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害了,我的国》
2018年3月2日,由中央电视台和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出品,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中央电视台、阿里影业联合发行的大型纪录电影《厉害了,我的国》在全国上映。据统计,该片上映首日3小时就突破了中国纪录电影票房纪录,成为同档期影片上座率第一。数据显示,《厉害了,我的国》首映当日即突破4400万元票房。
作为一部走进全国院线的纪录片电影,《厉害了,我的国》以恢弘气势、精美画面、激昂的配乐和振奋人心的解说词,将中国五年来探索太空,开发深海,建设世界第一流的高铁、桥梁、码头,5G技术联通世界,艰苦奋斗扶贫攻坚,心系同胞海外撤侨等非凡成就一一展现在大银幕上,为中国人民了解伟大祖国,为全世界了解辉煌中国,献上一部真实、感人、意义非凡的国情大片。
素材解读
文艺给观众带来的不止于“视觉”的观影,更是一种正能量的宣传。《厉害了,我的国》告诉我们的,不仅是那些伟大的创举、恢弘的业绩,更重要的是它还赞美我们在这些问鼎世界巅峰的工程中,那些献出青春、献出力量,乃至献出了宝贵生命的中国人,它还告诉我们这些创世纪的工程项目中中国人所付出的巨大代价。
适用话题
家国情怀 文艺的责任 大国雄姿,傲然于世 国家在我心中 爱国主义教育
有多少徽州可以重现
徽州?黄山?有关安徽省黄山市复名徽州市的呼声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全国人大代表、黄山市市长孔晓宏认为,徽州也好,黄山也好,都是这个地区的文化标识。改与不改,徽州文化都能得到传承,因为徽州文化体系非常强大,不会被遗忘。他还指出,地名更改有一套严格的程序,“作为地方政府,我们不好去打这个‘口水仗,没什么意义”。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朱熹故里、徽商发祥地、明清社会文化缩影的水墨徽州,是由千百年历史积淀形成的地名,无怪乎近些年来一直有呼吁黄山恢复徽州的声音。当年徽州从婺源被两度划出开始,又经历了绩溪被划出、更名黄山等一次次折腾,多年后不少人还怀着深切的徽州情结,折射出人们灵魂深处难以割舍的情怀。
素材解读
随着“徽州复名”话题的兴起,“把西安改回长安”“把沈阳改回盛京”“把石家庄改回石门”等声音也流行起来。然而,一阵舆论喧嚣后,能留下多少传承历史文化的印记,又能留下多少徒成口水战的争执?有多少徽州可以重现?有多少梦可以重来?地名是基本的社会公共信息,也是重要的文化形态和载体。地名存在的首要价值,应该服务于当地民众的日常生活。
适用话题
文化传承 地名是文化标识 地域情结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
公厕管理员招聘本科生
2018年3月2日,湖北省武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发布2018年度事业单位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工作人员简章。其中,洪山区城市管理委员会公厕管理站,要招两位公厕管理员,最低学历要求为本科。这一公厕管理员岗位要求引发网友吐槽,不好好读书,管个厕所都不够格。
素材解读
有句话叫“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公共厕所也是关系到民生的大事,也需要人才来管理。对于公厕管理员岗位要求本科生学历其实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公厕管理人员不是“清洁工”,这一岗位要求管理人员有较高文化程度和较强管理水平。此外,“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才是最好的用人方式,不能因为是“公厕管理”就随随便便招聘人员。因此,对于公厕管理员要求本科学历其实不必大惊小怪,要多一些平常心,小岗位也能发挥出大作用。
适用话题
就业压力 尊重岗位 共建家园 摆正位置
和诗以歌
2018年春节,央视再用一档文化综艺节目《经典咏流传》给观众制造了巨大惊喜,无论是山区教师演唱的《苔》,还是王俊凯演唱的《明日歌》,“诗歌唱出来”,让更多观众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无与伦比的魅力。
2月16日至18日,短短三天时间,《经典咏流传》就创下了1.33%的全国网平均收视率,这种结果不仅反映出公众对这种文化形式的喜爱,也开创了文化节目新篇章。
诗词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奇葩,不管是唐诗宋词,还是元曲,抑或是现代诗歌,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象征着中华文明。我国诗词浩若烟海,这些诗词表达着不同的思想和情绪,寄托着不同的情怀和胸臆,小小的一首诗词,不仅可以窥见历史发展的轨迹,也能感受到汉语文学之美。可以说,诗词是社会发展和历史演变的“标本”。“和诗以歌”用歌曲的形式将诗歌唱出来,这种形式不仅赋予古诗词动听的旋律,让诗词变得直观,也激活了古典诗詞,提升了诗词的传唱度和影响力。
素材解读
诗歌不分家,诗和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将诗词唱出来的形式,不仅是普及诗词文化的一种方法,也是传承传统文化的一种形式,彰显出巨大文化责任。“和诗以歌”通过歌唱的方法将古典诗词之美展露无遗,将诗词的意境和作者的内心情感表达出来,无异于锦上添花,很大程度上激发了观众对古典诗词的兴趣。
适用话题
传统文化 文化责任 热爱与传承 传承与创新 让诗词活起来
上海启动古谱诗词传承人才培养项目
近日,新华社记者从上海音乐学院获悉,该校已经启动古谱诗词传承人才培养项目。
上海音乐学院院长林在勇表示,古谱诗词传承人才培养项目是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资助项目。作为一个开放平台,其目标在于汇聚海内外有志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学、教育和音乐界机构和人士,通过发掘、整理、破译古谱,用中国人独特的音乐语言和审美标准,重现并发扬“歌诗”传统,让诗词通过音乐流入心灵深处,是绵延数千年的中国音乐与诗词的一次“再出发”。
目前,上海音乐学院古谱诗词传承人才培养项目组已与海内外20余家教育机构携手,共建古谱诗词传承人才培养基地。一套包含了古谱诗词歌曲、民国古典诗词歌曲和新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诗词歌曲丛书也在编辑出版进程中。
据古谱诗词传承人才培养项目负责人、上海音乐学院副研究员杨赛介绍,经过一批有志于诗词传承人士的不懈努力,已有近千首中国古代诗词歌曲从长期被当作“故纸堆”的宋、明、清刊行的古谱中重新焕发出艺术光彩。这些中国古代诗词歌曲,严格诗词的平仄和意境来演唱,并编配了钢琴伴奏,既保留了中国韵味,又具有很强的可听性,体现出中国古谱诗词歌曲独特的语感、情感、乐感和美感,可供广大传统文化爱好者传唱。
素材解读
上海音乐学院启动古谱诗词传承人才培养项目的消息令人振奋。古谱诗词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是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传承与发扬。但古谱诗词,一般人无法破译其曲谱,也就无法理解其内涵,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培养这方面的专业人才,通过发掘、整理、破译古谱,才能让绵延数千年的中国音乐与诗词“再出发”。古谱诗词的发掘、整理、传唱以及相关人才的培养,有助于增强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适用话题
传统文化 传承文化 责任 传承需要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