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女性形象对比
——以《新女性》与《杜拉拉升职记》为例

2018-09-16 12:46:36卫梦园西北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00
丝路艺术 2018年5期
关键词:新女性拉拉男权

卫梦园(西北大学 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000)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出现了一批以女性为主题的电影,片中女性不同于以往中国电影中的传统女性形象,而是展现独立的新女性形象。从三四十年代对女性的关注一直延续到现代社会,在不同的时代展现不同女性形象,反映着不同社会问题,通过对蔡楚生导演的《新女性》和徐静蕾的《杜拉拉升职记》的中女性形象的对比来来了解女性地位及意识的转变。

一、女性形象的视觉呈现

电影《新女性》讲述的是一个受到五四运动洗礼的新一代青年女性韦明,想通过自己的劳动独自走入社会,但在以男性权利为主导的社会中无法生存走投无路最终自杀。《杜拉拉升职记》被誉为“现代白领教科书”片中的杜拉拉是一个没有背景的普通女孩,通过自己的奋斗一步步成为公司经理的故事。在影片中女性通过在男权话语权中心社会中奋斗并获得一定的地位,展现了现代白领的生存状态。

两部影片在男权话语中心的社会体系中都有着不俗的表现,并且都运用写实主义的手法展现了女性的生存状态,而在对女性形象的视觉呈现上依然是运用身体奇观作为表现手段。劳拉 · 穆尔维认为:.“女性在她们那传统裸露癖角色中同时被人看和被展示。作为性欲对象被展示出来的女人是色情奇观的主导动机,迎合男性欲望,指称他的欲望。”[1]两部电影中的女性都极力迎合着自己所属时代男性的审美,满足人的视觉冲击力和欲望的满足感。当女性作为电影奇观而被观看,依据的正是一种凝视的快感。在《新女性》中,舞会的出现是当时电影满足人们观看奇观的必要场景。在舞会中韦明穿着精致的旗袍,裸露着的丝袜,展现着她青春躯体。舞场上坐着各种聚会装扮穿着的男男女女, 这些衣物全面反映了当时西式的“摩登”在各式服装、各类人物中的体现,古典的旗袍,西式的套裙,也让人直观的看到了一个东西结合、杂乱无章但又很有生趣的摩登场景。向观众大方展示着女性的身体之美。在《杜拉拉升职记》中更是将这种身体展示发挥到了极致。在《杜拉拉升职记》的一个半小时里,杜拉拉一共换了50 多套衣服,力图打造出一个镜头一身衣服的快速换装效果,电影中服壮色彩的碰撞,以及服饰的细节的营造,项链、手表、包包与衣服的搭配的让每一位观影者都享受到了如同巴黎时装秀一般的视觉盛宴。电影中的几位女主演更毫不吝啬的展示了自己完美的身材,在电影中充当“花瓶”的效果,满足人们的视觉奇观,以此为噱头赢得高票房。

二、女性生存模式的比较

从表面上看,《新女性》和《杜拉拉升职记》都在讲述女性在社会各自打拼的故事,但从这两位女性在男权话语中心社会斗争的结果来看,表现了在不同时代女性的生存模式。

在《新女性》中韦明由于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追求独立的的精神和地位,具有强烈的反叛精神,她反对父母为自己包办婚姻。在婚姻失败被抛弃之后她意识到婚姻并不能给自己独立与尊严。之后韦明只身来到上海,寻找自我,她成为了音乐教师与作家。她对支持女性独立的有着进步思想的报社编辑余海涛心存爱慕,但余海涛却不愿接受她的爱。她自己工作、创作,遭遇到来自男权社会的层层障碍,她的所有工作无论是写书还是接受采访都被逼以出卖色相为代价,最后导致她的悲剧结局。“而且,在三十年代的上海,现代商业价值观与传统男权意识的相结合,使女性面临着遭受性别方面与生存方面双重压制的困境。”[2]现实的黑暗、男女职业的不平等,造成了女性职业者的悲剧,女性要生存必须依附于男性靠出卖自己的肉体才可以获得工作,才可以获得社会地位。这也是二三十年代电影中女性的悲剧生存模式的必然原因。

在《杜拉拉升职记》中,女性生存方式的抗争上要比《新女性》含蓄。影片没有将男性与女性在社会中的关系完全对立起来,而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但是《杜拉拉升职记》的实质上却是一场完全由女性设计主导的,在职场上营造男女平等、公平竞争并且女性成功神话的华丽幻想。在电影塑造的职场之中,企图消解男性在职场中的作用,除了只出现几次与剧情进展并无关系的领导是男性外,杜拉拉办公室的职员全部是女性,唯一的男性职员还是与杜拉拉有着感情纠葛的不参与升职竞争的“花瓶男”王伟。在公司年终宴会的场景中体现尤为突出,宴会上多个镜头全部是女性,并且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男性形象的塑造毫无亮点仅仅成为一个男性符号。影片中男性角色的缺失使影片成为了对传统男权社会的矫枉过正,这种在缺少男性存在的职场之中奋斗缺少普遍性意义,成为了女性在自己的世界里奋斗成功的一个虚幻的想像现实社会之中,企图营造一个没有男性竞争的虚假职场,用一种幻象来麻痹观众。

三、女性意识的展现

在《新女性》中的韦明女性意识并没有完全觉醒,韦明身上的进步思想并不成熟与鉴定,她渴望婚姻的自由、享受爱情,甚至不惜与父母决裂,但在结婚后她立马开始了传统女性相夫教子的远离社会的生活。面对王先生的追求,没有一开始就拒绝的勇气。她拥有独立女性的意识,却做不到真正彻底的独立,自身带有软弱性。三十年代的左翼电影,电影或多或少带有政治性,在这一时期的众多电影中,有一种女性形象在电影中始终保持着完美的形象如韦明的朋友李阿英。她是工人阶级的革命者形象,她没有情爱关系的困扰,在社会手工业的工作中没有不平等的待遇,没有多少文化,甚至在形象上也与传统女性大相径庭,完全丧失了女性的柔美的特征,这些特征被政治性和爱国主义所消解。但是这种失去了女性特质的极端做法更是女性意识薄弱的体现,将自己“男性”化,来寻求男女平的等,与女性的社会地位本身就是一种悲剧。阿英的塑造十分薄弱与片面,成为了一种简单的概念化符号化的人物,并没有体现出在五四时期所倡导的独立平等的女性意识。

而《杜拉拉升职记》中杜拉拉作为新时代的女性,在职场中的奋斗体现了她的权利和独立意识。杜拉拉在最后了解到自己真正的需求时,对王伟展开大胆爱情追求,勇敢的选择自己的人生与追求,展现了独特成熟的魅力;对于片中时尚的衣着更是女性意识的回归,对女性魅力的诠释,不在是早期对女性雄性化,淹没女性的独有的气质,而是勇敢的展现自己的女性独特之美,深刻理解了女性意识的内涵。但由于浓厚的商业氛围和以票房为衡量电影质量的作用下,将这些女性意识被淹没在办公室令人眼花缭乱的美女与各种赤裸裸的植入广告下,衡量女性成功的标准变为穿名牌开豪车,使人物在商业氛围的影响下扭曲变形,人物所有动机掩藏在物质之下。

四、结语

中国早期电影中所宣传的女性角色拥有知识,勤劳,但她们缺少反抗的勇气,无法完成自我救赎。而在新世纪,电影的商业性成为主导,优先考虑投入回报,在这种环境下,电影中加入各种刺激性的视觉奇观,和令人眼花缭乱的植入广告,大大降低了影片的深度。

猜你喜欢
新女性拉拉男权
Myth and Mechas
拉拉真棒
体育运动中的性别与性:反抗男权制
反歧视评论(2018年0期)2019-01-23 06:47:26
刺刺拉拉的魔术贴
拉拉勾,吃糖豆
“新女性”
环球时报(2017-02-14)2017-02-14 06:40:20
《觉醒》中鸽子楼的意象分析
短耳兔拉拉
《一个无足轻重的女人》中的新女性形象
戏剧之家(2016年20期)2016-11-09 21:57:34
探寻《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麦吉所代表的“新女性”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