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红霞
摘要:中国自古有着源远流长的诗教传统。徐特立在担任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校长期间,继承和发扬中国诗教传统,写下广为流传的“校中百咏”。徐特立的诗教,具有主题丰富、从细处着眼、与身教相结合等特色,为詩教育人提供了生动而鲜活的范例。
关键词:徐特立;“校中百咏”;诗教;育人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古有着源远流长的诗教传统。“诗教”本指《诗经》温柔敦厚的教化功能,后来其内涵扩大为指诗歌的教化功能。作为20世纪与陶行知比肩的教育大家,徐特立十分重视诗教的重要作用,他曾亲身实践并加以推崇,他说:“教育学生不应该用强制的方法,更不应该用粗暴的态度,中国古代温柔敦厚的诗教,今天还用得着。”[1]
一、传统“诗教”的内涵
最早诗教是儒家用以劝谏君王、教化人心、弘扬文化的工具。“诗教”一词出自《礼记·经解》,“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2]。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当你进入一个国家,就可以感受到这个国家的教育程度。如果这个国家的百姓都表现得温柔敦厚、温文尔雅,这就是《诗》教的结果了。随着诗歌的内容和形式的丰富和发展,“诗教”内涵逐渐扩大,由狭义的诗教——以《诗经》来进行儒家礼乐传统的复兴、对谦谦君子的人格培养,发展到广义的诗教——以《诗经》和以后各时代的诗歌为内容的一切教育和美育方式,不仅包括教诗,更包括读诗、写诗和欣赏诗。[3]自魏晋以来,诗教逐渐挣脱了儒家“温良敦厚”传统的桎梏,不再仅以“美刺”为目的,或是简单的“不学诗,无以言”的培养目标,而是表现了更为丰富、深广的自然、社会与人生。诗教的功能也拓展到启智、立德、燃情、育美等方方面面。这其中,诗教传统中蕴含的教化人心、涵养性情、培育人格的教育内涵始终是其始终坚守的重要内容,这也成为后代教育家重视诗教的重要原因。蔡元培曾指出:“严格地说中国没有宗教,可以美学代宗教,而诗情便是美学的主体,可以诗教代宗教。”[4]陶行知在育才实验学校当校长的时候说,要把学校办成一个诗的学校,要以诗的真善美来办教育。徐特立则以其亲身实践发扬了诗教的育人功能,至今仍闪耀着动人的光辉。
二、徐特立早期的诗歌创作
进行诗教,首先必须进行诗歌创作。徐特立早年曾接受过6年私塾教育,这其中以朱柏庐的《治家格言》和寒山、拾得的诗歌对他影响最为深远。《治家格言》当中的韵文,如“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等等。[5]3不仅读来朗朗上口,而且文句易记,且道理浅近,又切实用。而寒山、拾得的诗歌诙谐谩骂,雅俗兼并,真切地反映了社会现实,读来耐人寻味,徐特立到晚年还能一一背诵。徐特立由此受到了中国传统诗歌的熏陶,并以此为一生的爱好,不时写诗,抒发自己的情志。其诗作风格平实、质朴,直逼人心。
徐特立20岁的那年,正遇戊戌维新。受维新派《湘学报》的影响,徐特立逐渐接受了维新派的政治主张和思想启蒙,并一度自诩为“康梁的信徒”,然而维新仅维持98天就宣告失败,康梁逃亡,谭嗣同等“变法六君子”惨遭杀害,两年后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签订等事件相继发生,徐特立有感于国运衰败、百姓生活困顿,彷徨于中国的前路,遂写下《书愤》一诗:“为恶既无恶报,为善又无善报;何必安分守己,不做“土匪强盗?”[3]14,表现出忧国伤时、心系劳苦大众的忧患意识,和对列强入侵中国、政府腐败无能的愤慨之情。
1905年,28岁的徐特立参加科举考试,初试时在三千多考生中,考中第19名。但复试时,却拿不出一块银元的复试费,同考的一位富公子当即表示愿意解囊相助。但徐特立想到考前借贷无门,此时才取中初榜,便有人主动资助,又想到“受恩多则立朝难”,受私恩则不能秉持公理,于是决定不参加复试。并作诗言志:
丈夫落魄纵无聊,壮志依然抑九霄;非同泽柳新梯弱,偶受春风即折腰。[3]12
这首诗歌以新柳枝条作喻,表明七尺男儿纵然遇到困境,仍应保持高昂的壮志,不应偶受挫折就轻易丧失勇气、改变志向,传递出作者的豪情壮志、一往无前的男子汉气概。
从这些诗歌创作实践中来看,我们可以发现徐特立的诗歌具有语言平实、畅达,情感真挚、直抒胸臆等特色。徐特立对诗歌的喜爱及其创作实践,为他后来从事教育工作采用诗教的方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校中百咏”——徐特立的诗教实践
徐特立一生以教育为事业,他的诗教集中体现在其“校中百咏”(现存30首)的创作和育人的过程中。1925年,徐特立被任命为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稻田师范)的校长,他结合在欧洲勤工俭学时考察到的西方学校管理制度和自己多年治校、办校经验,创立了一套新的管理方式,开创出独具一个的办校新风。其中,引人注目、受人称道的是他以温柔敦厚的“诗教”来教育和管理学生。
(一)诗教主题丰富,涉及爱惜物品、重视身体健康、鼓励女子自强、总结评价班风等方方面面
“早起亲书数十行,格言科学及词章;为使学生一浏览,移来黑板挂前廊。”徐特立在稻田师范当校长不久,就在办公室的前廊挂出一块黑板。每天徐特立黎明即起,在处理完校内各种日常事务后,就到黑板前用诗句记录下日常见闻,表达自己的好恶,也借此教育学生。
徐特立的诗教主题丰富多样,就其保存至今的30首诗歌来看,其主题主要包括爱惜物品、重视身体健康、鼓励女子自强、总结评价班风等。
1.爱惜物品
有的学生不爱惜粮食,把吃剩的饭菜倒掉,徐特立就写了好几首黑板诗来教育学生不要浪费,要珍惜粮食和他人的劳动成果:
今年曾经遭旱灾,莫将残饭等尘埃。一颗蔬菜一粒米,都自农民血汗来。
荒年百物都昂贵,师生均当共苦辛。莫说饭菜吃不得,民间还有更苦人。
学生们嫌弃伙食不好,跑到厨房摔碗闹事,徐特立写诗严厉批评他们:
我愿诸生青出蓝,人力物力莫摧残。昨宵到底缘何事,打破厨房碗一篮?
2.重视身体健康
稻田师范是女子师范学校,当时学校有两位女生,以学习勤奋、身体瘦弱著称,这两个学生一個姓汤、一个姓于,废寝忘食地读书,从不注意身体锻炼和休息,时常生病。徐特立对此很不赞同,他劝她们暂时休学一段时间,等把身体养好,再来读书。为此,他送给这两位同学一首诗:
我劝汤生又劝于,劝君休业莫踌躇。为何瘦得皮包骨,不爱身躯只爱书?
3.鼓励女子独立、自强
稻田师范创办之初,受到“女子无才便是德”观念的影响,社会上瞧不起女子的思想风气正浓,女学生被视为异类,还有些风言风语说女子智力低下,上了学也终究是要嫁人的,不可能像男子那样干出什么成就。这些风言风语影响到了学校的学生,少数人甚至因此而辍学。徐特立为此深感愤慨,同时也感到十分惋惜,他不只一次地勉励女生要独立、自强。不久,当他发现本校十二班和十三班的女生学习认真、成绩优异时,他十分高兴,马上抓住这个典型,写了一首诗加以赞美:
女儿智力何曾弱,十二三班作例观。学算刚刚三载半,几何三角一齐完。
稻田师范有一个女生叫邱伯箴,她性格活泼外向、身体强健,能纵身跃上学校的矮墙,一点也没有娇小姐的闺阁之气。徐特立了解后,大加赞赏,认为女子如能有这样的胆量和体魄,国家和民族就有希望了,他写下一首黑板诗:
人人共道伯箴强,一跃先登上女墙;倘使女儿皆若辈,立将衰弱转强梁。
在学校运动会的八十米跨栏比赛中,女生钟以义才13岁,个子娇小,比赛的时候不小心跌倒了,膝盖受伤血流不止,但她不顾伤痛,爬起来继续比赛,获得了这个项目的亚军。徐特立为此挥毫写下一首黑板诗:
普班女儿年十三,运动场上勇姑娘。跨栏失误不气馁,翻身跃起再争强。
徐特立对女子教育的重视及对女性的认同和鼓励,不仅是“五四”运动后男女平等观念的反映,也是他作为教育家的远大眼光和独特境界。
4.总结评价班风
徐特立作为稻田师范的校长,非常关注校风班风的培养,他写诗颂扬即将毕业仍严守校规的十一班,天真活泼的十四班,虽调皮却勤学的十五班,实施“自治”、秩序良好的十八班,年纪虽小、优秀频出的十九班。从徐老的诗歌中,可以看出稻田女师的学生们既能够保持天真活泼的自我,又能严守纪律、勤奋学习,并且有效地进行自我管理。可以想见,徐特立的诗教对学生们有着极大的激励和教育作用:
规则难施毕业班,不知谬语出谁人。请看十一班如旧,习惯终于一一更。
活泼天真十四班,终年无闷只欢颜。乱时得睹承平相,一阵春风过泰山。
教室交谈十五班,维持秩序颇作难。幸而天真兼勤学,未见曾偷一刻闲。
秩序人夸十八班,论功行赏我无关。维持全赖自治力,宿舍循规见一斑。
低级学生十九班,优秀颇多出其间。休要自语年龄小,正是朝阳初出山。
(二)诗教从细处着眼,针对具体情境而教
正所谓“劈柴担水,无非妙道;行住坐卧,皆在道场”,生活中处处皆学问。徐特立的诗教从细处着眼,针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作息起居、为人处世等的具体情境进行有目的地指导和教育。他的诗教从细微之处着眼、从细节入手,培育学生的良好习惯,促成他们人格的完善,起到了润物无声、熨帖心灵的作用。
徐特立爱护学生,倾心育人,被稻田师范的同学呼为“外婆”。他每天与女生辅导员一起巡视寝室,遇到有讲话未睡的,就轻言细语地规劝她们睡觉。有好几首诗都是来规劝学生早点就寝,不要打扰别人睡眠的,如:
更深夜静酷寒天,有人缓步通阶前;偶闻一二人低语,即唤停声快睡眠。
脚尖踏地缓缓行,深恐眠人受我惊。为何同学不相惜,不出嘻声即足声。
有一天,徐特立碰到几位女生在厕所路灯下为爱人织各地相扑选手们在战火纷飞中抓住了机遇,成为了武情,但虑及学校的规章制度,他唯恐惊吓了她们,只好站在外面细声细气地喊道:“孩子,时辰不早了,睡吧,该睡了呀!”当学生要他走开后才肯出来时,他就不声不响地走开了。第二天,这几位女生以为徐校长会严厉地批评她们一通,谁知他并没有对她们责备、训斥,只是在黑板上写了两首诗循循善诱地进行规劝:
昨夜已经三更天,厕所偷光把衣编。爱人要紧我同意,不爱自己我着急。
东边奔跑到西边,不仅打衣还聊天。莫说交谈声细细,夜深亦复扰人眠。
有几个学生嫌饭菜不好,在厨房打碎碗来闹事,徐特立除了找她们个别谈话进行教育外,还措辞委婉、寄予深望地进行诗教,并把打烂的碗放在廊下展览,引导学生反思:
人非圣贤孰无过,只怕当时不自知。破碗重重置廊下,诸生一见应回思。
(三)诗教与身教相结合,注重以自身言行影响和教育学生
在诗歌教育中,徐特立特别注重以自身的言行来影响和教育学生,他称自己是个“身教主义者”,他认为:“教师是有两种人格的,一种是‘经师,一种是人师,人师就是教行为,就是怎样做人的问题。经师是教学问的,就是说,除了教学问以外,学生的品质、作风、生活、习惯,他是不管的;人师则对这些东西都管。我们的教学是要采取人师和经师二者合一的,每个教科学知识的人,就是一个模范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有学问的人”。[6]
在担任稻田女师的校长期间,徐特立每天巡视全校,看到学具、教具安放不够妥当,花木保护不周的情况,就要动手整理;每当风雨交加,他必带领学生关好门窗。凡是学生订购的图书报刊,必定指导管理员逐月装订编号,以免遗失。稻田女师在徐特立的管理下,逐步走上正轨,但徐特立最开始接手校长的时候,也经历了一段头疼的时期,事无巨细,必得亲自到场处理,于是写下诗歌教导、劝勉学生:
为何遇事要亲躬,深望从今一革新;但恨有时管不到,因余不是女儿身。
徐特立在巡视校园的时候,经常捡拾别的教师扔掉的半截粉笔头,一一装进口袋,留作上课及写黑板诗使用。同学们看到了,不解其意,还暗暗嘲笑校长“小气”,徐特立回答说:“还可写字的粉笔头,抛弃岂不可惜?积少成多,集小成大,也可节省一点办公费用。你们应该随时随地爱惜看来没有大用、是在仍是有用的东西,注意培养儿童节约细小财务的习惯”。[3]78他还以古人陶侃收藏竹头木屑的故事,说明勤俭的好处,并用一首黑板诗来表明自己的心意,同时教育学生:
半节粉条犹爱惜,公家物件总宜珍;诸生不解余衷曲,反谓余为算细人。
四、结语
徐特立对诗歌的教化作用十分重视,也认识到文艺对人心的教育作用。他曾说:“一首诗描写一种感情,也许比大篇论文还深刻。一本小说或一个戏剧有的能给我们一个心理作用的分析,比同样标题的科学论文还透彻。”[7]徐特立在诗教实践中,有意识地继承了传统诗教中“育人”的这一方面,注重从人心教化、人格培育方面入手,立足于实际,将德育熔鑄于智育之中,诗教中对学生或表扬、或批评、或劝导、或警戒,遇事而发,不拘一格,通俗易懂,影响深远。徐特立的诗教宛如春风化雨般,以生动活泼的诗歌形式替代严肃古板的道德训斥,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塑造学生的人格和品行,强化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并极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正因为他的“校中百咏”的大胆尝试,我们看到了诗教传统在中华大地上不绝如缕地传承下去,并有待后学者的进一步继承和发扬。
注释:
文中所引徐特立“校中百咏”诗歌均来自湖南省徐特立教育思想研究会编《徐特立诗词》第4-18页。
参考文献:
[1]湖南省长沙师范学校.怀念徐特立同志[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159.
[2]李修生,朱安群.四书五经辞典[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388.
[3]葛景春.从古代诗教到当代诗教——诗教源流及其发展[J].中原文化研究,2015(02).
[4]钱梦龙,等.语文教学呼唤诗教回归(一)——“诗歌与诗歌教学”网谈录[J].语文学习,2002(03).
[5]湖南省长沙师范学校.徐特立传[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
[6]湖南省长沙师范学校.徐特立文集[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495.
[7]武衡,谈天民,戴永增.徐特立文存(第3卷)[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