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内蒙古公众参与城市治理的思考

2018-09-15 09:10杜淑芳
实践·思想理论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公众机制社区

杜淑芳

公众作为城市管理的服务对象、城市生活的参与主体,在城市治理中具有先天优势和重要作用。通过合理的形式有组织地引导公众参与城市治理,有效发挥他们参与城市治理的积极效应,对提高城市治理效率、精准满足公众的内在需求、提高公众的生活品质和保障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目前,我区公众已经逐步开始参与城市治理,但由于缺乏城市公共事务管理的相关知识、经验及技能,公众获取城市治理方面的信息资源不足、公众参与机制不健全、公众参与平台建设滞后等原因,公众参与城市治理的发展进程和实践效果仍显不足,需要从多方面推动公众参与我区的城市治理发展,提升城市的治理成效。

一、培养形成全民参与的风气,增强公众参与的能力

只有参与到城市治理中去,公众才能切实维护自己的权利和利益。从辩证法角度来看,作为事物发展的内因,公众必须具备参与城市治理的意愿和必要的参与能力。从目前我区公众参与城市治理的状况中可以发现,参与较多的主要是城市中的精英阶层,如专家学者、企业高管、政府工作人员等,而绝大多数普通公众参与性较弱,尤其是外来人员、老年人等群体的参与不足。从某种意义上说,参与意愿和参与能力都是需要培养的,可以通过开展培训、教育、宣传等方式向公众普及城市治理科学知识,对城市治理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多途径加强宣传,增加公众对其的认知和理解。培养公众参与城市治理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公众树立社会责任感、现代公民权利意识和公共精神、积极的生活态度、民主法治素养。引导民众关心公共事务、思考社会问题,同时让他们真切感受到参与的真实性和利益相关性。建立公众参与城市治理的平台,促进公众在参与城市治理的实践中提升其参与城市治理的能力,使每个人都能成为城市治理的参与者、支持者和受益者。

二、优化信息公开制度,切实保障公众的知情权

满足公众的知情权,为其深入了解城市治理的内容提供足够的信息,是促使和保证公众参与的先决条件。信息公开的范围和获取信息的便捷程度直接影响着公众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因此,只有城市政府有义务建立公開、透明、公正的信息获取渠道,拓宽公众参与决策的路径,才能增加和创造公众参与的机会。一方面,要规范和完善电子政务建设。把政府工作推向信息化和数字化的大潮中去,使公众通过互联网能够了解政府管理城市事务的各种规划、决策和动态,最终促进政府在倾听公众声音方面获得裨益,同时也可以更快更好地了解民意、体察民情、听取建议意见、沟通交流和进行反馈。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开门办公,把城市管理的各种不涉密的相关信息公开。对公开的主体、形式、时限、平台建设及监督考核等进行严格规范。凡是涉及百姓利益的公共事务、实施项目、建设工程等都要向群众公开,具体的实施过程也要努力让群众了解,充分尊重群众的民主权利。值得注意的是,要依法处理好国家安全与信息公开、商业秘密与公开透明、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等关系,防止走向极端。在公开内容上,要化繁为简,通俗易懂,突出重点,抓住关键问题进行公开。在公开形式上,积极探索简便有效、综合考虑各群体信息获取途径,选择多样化的公开载体。在监督保障上,确保公开的内容真实有效,能反映主要问题,使政务公开成为各级行政机关的一项基本工作制度。只有让公众充分知情,才能避免与官方信息不相符所引致的参与受阻,进而避免形式主义。

三、健全和完善参与机制,提供畅通的参与渠道

公众参与城市治理的经验表明,完善的制度和具有可操作性的参与机制不仅可以有效地保证公众参与的实现,而且能够提高决策执行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保障公众参与的常态化和积极性。

首先要建立充分的参与机制。只有公众理智地参与公共管理事务,一切从公众出发,一切服务公众以及不断完善治理运行的机制,才能建立起一个公正、平等的社会。要完善选举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人民建议征集制度、信息公开制度、公开听证制度、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咨询制度、利益表达制度等,让公众参与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其次要建立畅通的沟通机制。畅通沟通渠道,使民智得以充分发挥和利用,民意得到充分表达和尊重,提高公众参与的理性程度,提高公众对政府管理的满意度、认同度,引导公众进一步了解、信赖和支持政策体系,真正实现城市治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推动城市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再次要建立参与效果评价和反馈机制。公众参与后效果的评估,是有效发挥公众参与城市治理效能的重要环节。参照国内外实践,积极探索建立开放的公众参与评价机制。可以成立由政府部门、专家学者、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评价机构,或者专门的第三方评价机构,并定期聘请各行业各阶层的群众参与到评价工作中去,评价结果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向参与者进行结果反馈,做到公开、公正和透明,经得起社会舆论的监督,以便得到参与者的认可、理解和支持。

第四要建立责任机制。对城市治理事务中擅自决策、公众参与群体结构不合理的,没有充分听取公众意见、公众参与流于形式的,引起公众强烈不满的,要进行责任追究并给予一定的处罚。政府应真正成为满足城市公众需求的服务者。

第五要建立激励机制。为了保证公众参与的连续性和长效性,充分激发公众参与城市治理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建立城市治理的激励机制是非常必要的。要建立相关奖励制度,对积极参与城市治理并有特殊贡献者给予奖励。

四、强化社区平台建设,管理重心向社区转移

城市社区是基层的群众自治组织,是基层和国家联系的一个重要纽带,是公众参与城市治理的重要载体和平台。要积极推进城市治理重心向社区下移,延伸社区职能,进一步推动城市社区建设和发展,为社区搭建起自治平台、服务平台、管理平台,构建社区工作新格局。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并做到最有效的供给。同时,通过居民群众的自愿参与,培育了社区居民的主人翁意识,在具体的参与中还可以提高公众的城市治理能力,掌握更多的公共事业管理的专业知识,从而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全民参与的意识和风气,使他们成为更加独立和更有参与能力的公众。

城市要建立公众与治理部门之间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畅通交流机制,鼓励公众建言献策,对于事关公众利益和城市发展的重大民生问题,应该由公众代表和其他各利益相关方的代表共同参与进行民主协商,最终协商决策的结果也要及时公开。同时建立通畅的信息反馈双向渠道,激励公众的参与积极性,充分彰显“人民城市人民管”“我的城市我做主”的理念。

城市是一个多元的复杂社会,未来城市发展需要城市有更强的承载力,能满足不同社会阶层的生活需求,能包容来自不同地区的流动人口,能提供令人满意的精神家园,这需要多方力量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公众广泛参与有利于增加解决民生问题的资源,有益于提供多种多样的解决问题的方案,有助于扩展信息来源。建立长期、稳定的公众参与制度,使公众能够以一种合法的途径表达对城市治理的建议。要建立相应的反馈制度,及时准确地对公众表达和诉求给予回应,形成良性运转的互动机制。

(作者单位:内蒙古社会科学院)

责任编辑:康红波

猜你喜欢
公众机制社区
一体推进“三不”体制机制
FTA中的环境协调机制
FTA中的环境协调机制
古代诗人玩转公众号
追踪潮流前线,一定不能错过这几个公众号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魔镜告诉我,你缺少时髦的APP公众号
皮革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