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梦飞
摘要:土地整理工程不管是从我罔经济发展,还是在农业建设方面,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对生态环境也有着进一步的改善。但是,由于我罔土地面积较为庞大,整理和管理中经常出现一些常见的问题,凶此本文基于此,对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管理的一些创新方式,展开了分析和阐述,希望可以实现土地资源使用最大化,保证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关键词: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管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
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管理就是将土地资源重新配置和优化,实现资源配置最大化,提升土地资源的使用价值。但是,由于土地整理行业的不断发展,建后工程项目也越来越多,从整体角度来说,在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管理中存在着一些常见的问题,这样就会影响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的经济效益,无法实现土地资源最大化。凶此,需要基于常见的问题,提出其管理措施进行创新,加强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管理的力度和有效件,进而保證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从而为其行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1 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管理分析
由于我罔南北方的不同,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管理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凶此,在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对其常见的问题进行明确,这样才能保证管理措施创新的有效性,具体的内容如下。
1.1 基于土地整理,分析常见问题。根据以往的工程状态分析可以知道,工程验收工作落实的不够全面,导致整理工程经常产生一些问题,具体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1 工程受到严重的破坏,并且周围的道路缺乏相应的维护,导致路面出现凹凸不平、塌陷等现象。另外,还会产生开荒种植农业的现象,这样不仅影响我罔农业的发展,并且对生态环境也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1.1.2 土沟淤堵相对较为严重,并且周围的杂草较为旺盛和密集,这样对土地整理建后工程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1.2 基于工程管理,分析常见问题
1.2.1 在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管理的过程中,经常出现产权主体不够明确,并且很多经济体制已经是名存实亡,这样给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管理造成了一定的局限。
1.2.2 随着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的发展,管理体制也会产生一定的变化。但是,若是没有根据工程的发展,对管理体制没有进行相应的创新和改革,这样就会影响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管理的效果。
2 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管理创新措施
土地整理建后工程中所包括的内容有很多,例如:耕地、水利、防护林等方面,下面就针对这几方面,对其管理创新措施展开分析和阐述.
2.1 耕地工程管理。在耕地整理建后工程落实以后,会形成很多的社会效益,例如: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等方面。凶此,一定要采取有效管理措施,加强耕地整理建后工程管理力度,例如:在耕地原有的基础之上增加耕地内容。但是,在耕地内容增加的时候,一定要处理好土地产权或者门属权等方面。另外,在耕地整理工程项目建成以后,为了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所以一般情况下是不建议将新增耕地内容划分到农户中,可以利用统一管理的模式,并且设置专业的管理人员,以及设置相应的监督管理部门,进而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同时,可以利用招标的方式,划分耕地的所有权,保证良好的经济效益。
2.2 水利工程管理。土地整理建后工程一般都是由政府提供资金,凶此耕地整理建后工程所形成的水利工程的资产也会门国家所用。基于这样的状况,投资属于单方面,凶此一些人认为这一工程与自身的利益没有太大的关系,仅仅履行管理义务,不需要履行维护义务,这样就会导致土地整理建后工程无法实现最大经济效益。凶此,针对土地整理建后工程所形成的农出水利工程,例如:塘坝、大口井、蓄水池、饮水泵站、深水井等方面,可以实行乡村组织集体维护管理的模式,并且要求农户在使用的过程中需要交纳相应的费用,以后农出水利工程后期维护和管理使用。另外,要提高广大农户的水资源商品的意识,使农户知道水资源是需要川钱买,不是随意使用的,并且要加强水资源回收二次利用的力度,这样不仅保证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管理的有效性,也避免水资源的消耗,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
2.3 防护林工程。防护林工程是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管理的一项重点内容。凶此,在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将防护林工程落实到各个乡村,并且若是管辖区的防护林受到破坏,管辖区需要受到相应的惩罚,并要将惩罚的资金川作防护林工程改善和修建等工作中,有效提升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管理的水平,实现生态效益最大化。
3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从不同方面和不同角度,对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管理中常见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并且为了实现效益最大化,阐述了管理创新措施,以此保证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提升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管理水平,避免资源的消耗,这样对其行业的发展也是非常有利的。
参考文献:
[1]吴杰.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管理及创新模式探究[J].中罔科技投资,2016(28).
[2]肖善智.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管理与创新模式探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26).
[3]王冰.土地整理建后T程管理及创新模式探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8(1):173-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