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南花棍舞进校园

2018-09-16 12:46皮钰河南师范大学河南新乡453007
丝路艺术 2018年5期
关键词:兴趣小组进校园舞蹈

皮钰(河南师范大学,河南 新乡 453007 )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同时为我们了解当地的人文风情有着例证依据的作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传统舞蹈这一分支,它体现出我国各个民族的独特个性和统一在中国中的大融合现象。但在这样一个快节奏的时代中,各种文化不断加入当今时代的音符,过去的民俗、民族个性独特的东西逐渐遭到抛弃。这篇论文主要以江西花棍舞为例,探讨了非物质文化进校园的方法与途径,旨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繁荣。

一、全南县花棍舞

全南县位于江西省最南端,属于山区地带,有着“江西南大门”的称号。并且这个地区是赣南瑶族的聚集地。在全南县地区中瑶族人民多是由广东迁徙到江西的,他们属于“过山瑶”系,“盘王”作为他们的始祖。他们依山而居,主要是刀耕火种、上山打猎的生活方式,有这样一句古话来形容他们,“吃完一山过一山”的生活面貌。在全南县当地的盘王节中,有着流传已久的祭祀活动,这个祭祀活动主要是以“还愿”的祭祀项目为主。全南县瑶族的整个祭祀活动中,有一个传统舞蹈—花棍舞,并一直延续至今,保留了下来。

花棍舞有着悠久的历史,是瑶民自娱自乐的形式之一。它的产生和当地的生活形式有着很密切的联系。花棍舞最初是以一种饼类食物的耙棒作为道具,挥舞着手中的耙棒并加入相应的舞蹈动作而构成,之后经过改造加工,将耙棒换成了花棍,这样更有利于舞蹈的挥舞和表演。

马克思曾说过,艺术来源于生产实践劳动,他将艺术与生产,两者联系起来,从而揭示出艺术的本质。花棍舞的形成正是在生产实践劳动中不断形成、出现的,所以在舞蹈中表现的内容也多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瑶族人居住在山里,有这靠山吃山的特点。瑶族人们以打猎为生,并种植、割收农作物,加上当地人们对大自然保持着敬畏之心,有着万物有灵的心态,所以内容包含了“打猎舞”、“丰收舞”、“祭祀舞”等。这样的环境也就构成了蹲、跳、颤、转的舞蹈特点。

二、花棍舞进校园的途径与方法

全南花棍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很大的传承价值。面对这种非遗文化,笔者认为应该将它放入校园,作为校园的特色地方课程。一来不忘历史,二来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江西省全南县花棍舞进校园的途径,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直观感知

传统舞蹈进校园,首先一个问题是趣味性和感受性。因为传统舞蹈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有所改变,有所创新,但是传统舞蹈所表现的主线还主要是对过去表现的传承,展现了过去的人文风貌。这些对于学生当下所接触的事物有一些距离,不容易接纳。再加上学生更多的是关注当下流行,有一定追星现象。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认为通过让学生观看传统舞蹈的视频、图片,或者到现场亲自参与,可以更好的理解和感受传统舞蹈的魅力,从而更容易接纳、学习传统舞蹈,把传统舞蹈传承下去。

本文以江西省全南县花棍舞为例。在班级班会上,老师组织以弘扬传统舞蹈—花棍舞为主题的班会,让学生观看花棍舞的视频、图片,观看花棍舞的步伐、动作,把花棍舞所使用的道具—花棍带到课堂,让学生通过直观图片、视频了解花棍舞,以此来开始对当地传统舞蹈有个大致的了解。

(二)地方特色课程与兴趣小组

一个地方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发展,不断延续,不仅依靠当地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而且要政府、学校共同的努力。一个学生的发展,要靠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依靠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其中学校教育占主导作用。学校的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个层次,校本课程是学校依据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依靠学校的发展结合当地的特色文化而创建的课程。中国传统舞蹈各地域有着不同的特色,要想传承传统舞蹈,政府和学校建设地方特色课程与兴趣小组势在必行。

本文以江西省全南县花棍舞为例。在建设地方特色课程中,课程老师由花棍舞传承人来讲授,内容分为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在理论方面,以学习花棍舞的历史由来,花棍舞的道具特点,花棍舞的动作特征及主要步伐,花棍舞的动律,这几方面为主线进行理论上的讲述,并配以图片加深对花棍舞的理解。在实践方面,学生学习花棍舞的主要动作,可以跳一些简单的花棍舞。地方特色课程主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当地传统舞蹈,起到一个普及、传承的作用。关于开展学校兴趣小组,主要目的是把对花棍舞感兴趣的学生集合到一起,给予他们一个学习平台,让他们对花棍舞进行深入研究。兴趣小组的成立也是传承人寻找下一代传承人的场所。可以说,地方特色课程是一个普遍性的课程,是共性发展,学校兴趣小组是一个具有深入、研究的活动课程,是个性的凸显。

(三)开展非遗活动月

活动总是要指一定的对象,在活动过程中,主客体之间发生转化,其中活动客体转化为了主观的印象。通过活动,人对客观事物也有积极或消极的反应,认识了周围事物、形成了各自的品质。非遗活动在学校的出现,使得学生在活动中形成一种主观印象,一种在无意识情况下受到影响,从而促进非遗文化在学生中的传播。其次,在活动中就会产生实践和创新,这样有利于学生通过亲身的经历和体验来学习非遗文化,形成深刻的印象,并且在实践过程中,时代的特征与传统文化相互碰撞,擦出新的火花,从而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

本文以江西省全南县花棍舞为例。学校组织非遗活动月,内容主要以观看为主,实践为辅。在观看方面,学校邀请花棍舞传承人来学校表演,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近距离的接触花棍舞的各种步伐、花棍打法,以现场浓郁的非遗文化气氛和传承人精彩的表演感染学生,唤起学习的积极性。在实践中,学校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非遗舞蹈表演赛,通过比赛的形式不断传播和发展花棍舞,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总的来说,通过让学生直观感知,加入地方特色课程和兴趣小组,建设非遗活动月这几条途径来实现非遗舞蹈进校园,使学生从非遗舞蹈中了解祖先的生活,了解历史。

综上所述,非遗文化是一个民族从古老的传说一路经过披荆斩棘发展而来的,是一个民族最宝贵的记忆,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源泉,是一个民族的魂,一个民族的根。所以,保护和传播非遗文化势在必行。学校的学生是祖国未来的花朵,是促进祖国更加繁荣昌盛的主力军,让非遗舞蹈进校园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增加文化软实力的途径之一。

猜你喜欢
兴趣小组进校园舞蹈
艺术教育类课程与兴趣小组有效结合的策略
学舞蹈的男孩子
冰上舞蹈搭档
舞蹈课
舞龙舞狮进校园
乌兰牧骑进校园
优秀剧目进校园
小学生作曲兴趣小组的探索与实践
妙求人数
对联文化进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