集资源,按照“取之于土、用之于土”的原则,通过完善土地出让金政策,争取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拿出一定比例,同时,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引导他们积极参与,从而加大对盐碱地改良资金的投入。聚合力量,充分调动科研机构和企业力量,加快研究低成本、易于大面积推广的盐碱地改良治理和土壤污染综合治理修复技术,加快成果转换应用,推动耕地质量保护取得实效。

加快盐碱地改良是一项基础性、长期性的任务,是各级农业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需要统筹谋划、科学推进,助力农业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在原则上,坚持生产和生态结合、工程和农艺结合、用地和养地结合的“三结合”原则。在路径上,主要是“灌水压盐、土壤调理、改革种植制度、培肥地力”四个方面。加快盐碱地改良,需要采取针对性措施,有力有序推进。一是加强规划引导。要根据盐碱地改良的需要,制定好规划,明确目标思路、重点任务、技术路径和保障措施,集中力量、集中资源、加快推进。二是加快集成创新。在总结试点经验基础上,集成组装一批适应不同区域、不同种植制度的盐碱地改良技术模式。要边集成、边推广、边完善,不断打造升级版,提升改良的技术水平。三是加大政策扶持。要结合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盐碱地改良,建设一批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环境优良的高标准农田。四是强化机制创新。要创新思路,加快构建上下联动、多方参与的工作格局。在组织方式上,搭建新产品、新成果的展示比拼大平台,科学筛选盐碱地改良的技术方法。在推广模式上,探索将盐碱地改良与扶贫扶困工作相结合,建立“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有效机制,初步形成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农科教结合、农户受益的耕地质量保护提升新机制。

柯炳生(中国农业大学原校长)

盐碱地改良任务紧迫,要因地制宜、积极探索

治理好盐碱地,通过改良后使盐碱地恢复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建设生态文明产生巨大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盐碱地改良是一项紧迫的任务。一方面,耕地高强度、超负荷利用,使耕地质量退化问题突出,像东北黑土层变薄、华北平原耕层变浅、西北地区耕地盐渍化、南方土壤酸化等。我国耕地退化面积已占到耕地面积的40%以上。另一方面,耕地污染问题突出。面对耕地质量的严峻形势,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任务艰巨。盐碱地改良将是对我国耕地资源的有益补充。盐碱地利用潜力巨大,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后备耕地战略资源。

现代科学技术是耕地保护和治理的基础支撑。盐碱地改良要综合利用工程、化学、物理、生物等技术所形成的合力,根据不同地区的条件,采用定制化的技术方案。包括技术方面的创新及有效集成,特别是在技术的研发过程中要注重将技术的先进性与经济的可行性紧密结合,因地制宜。

盐碱地改良需要政府强力推动。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积极给予盐碱地改良项目以政策支持、资金支持等全面的协同助力。搭建好改良平台,组织好试验示范,为盐碱地改良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盐碱地改良需要企业的积极参与。这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充分发挥企业的技术优势、产品优势、服务优势等,通过政企合作,最终把改良工作有效落地。科学技术和绿色生态是农业发展的大前提,巴彦淖尔市五原县盐碱地改良治理示范建设工作成效明显,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建议今后在实践方面积极探索,可更加有针对性地研发适合的先进技术,适当探索商业模式,以期收获其他更多可能性,多增加政企合作的试点经验,善于探索创新盐碱地改良治理模式,实现盐碱地改良治理技术的最佳效果。

郑海春(内蒙古自治区土壤肥料与节水农业工作站站长)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技术集成,是改盐成功经验

自2016年,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立项“河套平原盐碱地生态治理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后,2017年2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下发了《内蒙古自治区“改盐增草(饲)兴牧”示范工程实施方案》,遵照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先做好示范”的指示精神,五原县率先启动实施5万亩“改盐增草(饲)兴牧”试验示范项目。

通过大破大立实施农田配套,实施激光平地4.5万亩,达到工程量95%;排沟清淤整治38条,合计46.14公里;实施农防林1200亩,栽植各类苗木12万株,早酥梨经济林500亩,庭院经济林260亩;实施滴灌2000亩,铺设输水管道45.7公里;硬化项目区主干道路20公里,现在已实现“田成方、路成网、渠相通、沟相连、林成行”的治理格局,农田地力平均提升两个等级。

盐碱地改良初步成果的取得,经验在于必须坚持政府主导。政府主导推动是开展好盐碱地改良的决定因素。

必须坚持群众主体。坚持群众事、群众议、群众干。通过“五级联动、五方推动、五措并举”,提高干部群众积极性、社会力量的参与性。

必须坚持技术集成。技术集成是解决多年盐碱地治理难题的关键,通过综合研判使用效果,筛选合适的整治方案。

目前,盐碱地改良探索实践了流转企业的新型经营合作模式,为农企双赢提供了有力保障。科研院校初步筛选和试验了一批具有较好耐盐碱性的牧草、粮经作物、绿肥等优良新品种。优选了一批生物型、化学型的复合生态改良剂与调理制剂,暗管排盐、上膜下秸、节水灌溉等关键技术研发初见成效。项目实施企业试验示范地块的牧草、食葵、水稻等作物在轻、中度盐碱地上长势良好,对比试验效果显著。盐碱地水产养殖、地下水抽咸换淡、油菜覆膜播种等特色技术的试验工作进展顺利。

张广明(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五原县人民政府县长)

科技引领、企业带动、统筹推进,实现改盐创新

科技引领,搭建平台。搭建技术研究平台聘请国内17家盐碱地治理顶级科研院所和30位权威专家,组成改盐专家团队。提供100多亩专家试验田,实施22项科研课题研究,开展项目规划设计、改盐技术研究、改盐模式论证、改良技术评价。搭建试验示范平台,根据不同盐碱地类型,采取“改、用、留”的方式(改:成本低、基础好的进行改良;用:成本高、易返盐的发展水产养殖和水稻种植;留:地势低、基础差的作为积盐累盐、干排盐功能区),设置轻度、中度、重度盐碱地和碱稻种植、高密度水产养殖等10个试验区2800多亩。搭建交流展示平台,建成改盐增草(饲)兴牧专家工作站和展览馆,开展水盐动态监测和大数据分析,通过实地、图片、数据、模型等对比、集中展示改良前、中、后效果。

企业带动,突破创新。创新产业体系,转变传统农业发展模式,集中流转土地1万多亩,引进14家企业,发展三大产业:一是生态循环养殖业;二是乡村旅游产业;三是光农立体产业。创新生产体系,项目区围绕土地、技术、品牌等生产要素,建设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一是农田配套,高标准完成土地平整、灌排配套,农田地力平均提升两个等级。二是立体改造,大面积实施“五位一体”工程,叠加实施暗管排盐5600亩,上膜下秸2000亩,全方位、立体式推进盐碱地改良。三是品牌提升,围绕“天赋河套、世界共享”品牌发展战略,项目区全部开展“四控”行动。创新经营体系,依托项目区内龙头企业带动,通过“基地+企业+合作社+农户”,形成农企利益模式,推进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品牌共创,实现了企业、合作社、农民三方共赢。

统筹推进,振兴乡村。在做好项目区建设的同时,增加发展要素,努力推进乡村振兴样板区、绿色产业集聚区、生态文明示范区、美好生活共享区建设。

猜你喜欢
盐碱地耕地
自然资源部:加强黑土耕地保护
我国将加快制定耕地保护法
坚决落实耕地保护“军令状” 牢牢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
新增200亿元列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支出
大庆市盐碱地治理措施探析
张巍婷 盐碱地上拓出“常丰”路
盐碱地冬枣无支架管理技术
盐碱地枸杞提质增效关键技术
三种土壤改良剂对盐碱地冬枣园的影响
耕地时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