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鹰猎艺术的发展

2018-09-16 12:46史前龙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呼和浩特010517
丝路艺术 2018年5期
关键词:猎鹰文化

史前龙(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517)

1.先秦——鹰猎的成熟时代

关于鹰猎活动早在《诗经》、《礼记》、《尔雅》、《春秋》、《左传》等文献作品中出现,可见鹰在先秦时期已经真正进入人们的生产生活。正如南朝宋的刘义庆的《幽明录》记载:“楚文王少时好猎,有一人献一鹰,文王见之,爪距神爽,殊绝常鹰。故为猎于云梦,置网云布,烟烧张天,毛群羽族,争噬竞搏。此鹰轩颈瞪目,无搏噬之志。王上:‘吾鹰所获以百数,汝鹰曾无奋意,将欺余耶?献者曰:‘若效于雉兔,臣岂敢献?’俄而,云际有一物凝翔,鲜白不辨其形,鹰便竦翮而升,矗若飞电。须臾,羽堕如雪,血下如雨,有大鸟堕地,度其两翅,广数十里,众莫能识。时有博物君子曰:‘此大鹏雏也。’文王乃厚赏之。这是秦汉时期的俩段鹰猎艺术的语言描绘,虽然有夸张的语言修饰,但对于猎鹰捕猎方式及猎鹰形象的描述还是较为客观的。详细的描述了放鹰捕捉猎物的过程。展现出成熟的鹰猎技术和高超的驯养水平。《三国志·魏书·夏侯尚传附子玄传》闻喜、裴松之注引《相印书》:“仲将问长文:“从谁得法?长文曰:“本出汉世,有《相印》、《相笏经》,又有《鹰经》《牛经》、《马经》”。这里提到东汉时期的《鹰经》是我国最早关于鹰猎的专著,可惜已经佚失。训鹰的技术已经成熟,猎鹰的种类很多,反应出鹰猎活动在王权贵胄之中占据的重要地位。在秦汉时期,娱乐成为了鹰猎的主要目的,鹰猎在历史演进过程中成为了一种贵族运动。可以说鹰猎最初起源于民间,但贵族推动了鹰猎流行使鹰猎走向繁荣。

2.隋唐——鹰猎文化鼎盛时代

隋唐是鹰猎文化的鼎盛时期。《隋书》 卷三《炀帝纪上》大业四年(公元608)“九月辛未,征天下鹰师悉集东京,至者万余人。”虽然史料没有详细记载征集万余 “鹰师”到京城的原因,但可推测为与大规模狩猎有关。当时隋炀帝将骠骑府改为鹰扬府,骠骑将军改为鹰扬将军,车骑将军改为鹰击郎将,极力提倡鹰鹘奋扬形象,甚至专门设立了养鹰、收鹰的专门机构。比如《新唐书·百官志二》:“闲厩使押五坊,以供时狩:一曰雕坊,二曰鹘坊,三曰鹞坊,四曰鹰坊,五曰狗坊。”《资治通鉴·后唐明宗天成元年》:“鹰坊人善友扶帝自门楼下,至绛霄殿庑下。”《仁宗纪》:“至大四年月,罢仁虞院,改置鹰坊。”通过史料我们可以发现官方行为直接干涉鹰猎文化的发展趋势,从而使鹰猎文化实现了自上而下的推动。可以说唐代健康的审美观念,对健美、丰腴的崇尚,使唐代体育活动得以蓬勃的发展。而鹰猎作为一项贵族的体育运动,自然也在唐代达到了鼎盛时期,它们共同构成了“大唐盛世”的一个重要侧面。唐代鹰猎之风影响极大,诗人文士也常以观赏鹰猎为荣,并以此为题材创作了大量歌颂鹰鹘的诗词。如李白《观猎》:“太守耀清咸,乘闲弄晚晖。江沙横猎骑,山火绕行围。箭逐云鸿落,鹰随月兔飞。不知白日暮,欢赏夜方归。”王昌龄《观猎》:“角鹰初下秋草稀,铁骢抛輕去如飞。少年猎得平原兔,马后横捎意气归”等,一系列观赏鹰猎的诗文来描写文人对这一活动的热爱。唐代李重润墓的《架鹰驯鹞》和《架鹞戏犬》两幅壁画反映出唐代鹰猎文化的兴盛,文化交流与吸收正是唐代文化真正强盛的原因。三个架鹰鹞的人物形象中有一个为胡人形象,说明鹰猎同许多文化一样,带着浓郁的异域气息,与外族文化的碰撞融合使得鹰猎在中国繁盛发展。唐代李贤墓的《狩猎出行》鹰猎活动场面更是宏大,人物众多,在唐代的鼎盛时期,鹰猎文化上至王室下至平民兴起了全民的“鹰猎热”,甚至将鹰猎主题的壁画艺术作品带到了墓葬当中,可见当时的鹰猎活动对人民生活的影响之深远。

3.辽金元清——鹰猎文化的王权的时代

《辽史》卷32《营卫志中》“行营·春捺钵”记有:“皇帝正月上旬起牙帐……冰泮,乃纵鹰鹘捕鹅雁,从事弋猎,……皇帝每至,弋猎、纲钓春尽乃还。”《辽史拾遗》卷17所引宋人徐昌祚的《燕山丛錄》也记有:“娜县西有延芳淀,大数顷,中饶荷芰,水鸟群集其中,辽时每季春必来弋猎。·····” 这俩段文字是迄今发现的古代对海东青放猎最为详细的描述,里面涉及鹰猎的放猎季节,海东青捕猎的方式,捕获猎物后的处置以及皇帝的封赏的方方面面,文字言简意赅,用干炼的语言把辽代皇家鹰猎的重要地位表现出来。

《辽史》卷21《道宗本纪一》“清宁七年四月”条记载:“辛未,禁吏民畜海东青鹘”。其饲养权专属天子,时有作为赐品分赐臣下的。这在《辽史》卷96《萧韩家奴传》中就能见到:“太康初,徙王吴,赐白海东青鹘。”同书卷110《姦臣传上·张孝傑》中记载:“帝(道宗)谓。孝傑可比狄仁傑,赐名仁傑。乃许放海东青鹘。”鹰猎活动发展到了辽金时期,使用海东青鹘进行放猎的行为专属于天子,其中也包含很多作为专属特权赏给君臣共乐的成分。就此鹰猎文化的地位也被抬到最高。

鹰猎作为重要的狩猎方式,自辽金以来始终强盛不衰。辽代设有鹰坊,专门负责猎鹰的捕捉、驯养和管理。《辽史》卷四十六《百官志二》记述:“鹰坊职名有:鹰坊使、鹰坊副使、鹰坊详稳司、鹰坊详稳、鹰坊都监等职。金代仿照辽设立鹰坊,鹰坊隶属殿前都点检司,设“提点,正五品。使,从五品。副使,从六品。掌调养鹰鹘“海东青’之类。”到元代,设立的捕鹰房共计四千余户,每年喂鹰消耗的肉达四十余万斤,从事鹰猎活动的人员和物资需求量非常大。例如,《元世祖出猎图》记录了元世祖忽必烈偕同察必皇后,以及随从数人行猎的场景。元代皇帝进行的鹰猎活动被很多艺术品真实记录。

清代延续着鹰猎的传统,皇家和民间都在从事这项运动,只是海东青和一切白色的猎鹰仍只属于宫廷所有。白色作为祥瑞的象征,被宫廷画家广泛赞绘,郎世宁的《白鹘图》描绘的是一只栖于松木之上的白鹘,郎世宁以准确的造型,动态、翎毛、细节的把握为后人研究海东青留下珍贵的图像资料。清宫内豢养大量的猎鹰用于狩猎,据史料记载,康熙皇帝在一次校场阅兵时,看到臂擎海东青的御林军经过,不禁诗兴大发,随口赞诗一首:“羽虫三百有六十,神俊最数海东青。性秉金灵含火德,异材上映瑶光星。轩昂时作左右顾,整拂六翮披霜翎。期门射生谙调习,雄飞胡扯黄绦铃。劲如千钧激磐石,迅如九野鞭雷霆”。《海青图》和《白鹰图》是清代鹰猎题材绘画的典型代表,白色的海东青历经千年一直被人们不厌其烦地津津乐道,用各种方式表达对它的崇仰和喜爱,时至今天,这种热情仍在继续,其影响深远。

纵观历史,中国鹰猎艺术可谓是精彩纷呈,它们是中国传统文化长河中绽放出的一朵又一朵绚丽的鲜花,它们植根在中国丰饶的文化土壤中,继续开花结果;它们还是一面明镜,映照出每个时代的艺术思想。鹰猎艺术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缩影,它不仅仅是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一项重要狩猎活动,中国地域辽阔,在南方,还有临海与边疆的很多地方也有鹰猎的身影。鹰猎的独特魅力使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阶层的人们都竞相投入到其中,通过释放猎鹰的飞翔,满足人们心中自由翱翔的愿望。当猎鹰在空中划出美丽的线条,代表生命、速度和美的鹰猎艺术诞生了。

猜你喜欢
猎鹰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高教明星“猎鹰”
谁远谁近?
马斯克预计“猎鹰”9可在12月复飞
“猎鹰”9再创历史一级火箭海上着陆回收成功
“猎鹰”9火箭回收技术正由成功走向成熟
“猎鹰”9号的复用技术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