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
“加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在今年5月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重大部署,发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进军号令。
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高度重视,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讲话、论述和批示、指示达300余次。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高度重视和亲自推动之下,我国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与此同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也已逐步形成,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境界。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文明思想,引领着我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也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了重要遵循和行动指南。
一、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切实增进民生福祉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推进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大力推动绿色发展,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制度出台频度之密、监管执法尺度之严、环境质量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这一时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力度最大、举措最实、推进最快、成效最好的时期,我国生态环境保護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同时,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在这个爬坡过坎的重要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提出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工作重点和具体步骤。
——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是重中之重,要以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为刚性要求,强化联防联控,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
——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保障饮用水安全,基本消灭城市黑臭水体,还给老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
——全面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突出重点区域、行业和污染物,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有效防范风险,让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
——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打造美丽乡村,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2015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上强调:“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着力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2016年8月,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他强调,“对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高度重视,要正视问题、着力解决问题,而不要去掩盖问题”。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是一场大仗、硬仗、苦仗,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在本次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各地区各部门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决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是本行政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责任人,各相关部门要履行好生态环境保护职责,使各部门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分工协作、共同发力。
二、全面推动绿色发展,开启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
“绿色发展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全面推动绿色发展的铿锵话语,诠释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深远意义。
什么是绿色发展?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刻阐述了这一理念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回答学生提问时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2014年3月7日,习近平在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决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深刻把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就是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用集约、循环、可持续方式做大“金山银山”,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
怎样推动绿色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同样作出了明确的阐述和具体的部署。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工作时指出:“坚持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要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环境污染综合治理、自然生态保护修复、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等方面采取超常举措,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
新时代全面推动绿色发展,重点是调整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布局,调整区域流域产业布局,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
三、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和法治建设,严守生态保护红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制度创新,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出台频度之密前所未有。一批具有标志性、支柱性的改革举措陆续推出: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到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制度,从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陆续出台到“史上最严”新环保法开始实施……今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生态文明正式写入国家根本法,实现了党的主张、国家意志、人民意愿的高度统一。
201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要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应该终身追究。”2016年11月28日,他在《关于做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批示》中强调,“要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尽快把生态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建立起来,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
制度才能管根本、管长远。严格的制度、严密的法治,可以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重大部署,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加快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不断提高环境治理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环境问题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能否得到人民认可的一个关键,要坚决打好打胜这场攻坚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我们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背水一战的勇气、攻城拔寨的拼劲,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奋力开创生态文明新局面,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真正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责任编辑:刘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