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彬(本刊记者)
基层党组织是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头雁”,只有头雁展翅,才有群雁奋飞
绳在细处断,冰在薄处裂。集体经济虚一寸,干部威信就会弱一尺,村民凝聚力更会散一丈。
“无场所议事、无资金办事、无后备干部”,“空壳村”的“三无村党支部”,可谓穷病缠身。随之而来的是村级党组织“弱虚散”,服务管理跟不上等“有组织无威信”的“穷病并发症”。
发展村集体经济,成了佛坪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2016年佛坪在全县各村建立集体经济合作社,并为每个村集体注入30万元启动资金。各村党支部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撬动村集体和农户的资源、资产和资金,让一个个“空壳村”破“虚”而出。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最大优势就是“地”。如何在土地这个最基本的生产生活资料上做文章,是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源头活水”。
2014年,地处“引汉济渭”水利枢纽淹没区的大河坝镇三河口村,不得不整村动迁。世世代代靠山吃山的三河口人,从成为库区移民的那刻起,一切从零开始。
对补偿政策不满、新环境不习惯、生活没着落……移民村成了“上访村”。“一年有3个月都要耗在上访协调上,光去北京截访就要跑好多趟。”村支书张金明无奈地说道。
龙草坪村党支部书记李宁(左)带头发展冷水鱼养殖
矛盾不梳理开,何谈发展?村“两委会”组织各组分头开会收集意见,把百姓心中所有的矛盾系统梳理,分片分类,一一解决,移民浮躁的心这才渐渐平和下来。
“搬得出、住得下、稳得住”基本解决,“能致富”成了当时悬在三河口村党支部的头号问题。“新三河口村”只有67亩耕地,养活这749口人尚且艰难,又何谈致富呢?
“人均不足1分地,要是分配到户,分界杆都要把地占满了,搞啥都搞不出名堂。”既不能上山砍树,又不能下河捕鱼,“把人都能愁死”。
心里装着当初“让移民能站住脚、扎好根”的承诺,村“两委会”班子组团走出去“换脑取经”,把课堂搬到袁家村、山东菏泽等地,铆着劲要探出一条路来。
因为退耕还林和超出村里的耕作半径,三河口淹没线以上的9000亩林地资源,过去从来都是“死资产”。但在自然条件相似的菏泽,百姓林地里的油用牡丹却是“摇钱树”,“考察团”发展集体经济的希望瞬间被点燃。
测气温、试土壤,确定三河口也适合发展油用牡丹,还符合退耕还林政策。村支部召开村民代表大会鼓励大家入股,可村民谁都不愿意冒这险。
村支书张金明和村主任覃晓平被泼了一盆冷水,但还是决定“有亏先吃、有风险先试”,两人共垫资35万元,成立了恒丰油用牡丹专业合作社。“失败了算我们的,成功了就是村集体的。”
以一亩300元的价格,流转来农民毫无收益的158亩山坡荒地,“新三河口村”的第一个产业就这样动起来了。2017年6月牡丹合作社见效后,很快并入了村集体经济合作社。
牡丹合作社成立不出一个月,党员李兰珍在村“两委会”的鼓励下,流转了村集体的17亩地,办起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村上为她每袋香菇补助0.1元,不出半年就发展到30万袋,其中,贫困户入股14万袋。务工的20多名村民,每年至少增收2万多元。
眼瞅着村里67亩地只剩50亩,村民何国政坐不住了,主动找到村委会,谈起自己想发展冬桃产业,可村上地不够了。村支书张金明高兴地拍板说,“只要有想法,村上帮你协调地。”连同村里所剩的50亩地,又跟临近的五四村流转了60多亩地,丰润冬桃家庭农场也挂牌了。
全村67亩耕地全被盘活,社员大会讨论决定,村集体在土地产生利润前享受保底流转费每亩500元,产生利润后,再增加20%的土地红利。
“村上还空着那么多代建房,想办法也挣点钱么。”村民们再不当看客了,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参与村上事务的热情空前高涨。
2017年5月,三河口的空置房顶上齐刷刷安装上了光伏电板,村集体牵头成立正盛经济开发有限公司,建成了120千瓦光伏电站,“发电上网,变光为钱”。
“看见太阳光,我心里就是个美。这光伏发电站,就是村里的小银行,一年能进账18万元,年底我们也能分点红。”村民李高东笑着说。
收益稳见效快,光伏二期项目也很快落地。恒丰牡丹园“上面发电、下面种植”,安装300千瓦的光伏板发电,同时给喜阴的油用牡丹遮阴,一举两得。两个光伏电站一天收入1700元,村集体经济见个日头就有进账。
随着冬桃的初挂果,袋料香菇的供不应求,光伏电表的持续旋转,三河口村集体经济的雪球越滚越大,村里的三产服务业也跟着蓬勃起来。近两年,村里先后开起农家乐、农家宾馆、商店、超市24家,村民赚钱的法子也越来越多。2017年,三河口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24万元,成为佛坪县远近闻名的小康示范村。
村集体经济发展,最关键的因素就是要有一帮敢闯、敢干、热爱村庄、甘于奉献的领头人。
长角坝镇龙草坪村山大沟深、贫困落后,历来都是县里的“恼火村”。李宁从小就品味着这里的苦日子,从部队退伍后,看到乡亲们的生活仍未改变,便带领一批青壮年外出揽活,捞到“第一桶金”。
2011年10月,李宁回村成立冷水鱼繁育公司,带领村民一起发展起秦岭细鳞鲑等养殖,成了村里的致富能人。
“村子依山傍水,环境优美,却没有利用起来,白白浪费了这么好的资源,明明端着‘金饭碗’,却要讨饭吃。”2013年,30岁的李宁被村里人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他没有推辞,下决心要带领父老乡亲一起致富。
抓住全县“后进村整建”的机遇,在包联部门和政府的帮助下,他先后争取资金900多万元,完成村内水泥路硬化10.5公里,新建便民桥6座,硬化户间路、院场8000余平方米。
村里发展有了基础保障,他又带头养中蜂、种猪苓,发展林下经济。多次邀请技术人员和西农大专家,在龙草坪的田间地头给农民做种养培训。村民看他是个能干事、会干事的人,愿意跟他干、跟他走,在他的带动下,全村有劳力的农户,家家都有了小产业。
可是,要把各户的小产业串联成村里的大产业,“愁销路、没技术、缺资金、短劳力”的问题必须解决。2014年,李宁成立宝丰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变单打独斗为抱团出山。
2016年,他又成立秦灵之爱电子商务公司,“王贵”“完食尚”蜂蜜、“丑娃子”土鸡蛋等土特产纷纷上线售卖,“电商+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链,串起更多的村子共同发展。2016年8月,李宁当选为佛坪县电子商务协会首任会长。
2017年5月,龙草坪村农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成立,下设产业发展、工程基建、环境卫生、电子商务等6个服务队。李宁又为每个服务队选出村上有能力、有技术的人来牵头,按照特长能力将村民编入服务队务工增收,既让农民有收入,也壮大了集体经济。
县里出台政策,技术标准低、50万元以下的工程项目交由各村合作社实施,龙草坪村在起步阶段就完成了11个代建项目,为村集体带来了30多万元的原始积累。“把原来个体老板赚的钱,变成了集体经济收入。”
为盘活林地资源,李宁又瞅准山野菜项目,合作社为全村免费发放树花菜苗木15万余株,目前,全村已种植树花菜1000多亩,形成了龙草坪村集体经济的特色产业。今年他又筹划建设集体民宿园区,项目建成后预计年保底收入20万元。
2017年底,龙草坪村集体合作社盈利40多万元,务工社员人均增收4000多元。年底除给村民分红的60%外,提取的20%公益金还为全村社员合疗费人均补贴90元,剩下的20%作为产业发展金继续壮大集体经济。
“村上有钱了,我们每个人都能得到实惠。”前任村支书谭红登说起村上的变化也格外欣慰。“以前村上开会都召集不来1/3的人,现在一说开会,齐刷刷全来了,因为会议内容直接关系着每家每户的利益,能不来吗?”
集体实,人心聚。今年村“两委会”换届中,李宁全票连任村支书,龙草坪也从“恼火村”成功逆袭为“2017年度汉中市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标杆村”领跑:“振兴乡村关键在党”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必须坚持党建引领,村党支部要挑大梁,唱主角。
从1998年6月至今,西岔河镇银厂沟村的马光明已经当了整整20年的村支书。当年村里路不通,他把家底都拿了出来,又找遍亲友借资金、赊物资,整天忙碌在工地,有时一天才睡4个多小时,这才打通了村里的致富路。
种植水稻 赵建强/摄
2002年,马光明又引资在村里建起砖厂和水泥板厂。两厂年创产值100多万元,年均吸纳劳动力50多人,村民在家门口打工月均增收1500多元,村民第一次感受到了村里集体发展,个人受益得实惠。
为扩大村里农业产业规模,他带领产业大户率先栽植山茱萸、板栗、发展育苗等经济林木项目,鼓励村组党员干部带头建设产业示范园。全村人均占有中药材、林果园林面积达8.5亩,农民收入领跑全县。
2016年,县上提出要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并配套了很多优惠政策,银厂沟村又动手了。
村里的牧草和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党员入“大头股”,开办股份制肉牛养殖场。消息一出,40多户村民争相入股。多年形成的“党员先示范,群众跟着干”传统,再一次让银厂沟村民感觉到“有党不慌”。
在村“两委会”和党员的带领下,银厂沟先后成立了相金养蜂专业合作社、福泰冷水鱼家庭农场、村集体猕猴桃产业园等多个产业发展组织,全村人均纯收入连年位于全县前列,年均以25%以上的速率递增。目前,村集体收入累计达27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