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世强
翻阅1991年出版的《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细心的读者会发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下面的注释是这样写的:“这是毛泽东给林彪的—封信,是为答复林彪散发的一封对红军前途究竟应该如何估计的征求意见的信。毛泽东在这封信中批评了当时林彪以及党内一些同志对时局估量的一种悲观思想。1948年林彪向中央提出,希望公开刊行这封信时不要提他的姓名。毛泽东同意了这个意见。在收入本书第一版的时候,这封信改题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指名批评林彪的地方作了删改。”
那么,这个注释所讲述的具体详情,究竟是怎样的呢?
1930年新年伊始,毛泽东收到一封奇特的“贺年信”。信中讲述了大敌当前之际,红四军应分散去打游击,各自找出路。不仅如此,信中还过高地估计了敌人的军事力量,字里行间透露出一股悲观情绪,写信人就是时任红四军第一纵队纵队长的林彪。
林彪对中国革命产生悲观情绪并不是偶然的。1928年4月,朱德、陈毅领导的南昌起义部队和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会师成立红四军之后,井冈山的革命力量得到了长足发展。但在“党指挥枪”的问题上,毛泽东与朱德、陈毅、刘安恭等人产生了重大分歧。1929年6月8日白砂会议后,红四军内部的争论不仅没有停止,反而愈演愈烈,严重影响到部队的战斗力。
争论的后果,就是红军在敌人的不断“围剿”中屡战失利。为摆脱困境,前委决定由东江撤回赣南苏区。就在这次撤离中,红军损失1000多人,这是自井冈山“八月失败”以来最严重的损失。林彪率领的纵队在撤退中自作主张打了一仗,尽管打赢了,却暴露了目标。为此,朱德给予他记过处分。部队接二连三的失败以及林彪本人受到的纪律处分,令他郁郁寡欢。
油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资料图
无独有偶,1929年4月,红四军主要负责人毛泽东、朱德收到中共中央2月9日发出的《中央给润之、玉阶两同志并转湘赣边特委信》,即“二月来信”。此信是根据共产国际总书记布哈林的指示起草的。当时,布哈林对中国农村革命形势估计过低,甚至怀疑红军在农村发展的可能性。“二月来信”要求毛泽东、朱德将队伍分散,每支数十人、数百人,最多不超过500人;还要朱、毛离开队伍回到中央,以便“隐匿大的目标”。红四军前委对“二月来信”进行讨论后,决定不予执行。尽管如此,此信还是在红四军官兵中产生了一定消极影响。
看到“新年贺信”后,毛泽东认为林彪提出的质疑很具有代表性。它反映出在反革命力量不断对红色区域进行“围剿”、中国革命正处于低潮的时期,右倾悲观情绪在党和红军中所造成的消极影响,说明这些同志不仅看不到中国革命的前途,反而被当前的困难所吓倒。因此,“这是一个最根本的问题,不答复中国革命根据地和中国红军能否存在和发展的问题,我们就不能前进一步”。
1929年年底古田会议后,毛泽东开始重视党内和军内弥漫的悲观情绪,林彪的“新年贺信”正好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毛泽东希望通过以回复林彪来信的方式,阐明他对中国革命和红军前途的看法。
1930年1月5日,尽管戎马倥偬,毛泽东仍然在古田镇花了一整天时间给林彪写了这封公开信,全文长达7000字。
毛泽东的这封信,后来在20世纪50年代收入《毛泽东选集》时作了删节,信的开头一段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所没有的。毛泽东是这样写的:
新年已经到来几天了,你的信我还没有回答。一则有些事忙着,二则也因为我到底写点什么给你呢?有什么好一点的东西可以贡献给你呢?搜索我的枯肠,没有想出什么一点适当的东西来,因此也就拖延着。现在我想得一点东西了,虽然不知道到底于你的情况切合不切合,但我这点材料实是现今斗争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所以我就把它提出来。
我要提出的是什么问题呢?就是对于时局的估量和伴随而来的我们的行动问题。我从前颇感觉、至今还有些感觉你对于时局的估量是比较的悲观。去年五月十八日晚上瑞金的会议席上,你这个观点最明显。……你的这种全国范围的、包括一切地方的、先争取群众后建立政权的理论,我觉得是于中国的革命不适合的。你的这种理论的来源,据我的观察,主要是没有把中国是一个帝国主义最后阶段中互相争夺的半殖民地一件事认识清楚。
以上这些被删去的原文,可从中共中央北方局1944年印行的《抗战以前选集》中查到。
在信中,毛泽东除对那些右倾悲观思想作了分析批评外,更多的是深刻阐明了他的关于中国革命要“以乡村为中心,以农村根据地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思想。在信的最后,毛泽东以充满诗意的笔触描绘了一幅令人鼓舞的前景:
马克思主义者不是算命先生,未来的发展和变化,只应该也只能说出个大的方向,不应该也不可能机械地规定时日。但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毛泽东这封信写得这般潇洒,表明他对革命充满必胜的信心。
在古田镇赖家坊“协成店”小屋,油灯彻夜通亮,毛泽东一气呵成写完了给林彪的这封长信,同时加上《时局估量和红军行动问题》的标题。毛泽东在致信林彪的同时,责成红四军政治部将复信油印发至红四军各大队党支部,以便让更多指战员了解他的思想和意图。显然,毛泽东给林彪的这封复信,已超越了一般私人之间通信的意义。
1941年延安整风运动期间,经中央书记处研究决定,毛泽东亲自主持,在延安编印《六大以来党内秘密文件》,书中收录了毛泽东致林彪的这封信,作为整风的重要文献供干部学习。此后,党内的一些重要文献中均收录了这封信。可见,毛泽东对此信的价值非常看重。
1947年,中共中央东北局开始酝酿筹划出版一部《毛泽东选集》。由于这封信的特殊历史地位,中宣部为此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在编选《毛泽东选集》时要收入毛泽东致林彪的这封信。
1948年2月28日,时任东北野战军司令员、中共东北局第一书记的林彪致电中宣部,表示这封信的内容有很大的宣传教育意义,他本人同意向党内外公布,同时又表态说:“为不致在群众中引起误会,希望只公布信的内容,而不公开我的姓名,避免对内情不了解的人发生种种无益的推测。”
林彪的这份电报由中宣部呈送毛泽东审阅。毛泽东随即作出指示:1.这封信不要出版;2.请陆定一、胡乔木负责将这部选集的书稿全部审阅一次,将其中不适宜公开发表的及不妥当的地方标出,并提出意见,待修改后再出版。因此,在1948年出版的东北书店版和晋察冀版《毛泽东选集》中均没有收入这封信。
可是,此信毕竟在毛泽东思想发展史上分量很重。1950年5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成立毛泽东选集出版委员会,由中共中央统一编辑《毛泽东选集》,毛泽东亲自主持这项工作,此信再次入选。不过,为不引起党内同志对林彪的误解,毛泽东将信的题目改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而且信中凡是批评林彪的地方都作了删改,公开發表时通篇文章没有出现林彪的名字。
1969年9月,林彪回到井冈山故地重游。兴致勃勃的林彪让他人捉刀,填写《西江月·重上井冈山》一词,该词下阕写道:
四十年前旧地,万千往事萦怀。英雄烈士启蒿莱,生死艰难度外。志壮坚信马列,岂疑星火燎原。辉煌胜利尽开颜,斗志不容稍减。
其中“岂疑星火燎原”一句,林彪显然是想把旧账一笔勾销。据云,拟稿者最初写作“何疑星火燎原”,后被林彪改为“岂疑星火燎原”。
如此反反复复,历史云遮雾障。直至1991年《毛泽东选集》第二版问世,《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的题注才如实写上:这是毛泽东给林彪的一封信……
(转自《党史文苑》,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