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北京神舟航天文化创意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董书恒
航天文化体验产品以特种影视、科普互动产品、配套衍生品为主。应用领域为科技馆、主题公园和航天嘉年华等场所。通过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和技术手段,为体验者带来一次航天之旅,在旅行中学习航天知识,感受航天精神。
肯尼迪航天中心(KSC)位于美国东部佛罗里达州东海岸的梅里特岛,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开展航天器测试、准备和发射的重要机构,被誉为人类通向太空的大门。下设工业区、39号发射中心和它的两个发射场LC-39A和LC-39B、飞行器组装建筑物和参观者基地四部分。其中参观者基地是向公众展示美国航天历史、发展成就、航天文化以及体验航天技术的主要场所,集参观、展示、旅游、教育于一体,在设计上特色突出,是美国航天文化体验产业的标志性成果(见图1)。
图1 肯尼迪航天中心参观者基地鸟瞰图
基地主要由数个航天展览馆、两个IMAX电影院以及室外的火箭花园组成。可为参观者提供汽车游览服务,将参观者运送到39号发射场的观察点等重要设施,进行近距离参观。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情况,基地由一个私人企业运营,不依靠美国政府资助。从这一角度上看,基地是一个兼具商业属性和公益属性的航天文化主题公园,既能够传播航天文化,也能实现经济效益。
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见图2)是美国航天的重要标志和象征,其退役前最后一次飞行任务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退役后,该航天飞机成为极具历史意义的航天器。该区域生动地描述了美国持续长达30年的航天飞机计划。飞机顶部悬挂了1∶1的哈勃望远镜,周边匹配了10多个互动体验项目,将先进的技术手段与科普故事融为一体,堪称整个中心的亮点区域。
图2 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
阿波罗—土星5号中心的主题是美国航天历史上的另一大壮举——阿波罗载人登月计划。中心是一个存放着重新建造的土星5号运载火箭(见图3)和其他展览品的大博物馆。巨大展馆中展出了载人登月计划的很多图文和实物,主要包含阿波罗登月计划中的登月器(见图4)、月球车、返回舱、各型号航天服,以及阿姆斯特朗的脚印和月球矿石标本,将参观者逐步带回到载人登月飞行的时代。展馆中有一个重建的阿波罗飞船的训练场,在那里参观者可以重新体验阿波罗飞船的起飞和工作状态。其中最核心的展品当数巨大的土星5号运载火箭。展馆内除大型展品外还包含了特色餐厅、纪念品商店、多处主形象拍摄点位以及匹配型号的科普介绍。形成了故事、场景、实物、记忆为一体的典型体验模式。
图3 土星5号运载火箭
图4 阿波罗登月计划中的飞行器模型
参观者可以在航天员纪念馆看到登陆月球车、各种太空飞船及火箭装配厂、火箭发射台、航天飞机发射台、航天指挥控制大厅等。展示手法以场景还原为主,虽互动性较少,但胜在细节设计及实施两个方面。再配合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爆炸,7名航天员罹难事件。在空间设计中融入了情感的元素,使这个宏伟的航天展馆蒙上了忧伤的色彩。
参观者基地设有两个IMAX电影院,循环播放包含《美丽行星》和《通往太空之旅》等影片。这些影片主题选材符合公众对航天探索的基本认知,知识和技术内容能够满足绝大部分观众需要,影片素材非常丰富,也融入了NASA的很多太空探索成就,制作水平代表了科技电影和特种电影的一流水平,为观众提供了一段短暂但却极具想象力的太空旅行。
火箭花园位于园区的入口处,为室外展区,摆放了早期研制的各类型运载火箭,是整个园区的地标性景观。包含了水星、双子星和阿波罗计划中的土星火箭,该区域设计精巧,每个火箭发动机下面都绘制了火焰的图案,夜晚灯光亮起,把体验者重新带到了那个快速发展的航天时代。旁边还放置了阿波罗的返回舱,将姿态和空间环境体验的精髓汇聚于其中,在室外体验舱项目中独创的减法设计,让人眼前一亮。火箭花园外景如图5所示。
图5 火箭花园外景
参观者基地的航天文化体验通过极富美国航天探索、创新、冒险色彩的展示、展陈、互动项目,将人们带入航天科技和太空探索的世界,让人流连忘返。细细品味,其航天文化体验的设计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依托美国航天的丰厚历史积淀和强大实力,尤其是载人登月、航天飞机、国际空间站等重大航天科技成就,开发了内容极为丰富、且极具吸引力的文化体验项目。数个航天展览馆,一一细数航天技术发展的里程碑;两大IMAX电影院,让人们感受一场前所未有的太空奇妙之旅;2小时的汽车环游,为人们揭开阿波罗—土星5号中心、国际空间站实验中心神秘的科学面纱。
通过体验式、沉浸式的展示手法,让参观者以感性方式了解航天科技和科学原理,感受航天先驱的勇气、胆识、意志力、团队精神,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对未来与未知领域的无限向往。
参观者基地是美国航天科技和航天文化对外展示的平台,与中心整个园区融为一体。这里,无论是航天科学研究,还是航天文化互动都体现着航天科技的巨大魅力,跟很多单纯以娱乐为目标的主题公园相比,更多了几分神秘、严谨和发自内心的自豪,让人们在娱乐中仿佛置身于真正的航天科技活动中。
归结起来,这一切设计的根本主题,就是“奇迹”,让每位参观者真实地体验到航天科技创造的奇迹,感叹那一次次不可思议的科学壮举,还有那些创造奇迹的人,让人们真正走进航天,体会航天。
航天主题互动体验产品,首先应满足互动体验产品的基础要求。同时还要考虑其主题的特殊性,在前期策划和设计中需要结合项目特点进行专项分析。
我国航天工程经过50年的发展形成了导航定位、通信广播、对地观测、空间科学与技术试验、深空探测、载人航天六大系列航天器。在轨运行达到上百颗之多,并已经初步形成了载人航天、深空探测、北斗导航、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大运载等一批国家级航天重大项目。每个项目从预研到实施完成都会经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期间积累了大量的可体验素材,我们在策划航天主题产品时,尤其是单一主题的系列产品时首先应从以上几个领域着手。其次要关注的就是策划内容的趣味性。由于受众主要为青少年,在巨大的学业压力下,能否快乐地获取知识是检验产品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航天题材常常与太空探索、星际探秘等关键词联系在一起,结合各类影视作品的渲染,这些题材通常具有较大的想象空间,以我国航天工程依据为基础,结合热点文化现象,从中选取感兴趣的点作为主题的切入方向,并逐步展开故事脉络,引入情感起伏线索,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互动内容策划案。
目前国内外航天互动体验产品的种类繁多,即便同一个内容通过不同的表现手法,也可以体验出不同的效果。但归纳出来主要分为特种影视类、机电互动类、体感游戏类三种类别。
(1)特种影视类
航天作为高风险、高投入项目,短期内很难真正走进民用体验市场,且有较高的体验门槛。但随着虚拟仿真技术的发展,采用视觉沉浸式手法感受航天,变得越来越便捷。弧幕、球幕、环幕等特种影视手段,从技术层面已经发展的较为成熟。而航天题材的视觉画面在特种影视的表现中具有一定的优势。以第一视角的太空穿梭为例,垂直球幕的体验感则高于其他幕型。因此在故事脚本编写初期即可结合幕型的优缺点进行有针对性的编写,并在分镜头中初步验证视觉效果。
除幕型外,在创作中对于观影链条的上下游均需要进行详细设计。核心是要在整个体验过程中将情感线索贯穿于其中。表达的手法各异,可结合场景、实物进行表达,也可以通过故事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影视手法进行阐述,最终形成一个综合性的体验产品。该类型产品体量较大,投资较高,在创作时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
(2)机电类互动产品
在科技体验项目中,机电类互动产品通常为小型化展品,也是目前市场的主流产品。航天员训练的经典体验多维滚环,即属于该类型。同属该类型的还有前庭功能训练仪、头低位训练仪以及各类体能训练、协调能力训练等。科研设备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科学性、安全性等方面均有较强的保障,因此该类型产品的研发可以航天员实际训练设备为基础进行衍生设计。
第一种方式可以进行简化设计,从多个维度将训练难度降低,并根据主要受众人群进行人体工程学的设计匹配。此种方法可以较好地还原真实训练模式。第二种方式可在改造设备的基础上通过多媒体手段增加与航天员实训状态的对比,与单纯的体验相比可以直观地看到普通人与航天员在各个方面的巨大差异。第三种方式可以跳出原有训练器材,选取某一个指标进行体验,比如飞船在起飞状态下重力加速度对人产生的影响,可通过不同的试验设备来进行简化模拟,并可选择不同的指标进行体验。
随着载人登月等航天任务的不断拓展,该类型产品的可衍生数量众多。在设计时需要根据体验的主题、场地、受众等多个维度进行综合考量,选择合适的设计方向,同时应注意体验的纯粹性,在短时间内将体验者的精力集中在一个维度,加深感受的记忆性。以上仅以航天员训练系列为例进行描述,以此类推,在飞行器试验、应用等领域涉及的范围更加广阔。
(3)体感游戏类互动产品
游戏类的体验产品是最受青少年欢迎的类型,通过对科研数据进行提炼、分析,将其中的知识点和具有趣味性的游戏模式相结合,形成一种全新的体验产品。其主要类别可分为体感互动类、屏幕点触类和特种体验设备三大类。
在体感互动类方面主要由投影互动和Kinect两类硬件构成。其中微软的Kinect对于体感互动在科普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软硬件支撑。航天科普领域利用该设备表达的空间较大,比如躲避太空陨石、驾驶飞行器进行太空旅行、月面巡视等等。在体验过程中还可以引入定点拍照的方式,将体验者与体验场景融为一体,留下影像或照片的记录,同时可与社交软件结合,将体验瞬间进行分享,扩大产品的吸引力。
互动投影类产品面世较早,新的内容和新的应用方式将该类型产品的生命力持续延续。比如在直面投影上可设置类似互动月面行走以及航天员手脑协调或反映速度的相关训练内容。此类型产品故障类较低,对场地的限制条件较少,非常利于在学校、商场等非专业环境进行展示。
屏幕点触类产品随着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在专业的体验场所占有量逐渐减少,而新兴的特种体验设备,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近几年在体验市场的应用呈现了井喷的发展势头,由于其优秀的沉浸式环境营造能力和简易的设备构成,对比动辄几十万元的早期体验设备具有较大的应用优势。尤其是在无法到达的环境,如月球、火星等外太空,结合科学数据,采用VR技术可以较好地体验到仿真数据信息,同时将娱乐手法融入其中,在快乐中了解知识,可起到事半功倍的展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