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 张海华
“一带一路”沿线约65个国家中不乏具有相当航天实力的国家,但又不尽相同。结合航天智库等相关研究,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不包括东欧和中欧大部分国家)的航天整体实力划分为四类,分别是航天引领者、竞争者、追随者和企盼者。从另一个维度可以根据是否具备航天研发、加工、制造等能力,把沿线国家分为航天国家和航天技术应用国家,以中国、俄罗斯、印度、乌克兰、以色列等为代表的第一、二类国家列为航天国家,以巴基斯坦、土库曼斯坦、阿塞拜疆等为代表的第三、四类国家列为航天技术应用国家。本文以俄罗斯、乌克兰、巴基斯坦、土库曼斯坦为代表国家进行分析,分类探讨与各类国家在航天领域的合作模式。
引领者国家整体实力强,不仅拥有先进的航天技术,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产业结构及丰富的地面基础设施和空间,而且拥有高水平的人力资源,以及基本的法律和制度保障。与此类国家适宜以合作为主,着力于先进技术的交流、合作与提升。一方面,以围绕国家战略部署,稳步推进政府间合作项目为主,在月球、火星等深空探测工程与技术合作、单机产品进出口与技术合作、航天测控支持、空间政策、航天标准研究等方面深入挖掘,注重合作效果和转化价值。另一方面,加强与其优秀航天企业、科研机构、学术机构间的对接,通过深入交流,挖掘企业间技术合作和商务合作项目。
目前,中俄航天合作已从基础技术合作转入重大战略合作的新阶段,合作领域涵盖运载火箭、航天电子元器件、对地观测、月球与深空探测、载人航天、北斗导航等。
鉴于中俄都属于航天大国,合作方向不仅仅局限于卫星应用,太空站、太空垃圾监测和载人航天方面也是重要的合作方向。中国正在逐步创建和扩建太空站,规模相当于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的一半,学习俄罗斯成功经验和技术可以加快太空站建设步伐;太空垃圾正给全球航天工业发展带来越来越多的问题,双方还可在太空垃圾监控方面进行合作;开发月球也有可能是中俄双方日后合作的项目,俄媒《新消息报》2017年7月14日发文称,开发月球只是中俄航天领域合作的一小步。具体合作模式探讨详见表1。
表1 中俄合作模式
竞争者国家在特定的领域拥有较为先进的航天技术、工业能力及航天基础设施,为第一类航天引领者国家提供技术或工业支持。但此类国家在航天领域的投入不稳定,人力资源不均衡,在某些领域明显不足甚至缺失,偶尔参与航天引领者国家组织的航天活动,但极少起到主导作用。与此类国家也应主要以合作为主,保持中国在航天领域的持续投入、产业结构的完善、稳定和均衡的人力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引领其在某些缺失领域的发展,不断扩大中国的航天国际“朋友圈”。从天地一体化解决方案、整星级、系统级产品与服务到分系统级产品、单机级产品、试验与测试服务、航天技术转化产品与服务、卫星应用产品与服务方面都可以进行合作。
中乌两国在航天领域的合作早已形成良好的合作局面,涉及层面从航母、战斗机到发动机、关键零件等,尽管美俄多次警告,但乌克兰依旧与中国保持良好合作,充分体现了互惠、互信、互助。中乌双方在2016—2020年期间,合作项目预计达70多个,多数涉及中国探月工程中的航天运载火箭科技。此外,在探索太阳系、地球遥感、开发新材料领域也有涉及。考虑到目前乌方政局不稳,利用好乌方的人才积累优势、聘请乌方专家来华不失为一计良策。具体合作模式探讨详见表2。
表2 中乌合作模式
航天追随者国家以巴基斯坦、土库曼斯坦、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国家为代表。此类国家在努力发展航天,逐步开展自主航天系统研发能力、掌握航天技术,致力于构建航天工业体系建设和基础设施,具有一定航天人才资源,尝试在特定领域开展航天活动,并积极构建航天技术应用能力。此类国家通常优先考虑发展航天技术应用,多采用通过技术转移、跨国培训等国际合作形式掌握先进的航天技术。
针对此类国家对航天的主要需求,按照不同国家的不同需求,提供定制化的产品及服务。在提供定制化的整星或系统工程构建、解决方案与咨询服务等方面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航天技术应用产业,拓展卫星应用与增值服务。与中国关系密切、友好程度高的国家,主要以技术输出为主,在获得经济利益的前提下,主要助其建立和完善本国的航天基础设施、发展本国经济、提升国民生活水平;而与其他非紧密联系的国家则主要以满足其多样性需求、获取最大经济利益为主要目的。
面对贫穷饥饿、医疗教育、能源和水资源管理、基础设施、中巴经济走廊、灾害管理、国家安全等主要问题,巴方主要需求的卫星技术包括通信、遥感和地球观测、导航、气象卫星。基于以上需求,与巴方合作,在充分利用中国现有的卫星资源的前提下分三步骤实施。首先充分、合理利用国内北斗卫星资源,按照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部署,计划2018年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及周边国家提供基本服务,2020年前后我国将建成北斗全球系统向全球提供服务。第二步重点发展“地面应用”和“系统服务”,加强北斗地基、天基增强系统建设以及北斗数据中心运营,这是具有高度垄断和持续现金回报的大产业。中国已在巴基斯坦建立地面站网,让巴基斯坦在武器装备精确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第三步就是逐步建立起巴基斯坦的区域导航系统。这样既推广了国内资源,又拉近了两国关系,还能充分保持中国较之巴基斯坦在卫星研制及应用方面的领先优势。
目前,中方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与巴基斯坦空间和外大气层研究委员会(SUPARCO)也在不断就巴基斯坦导航星座建设方面的合作事宜进行会晤和商讨。具体合作模式探讨详见表3。
表3 中巴合作模式
航天企盼者以土库曼斯坦、柬埔寨、斯里兰卡等国家为代表。此类国家大多数受限于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航天能力和基础设施都很薄弱,国家高科技、国际化人才储备不足,大部分国家航天相关法规、政策尚不完善,体系不够健全,卫星建造及应用的相关教育培训相对欠缺。
与此类国家合作,主要以引导其对卫星的使用为主,推进航天技术的应用。通过咨询、培训等价值服务牵引需求,或从卫星应用产品寻求突破,主要采用出租卫星、出售数据的模式,引导其对卫星的应用和基础设施(地面站)的建设,输出地面应用系统集成和设备制造,在此基础上推进航天技术应用,带动其航天技术人才培养及卫星应用市场的建立,从而推动其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及农、林、牧、渔的发展,促进当地科技和经济的进步。
在土库曼斯坦这类有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国家,发挥卫星遥感、导航和通信技术的作用,既可以服务于资源的勘探开发、石油开采、油气管道规划和铺设等领域,同时也可以服务于环境和生态保护。另外,在智慧城市建设、交通基建、农作物估产、潮汐监控等领域,卫星也能提供高水平的信息化手段,推动农、林、牧、渔的发展。针对这一特点,前期可借助卫星应用产品作为敲门砖进入该领域市场,从而逐渐实现“以地带星”,通过卫星应用牵引出空间段航天项目。具体合作模式探讨详见表4。
中国航天企业国际化经营模式的共同目的都是为了实现航天产业链的整合布局,实现航天产业的技术与资本、国内与国外、天上与地下的融合发展,共同建设航天强国。
表4 中俄合作模式
此类国家中也存在较多的老少边穷国家,同时也有很多矿产丰富的国家,与此类国家合作还应重点考虑各国不同的经济实力,灵活采用优贷、商贷、融资、以资源换贷款等方式。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航天科技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对航天发展的诉求也不尽相同,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经营、合作模式。面对航天国际合作模式呈现出“从竞争走向合作、从双边走向多边”的趋势,本文对中国航天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模式进行了分类探讨。总结下来大致分为三类:一是以政府为主导,加强国际政府间互利合作,支持现有的航天基础设施面向社会服务;二是政府和市场主体一起发展,允许民间资本进入航天产业,降低新技术研制成本和失败风险。如政府主导发射卫星、企业运营,政府采购数据模式;三是纯民营投入。这三种模式的共同目的都是为了实现航天产业链的整合布局,实现航天产业的技术与资本、国内与国外、天上与地下的融合发展,共同建设航天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