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森林(河北大学,河北 保定 071000)
刘秉忠生于1216年,卒于1274年,享年59岁。初名侃,字仲晦,号藏春,元代顺德府邢台县(今河北省邢台县)人。年轻时便风骨秀异,志气英爽不羁,十三岁为帅府质子,十七岁为邢台节度使府令史。怀才不遇而隐于武安山中,后为天宁虚照禅师遣徒招致为僧。1242年,为海云禅师所介绍与元世祖忽必烈相识,在与忽必烈交谈过程中显示出丰富的学养,受到了忽必烈的喜爱和高度信任。《元史》载:
应对称旨,屡承顾问。秉忠于书无所不读,尤邃于《易》及邵氏《经世书》,至于天文、地理、律历、三式六壬遁甲之属,无不精通。论天下事如指诸掌。世祖大爱之,海云南还,秉忠遂留籓邸。[1]
之后,他向忽必烈引荐了大量的优秀人才。“ 燕闲顾问,辄推荐人物可备器使者,凡所甄拔,后悉为名臣。”[2]由他举荐的很多人后来都官至高位。他的学生中有著名水利、天文和历算学家郭守敬,有官至大司农的赵秉温等。刘秉忠同时代人,元翰林学士、嘉议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王磐在《文贞刘公神道碑》云:“扬历朝省,班布郡县,赞维新之化,成治安之功者,皆公平昔推荐之余也。”[3]这些人都帮助他制订了一系列适合于元统治者对于汉地中原情势的方针政策。刘秉忠为忽必烈推进汉化,建立元大都,制止元帝国杀戮汉人,成就忽必烈帝业功不可没。在元朝建国立制中的确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促进了当时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最后推翻南宋,实现了全国空前规模的大统一。忽必烈即位之后,建元纪岁,刘秉忠任光禄大夫,位太保,参领中书省事。
王磐在《文贞刘公神道碑》中评价刘秉忠的历史地位时曾说:
“国家列圣相承,咸以武功截定祸乱……若夫辅佐圣天子开文明之治,立太平之基,光守成之业者,实惟太傅刘公为称首。”[4]
至元十一年(1274),刘秉忠随元世祖到上都,于南屏山筑精舍,是年八月无疾端坐而逝,享年五十九岁,还葬于大都。至元十二年(1275),追赠太傅,封赵国公,谥文贞;元成宗时,赠推诚协谋同德翊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谥文正:元仁宗时,又追封为常山王。
《国朝重修鹊山神应王庙之碑》为刘秉忠现存书法遗迹的唯一证据。是碑以楷书书写,结字方正,笔画劲挺,参有魏碑笔意。字内空间疏朗,气息贯通,可以看出其书学王羲之及颜鲁公。如“之”,,此字与颜鲁公《勤礼碑》及其他碑中“之”字多有相似之处:(《勤礼碑》)。如“为”:,与:(《勤礼碑》),等诸字在笔势笔法和结字上多与鲁公相暗合。观是碑之文字又可以看出在某些用字上参有了魏晋笔意,如“今”字:,撇捺舒展飘逸,多了几分魏晋的韵味。在元代书坛上,由于赵孟頫等人的出现,整个元代书风以魏晋的古典主义为主流。可以看出刘秉忠前期所学以颜鲁公及宋人为主,至元受到古典主义书风的影响而偏向于魏晋,这也符合有元一代书法的审美取向。与刘秉忠同时代的著名学者元好问对其书法有较高的评价,刘秉忠曾书信一封与元好问,元好问阅信后称赞他“天资高,内学富,其笔势纵横,固已出时人畦畛之外。”[5]刘秉忠的楷书、草书,无不师承古法。元翰林学士、知制浩同修国史徒单公履在刘秉忠墓志铭中撰文曰:“字画楷书虽多惟以鲁公笔法为正,草书又独取二王,以为专门之学。”[6]《书史会要》称其“风骨秀异,精天文地理筭数推步之学,兼工书翰。”[7]刘秉忠在其《藏春集》中也多有论书诗篇,亦可以看出其书法取法及其学书感悟,其诗《再观木庵书》:
书法都归篆意圆,木庵别有笔中天。一家楷式由来妙,半世功名非偶然。
我欲穷源仓颉上,谁能得趣鲁公前。鳌山成道宁无日,更为桃灯续断篇。[8]
提出书法的核心在于字笔画应追求篆书线条的饱满圆润,即中锋用笔的关键性。表明自己倾慕颜鲁公之书,因为鲁公书有篆籀之意,符合他的书学和审美观点。所以从此诗亦可知刘公早年也钟情于颜真卿的书法。晚年刘秉忠钟情于草书“平生专究伏羲易,渐老又临仓颉书。他年变尽龙蛇体,更看飞云满太虚”。[9]“龙蛇体”即谓草书。在其诗《习字》篇云:
砚水冰清墨细研,紫毫深蘸拭华笺。始从大里收来小,复自方中画作圆。
锋隐豹眼千嶂雾,势雄龙跃九重天。鸾飞凤立难穷变,要把王颜得处传。[10]
认为书法学习应从大至小,自古多有书家持此观念,如《晋卫夫人笔阵图》云:“若初学,先大书,不得从小。”[11]学书由大至小容易,有小至大难。“锋隐豹眼千嶂雾,势雄龙跃九重天。鸾飞凤立难穷变”之句意在说草书变化莫测、难穷其变。以自然界之“象”来形容草书的变化特点,类于崔瑗的《草势》的“法”、“象”之说。末句复归于其书法取法,学二王及颜真卿。《为宋义甫言书三首/其一》:“转腕不圆焉解草,立毫未正谩为真。需因规矩忘规矩,才得纵横似古人。”[12]言作草使转的重要性,使转需圆润。并提及书法入门的观点,没有一定的基础先不从楷书入手。后两句类于孙过庭《书谱》:“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13]书法的学习应该讲求一定的规矩,在规矩之中来求得自己的风格,而这种规矩就是古贤书家所遗留下来的法帖遗迹。《为宋义甫言书三首/其二》:“书法晋人多得妙,右军笔阵独纵横。鹅头转处无凝滞,一段风流老更成。”[14]反应出当时在复归古典主义书风的笼罩之下,刘秉忠也由年轻时的学习颜鲁公转向了魏晋的二王书风。因王羲之喜欢鹅,故其笔画转折处类似于鹅头,意在说王羲之书法之妙。
观以上诗篇可以看出刘秉忠一生对书法艺术的钻研,使他在书法理论上也多有心得,现在来看其立论值得我们去仔细品读钻研。
注释:
[1]宋濂:《元史》卷一百五十七《刘秉忠传》[M].中华书局,1976:3688.
[2]宋濂:《元史》卷一百五十七《刘秉忠传》[M].中华书局,1976:3693.
[3]刘秉忠:《藏春集》卷六[M].《文贞刘公神道碑》.四库全书
[4]刘秉忠:《藏春集》卷六[M].《文贞刘公神道碑》四库全书.
[5]元好问:《遗山先生集》卷三十九[M].《荅聪上人书》四库全书.
[6]刘秉忠:《藏春集》卷六[M].《太保刘公墓志铭》,四库全书.
[7]陶宗仪:《书史会要》[M].上海书店,1984:457.
[8]李昕太:《藏春集点注》[M].花山文艺出版社,1993:222.
[9]李昕太:《藏春集点注》[M].花山文艺出版社,1993:223.
[10]李昕太:《藏春集点注》[M].花山文艺出版社,1993:103.
[11]张彦远:《法书要录》卷一[M].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6.
[12]李昕太:《藏春集点注》[M].花山文艺出版社,1993:280.
[13]陈思:《书苑菁华》[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313.
[14]李昕太:《藏春集点注》[M].花山文艺出版社,1993: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