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虚拟生存异化现象及其对策研究

2018-09-14 06:19游敏惠张新
关键词:对策研究大学生

游敏惠 张新

摘要:虚拟生存已成为当代大学生一种新的生存方式,该群体在以互联网为主导的虚拟生存中出现了成为科技奴隶、人际交往淡化、自我认同危机和网络道德失范等异化现象。价值观上的个人主义、方法论上的科学主义、人生观上的享乐主义和道德观上的功利主义是导致其虚拟生存异化现象的重要原因。有鉴于此,着重从树立科技人文价值理念、践行虚拟实践教育活动、提高网络信息素养能力及构建虚实相生和谐境界四个方面,探寻化解大学生虚拟生存异化现象的对策,以促进其健康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虚拟生存;异化现象;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68(2018)02-0066-07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已达7.5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4.3%,网民中大学本科及以上比例高达11.6%。这些数据表明,在当今时代,互联网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而且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平台,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尤其是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影响也日益突出,已全面深入到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之中。

当今大学生以“95后”为主,具有个性鲜明、善于接受新事物、“机不离身、无网不欢”等特征,是伴随着互联网成长的一代。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及计算机技术的日益普及,为大学生营造出一种新的生存方式,即大学生虚拟生存。作为一种新型生存形态,虚拟生存为大学生提供了诸多发展机遇,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由全面发展,并容易产生一些异化现象。对大学生虚拟生存中出现的异化现象进行研究,有利于全面认识和把握大学生生存状态,提出应对虚拟生存异化现象的策略,营造出适宜的大学生虚拟生存环境,推动其健康发展。

一、大学生虚拟生存异化现象的主要表现

大学生虚拟生存异化是指大学生在数字化的网络虚拟生存环境中,对网络媒介的过度依赖,且逐渐被作为工具的网络所控制和支配,网络成为控制和支配大学生的异己力量,弱化了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消解了大学生的能动性和主体性,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等方面已被虚拟生存所异化变质。大学生虚拟生存是现代科技发展的产物,也是他们重要的生活方式。如果大学生在虚拟生存环境下,一味沉迷于网络媒介的狂欢里,而忽视了自身的主体性和能动性,那么就会出现一些异化现象。

(一)过于依靠现代科技,异化为科技的奴隶

诚然,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日新月异,为我们带来了诸多便利,尤其是网络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缔造了人的一种全新的虚拟生存方式。但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不能正确掌握科技并使之发挥积极的作用,它同样也会给人类带来极大痛苦和灾难。科技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过于注重科技知识,导致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有些大学生为了将来能找到一份好工作,过于注重学习实用科技知识,而忽视人文社科知识对其自身文化素养的潜移默化影响,只是一味地学习科技知识,重理轻文,导致人文素养缺失,科技知识与人文素养畸形发展。

其二,过于依赖科技网络,导致大学生身心处于亚健康状态。互联网为当今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但同时也影响着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在校园里,不少大学生沉溺于手机和电脑,不规律的作息时间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部分大学生深陷虚拟网络世界而不能自拔,缩短了参加室外文体活动的时间,减少了面对面人际交流的次数,模糊了现实生存与虚拟生存的界限,出现焦虑、烦躁、失眠等不良表现,不仅透支了身体健康,而且不利于心理健康发展,甚至荒废了学业。

其三,过度依赖科技网络,导致大学生主体性丧失。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马尔库塞曾说:“技术,作为工具领域,既可以增强人的力量,也可以加强人的软弱性。现阶段,人也许比以前更无力支配他的设备。”可见,网络虽然为人的主体性发展创造了新条件,但也导致了人的主体性的丧失。网络作为人际交往的中介和工具,增强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灵活性和自由性,但也可能成为削弱大学生主体性的力量。网络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日益丰富的信息和资源,但大学生过度依赖和不加思考地索取这些信息和资源,则会导致他们的辨析能力、选择能力及反思能力等逐渐退化,最终会被网络所奴化而丧失其主体性。

以“95后”为主体的当今大学生是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是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新媒体接触颇多的群体。他们思想活跃开放,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善于接受新事物,但心智发展还不成熟,心理承受力不足,价值观也尚未定型,长期处于网络虚拟生存环境中,容易忘记自己是掌握科技的主人身份,最终会面临异化为科技奴隶的风险。

(二)过于注重网络交流,导致人际交往异化

互联网发展所带来的一个负面影响是它改变了传统的人际交往方式,使人际交往日趋困难、人的内心日益孤独。在传统面对面的人际交往中,由于受时空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大学生人际交往空间相对有限,而在网络空间里大学生人际交往超越了现实时空的限制,具有极大的自由性。有些大学生遇到困难后,不能积极调整心态,而是选择逃避现实,脱离集体生活,通过网络交往寻求安慰。大学生過于注重网络交往,容易导致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的不良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大学生交往的符号化。在现实社会交往中,大学生通过语言中介进行面对面的交往,而在虚拟世界中,符号是网络世界中大学生彼此交往的中介,各种数字化符号取代了语言符号。在网络世界中,大学生是用某种符号来代表自己,从而隐藏自己真实的身份,让自己变为抽象的数字、符号,其结果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疏离和冷漠。

其二,大学生交往工具的主体化。大学生交往的双方在理论上是自由和平等的,但由于网络的匿名性,每个人都不以真实身份出现在网络空间里,也不会轻易流露自己的真实情感,因而大学生在虚拟网络世界中进行交往时,并不是将对方看成与自己平等的交往对象,而是把对方视为某种抽象的符号和为了满足自己某种需要的工具,这种交往实为交往主体工具化的表现。

长期处于网络虚拟交往中的大学生,很容易忘却自己现实中的身份,忽略现实中的社会交往,疏远身边的人群,变得越来越孤僻,形成自我封闭的心理,不利于正常人际关系的培养。“时间是有限的,如果用在网络交往的时间增多,此消彼长,大学生用于现实交往的时间相对就要受到压缩,与社会真实互动沟通的机会也会随之减少,对外在环境的感知程度、参与意识逐步弱化。”久而久之,会影响他们的交往方式和生活习惯,甚至会改变他们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对周围实体的人视而不见,致使大学生的生活发生异化。

(三)过于沉溺网络世界,产生自我认同危机

一般而言,自我认同是对自我身份的确认,而自我认同危机则是对自我不确定性的过度焦虑。过于沉溺在网络环境里,大学生由于对自己不确定性的认识而容易产生自我认同危机。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已经普遍进入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成为大学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网络具有快捷、高效、信息量大、知识面广等特点,给善于利用网络的大学生群体带来了诸多便利,但网络游戏、暴力、黄色、迷信等不良的网络信息使很多大学生误入歧途而难以自拔,网络犯罪等不良现象也经常产生。长期迷恋网络的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总是萎靡不振,很容易丧失斗志,也容易变成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甚至会异化成游离于现实世界和网络虚幻中的“双面人”。更为严重的是,网上的“虚情假意”一旦成为大学生的人格因素,将导致其形成双重人格。大学生迷恋于虚拟生存中,不断模糊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界限,难以辨别处于现实生存与虚拟生存里的自己,难以客观全面地认识自己,易产生人格认同危机,这些都会影响大学生自由全面的发展。

(四)过于注重科技便利,导致网络道德失范

现代新科技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伦理道德方面的困境。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也不例外,它为大学生提供了极大的自由度,超越了时空的限制,拓宽了大学生的生活范围,但是现实生活所要求的社会责任和道德约束被减弱,由此引发的网络道德失范问题也逐渐增多。一般而言,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是指大学生在网络虚拟空间中发生的,违反社会法律法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不良行为,其主要是指网络道德信息失范、网络道德交往失范、网络道德娱乐失范和网络道德犯罪失范。由于网络的自由性、虚拟性,外界力量难以对网络进行有效监督,大学生往往以“隐形人”的身份,以抽象的符号形式进行网络交流。在网络虚拟生存中,大学生超越了现实生存的时空限制,缺乏现实社会道德规范的有效约束,也缺少社会舆论的及时监督,这些容易使大学生道德认识模糊、道德情感淡漠、道德意志薄弱,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的道德行为容易失范。

二、大学生虚拟生存异化现象原因分析

在当今互联网时代,虚拟生存已成为大学生一种新的生存方式。然而,由于对虚拟生存认识的偏差,部分大学生对虚拟生存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技术层次,尚未上升到生存方式、思维方式等观念层面的改变并给予足够重视,这就导致了部分大学生虚拟生存异化现象较为严重。

(一)价值观上的个人主义

个人主义过于注重个人的价值体系,即个人在价值判断中处于中心地位,他人、集体和社会只是实现个人利益的手段和工具。在很大程度上,互联网时代是个性得到极大张扬的时代。而当今大学生又是具有个性鲜明的人群,自由开放的互联网迎合了他们的个性发展。由于虚拟生存环境的匿名性,大学生在虚拟世界中可以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不顾现实社会的各种规范和约束。网络世界的开放性和自由性让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更加注重平等和自由,张扬自己的个性,享受虚拟的网络世界而难以辨别与现实世界的界限。在互联网时代里,大学生往往过于注重自己的个性而忽视别人的利益,容易滋生极端的个人主义。

(二)方法论上的科学主义

人们对科技的认识仍然不全面,有一些误解。广义的科学主义实质上是把科学作为一种信念来坚守,认为科学知识是最有实际效益的知识,科学方法是唯一有效的基本方法,科学也成为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最有用的工具。这样的科学主义实质上是信奉“科学万能论”,认为科学是全能的,而忽视了科学的人文价值。马尔库塞在批判科技对社会管理的作用时指出:“有关生与死、个人安全和国家安全的决定,都是在个人不能控制的地方作出的。发达工业文明的奴隶,是地位提高的奴隶,但仍然是奴隶,因为决定奴役的既不是順从,也不是艰苦劳动,而是处于纯粹工具的地位,人退化到物的境地。”科学的工具理性过度注重技术化和科学化,而忽视了价值理性方向上的引导,导致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甚至畸形发展,从而强化了科技对社会各个方面的渗透和控制。

当今互联网时代,无论是在现实生存还是虚拟生存里,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已对大学生具有重要的影响。大学生在享受网络信息技术带来诸多方便的同时,也无法逃避被技术异化的风险。大学生过度依赖网络科技,盲目获取网络信息,尤其是沉溺在虚拟网络游戏之中,这些都削弱了大学生对信息的批判意识,弱化了大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破坏了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影响了大学生自由全面的发展。

(三)人生观上的享乐主义

一般而言,享乐是指人在物质或精神上得到了满足而带来的愉快体验。大学生追求享乐本身无可厚非,但一味贪图享乐就是不可取的。享乐主义尽管有时也谈精神和情感,但他们所强调的只是靠物欲上的满足来达到感官刺激的“精神自由”和“精神放纵、情感按摩”。这种享乐观没有真正协调好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作为当代大学生,一味注重物质享乐,而忽视自身人文精神追求,不利于身心和谐发展。

当大学生沉浸于虚拟的网络环境中尽情享乐时,往往也伴随着理性精神的缺失。大学生凭借现代技术所营造的逼真生活场景,可以行走在现实与虚拟之间,获得在现实生活中无法体验的精彩和刺激。正如迈克尔·海姆所说:“虚拟实在中的虚拟这个词……所指是一种不是正式的、真正的实在。当我们把网络空间称为虚拟空间时,我们的意思是说这不是一种十分真实的空间,而是某种与真实的硬件空间相对比而存在的东西,但其运作则好像是真实空问似的。”大学生过于沉迷虚拟网络空间,不仅削弱了自身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实际能力,而且会产生把虚拟网络空间视为逃避现实生活中各种艰难困苦的避风港、将网络享乐作为人生意义和价值追求的后果。

(四)道德观上的功利主义

道德是判断社会是非的标准,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规范和准则。人对功利的追求本身无可厚非,但以功利主义为价值导向,过于追求功利而损害别人的正当利益则是不道德的。网络社会助推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对经济利益的追求,铸就了大学生积极上进的奋斗精神,同时大学生金钱观也得到空前强化,滋长了道德取向的功利化倾向,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学术道德下降。过于追求物质利益和急于求成的社会风气,给高校学术的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获取信息和资源的能力得到极大提高,但一味通过复制、粘贴方式来窃取别人的学术成果,缺乏学术交流、学术积累的自觉意识,丧失了学术理论的创新能力,甚至在学术论著中弄虚作假,不断突破社会道德底线。

其二,人生信仰危机。开放的互联网为多元思想价值的传播提供了肥沃土壤,一些别有用心的西方发达国家利用网络来传播腐朽的思想观念,宣传自身的所谓普世价值观,实为推行其文化霸权主义,在思想上占领大学生群体阵地。另外,由于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对物质追求的极度膨胀,导致了用经济利益多寡来评价成败。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有些大学生对已有的信仰开始怀疑,导致了信仰危机。

其三,人文精神缺失。人文精神是大学文化的灵魂,对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人盲目追求经济利益,缺少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执着追求,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被削弱。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难以协调好物质利益与人文精神的关系,易缺失人文精神底蕴,难以守住人文精神家园。

三、大学生虚拟生存异化现象的对策探寻

如果大学生虚拟生存异化现象得不到高度重视,那么就会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甚至会让部分大学生误入歧途。在对大学生虚拟生存异化现象的主要表现及其产生原因进行深刻阐述和剖析的基础上,我们应积极探寻大学生虚拟生存异化现象的相应对策,化被动为主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树立正确的科技人文价值理念

科技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成果,是人的器官及其功能的延伸和超越。人的存在是科技式的存在,科技成了人的存在的基本方式。在现代网络社会里,科技的作用日益彰显。科技虽然给人类带来了诸多便利,一旦失去人文价值方向上的引导,则会限制人类自身发展。因此,大学生应当树立正确的科技人文价值理念,以促科技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协调发展。

其一,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辩证认识网络作用。作为一种信息媒介,网络是科技发展到现代信息社会的产物。网络对大学生健康发展具有两面性。一方面,网络给大学生带来诸多积极影响。随着网络的发展和普及,它超越时空限制,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和资源,拓展了大学生的认知视野,扩大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空间,促进了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另一方面,网络对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极大的消解作用。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消解了大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辩证批判能力;相对自由的网络空间,让意志力薄弱的大学生沉溺其中而难以自拔,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和学业顺利完成。因此,我们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网络的双面性,形成正确的网络观,自觉利用网络的积极方面,化解其消极影响。

其二,深化科技伦理道德观,引导科技发展方向。科技伦理道德观旨在促使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的理念。大学生既是科技发展的引领者,也是科技伦理的守护者。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科技伦理知识的教育以促进他们形成正确的科技伦理观,既是科技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提升大学生科技道德修养的基本要求。大学生应掌握扎实的文史知识和科技知识,反对迷信、提倡科学,提高文化知识理论水平,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增强明辨是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为了加强对大学生的科技伦理教育,高校应开设科技伦理相关课程,营造重视科技伦理的良好学习氛围,宣传科学家为追求真理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引导学生提高科技伦理道德观念。

其三,强化科技人文精神观,促进科技与人文融合。马克思曾说:“在科学上面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科学精神是人类在从事科学实践活动中不断形成的一种精神状态,是大学生追求真理必备的素养。为了让科技更好地造福于人类,需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求真務实的科学精神,培养大学生追求真理、不畏艰难的毅力和品格。同时,科技发展也离不开人文关怀。所谓人文关怀,是指以人为本,要尊重人、关心人,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人自由全面发展,以实现人的根本利益。因此,开展人文教育活动,激发大学生学习人文知识的兴趣,提高大学生人文精神素养,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怀,促使他们掌握高新技术,主动去思考科技的价值与人类生存的意义,把科技与人文有机结合起来。

(二)践行多元的虚拟实践教育活动

虚拟实践教育是借鉴传统实践教育的经验、进一步拓展实践教育新空间的一种教育方式,也是依托网络媒介进行教育的新探索。探讨大学生虚拟实践教育活动,有助于拓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形式。在大学生虚拟实践教育活动中,应采用多样的教育方式,其中常见的有网络虚拟课堂教学、虚拟实践教学网站、网络游戏实践教学等。

其一,开展网络虚拟课堂教学,拓展传统课堂教学方式。虚拟课堂又叫“虚拟教室”,是指在虚拟现实技术基础上产生的具有逼真感的虚拟环境,学习者可以进入虚拟课堂,接受教育和进行学习。大学生开展虚拟课堂学习,可以实现语音、视频等融为一体化的教学活动。虚拟课堂提供丰富的学习信息和资源,大学生可选择所需的资料进行自主学习。

其二,创建虚拟实践教学网站,培养大学生网络学习能力。随着高校校园网络全面覆盖,许多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的虚拟实践教学网站不断出现。此类虚拟实践教学网站,主要是为了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而设置的虚拟实践教学的网络空间,以课程专题和社会热点为网站内容,以别致一格的形式和丰富多彩的内容吸引大学生的眼球,同时兼顾网站的趣味性和教育性,旨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社会正能量,培养大学生网络学习能力。在虚拟实践教学过程里,大学生可以根据教学目标,运用所学到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其三,开发网络游戏实践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网络游戏,是为了增强大学生学习的趣味性,促进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而开发出来的具有教育意义的电子游戏。网络游戏应用于实践教学,是把知识隐含在网络游戏之中,大学生通過网络游戏进行学习,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领悟。这样寓教于乐的网络游戏实践教学方式,既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力。比如:“红岩”等红色网络游戏的开发,有利于大学生了解中国革命史,增进其学习的趣味和兴趣,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提高良好的网络信息素养能力

网络信息素养能力是现代大学生的必备能力之一,是评价大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互联网时代个人的基本能力。因此,要提升大学生的网络信息素养,就需要培养他们获取信息和使用网络信息的能力。

其一,培养获取网络信息能力。互联网时代,网络信息已成为重要的资源。如何获取网络信息是大学生发展的必备能力。一般来说,大学生获取信息有以下几种途径:首先,利用现代化网络媒介;其次,积极参加网络信息技术方面的讲座;最后,充分利用数字图书馆。

其二,培养分析网络信息能力。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信息的传播速度日益加快,信息的传播内容也不断丰富。互联网时代的“信息风暴的冲击与爆炸”使大学生生活在纷杂的“信息海洋”,大学生日益变得焦虑、恐慌、依赖,甚至无所适从。因此,大学生要在杂乱无章的信息中获取所需信息,就离不开分析信息的能力,也离不开对信息整合的能力。信息整合能力并不是毫无目的的拼凑,而是在辨别信息的基础上,把杂乱无章的信息加以整合,从中提取所需要的信息。另外,大学生分析辨别信息的能力,还受到原有知识体系、思维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大学生应培养与时俱进的创新思维,捕捉新信息,寻找新思路,不断提高分析网络信息能力。

其三,培养使用网络信息能力。在获取和分析网络信息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强化对网络信息的使用能力。信息使用能力是指人们把杂乱无序的信息进行整理,并为自己所用的能力。大学生只有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水平和网络信息使用能力,才能适应网络信息社会的发展。

(四)构建和谐的虚实相生理想境界

虚拟生存和现实生存对大学生发展而言都各有优点和不足,要创建有利于二者共同发挥积极作用的环境,需要正确处理好虚拟生存和现实生存的关系,促进二者之间良性互动,创建虚实相生的理想境界,在创新虚实共存生存观念的基础上,也需要对虚拟生存进行技术监管。

其一,树立虚实共存的生存观念,优化实践模式。一般而言,现实生存是虚拟生存的前提和基础,虚拟生存是现实生存的延伸和超越,二者都是人的生存方式,是紧密联系的。大学生虚拟生存不是对现实生存的简单模拟,而是对现实生存的升华和超越,是大学生生存方式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因此,大学生需要树立虚实共存的新生存观,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促使二者协调发展。大学生应把虚拟生存融入到现实生存的实践中,在传统的“现实实践一认识一现实实践”模式的基础上,同时关注虚拟实践,使实践模式转变为“现实实践一虚拟实践一虚拟认识一现实实践”模式,找到二者有机结合点,并发挥各自的优势。

其二,加强网络虚拟技术的监管,提供技术保障。虚拟生存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因此,营造出和谐的虚实相生的理想境界,离不开网络虚拟技术对虚拟生存环境的监管。随着现代网络信息的发展,网络已覆盖了各个高校,这就要求高校安排专人定期对校园网进行检查,及时清除虚假、庸俗、违法的信息,在技术上采取相关措施加以防范和监管。首先,设置相应的防火墙,防止黑客恶意攻击和破坏,从源头上为整个校园网提供必要的安全保护;其次,添加网络卫士、过滤网关等相关软件,屏蔽传播腐朽信息的网站,对信息进行及时过滤,确保信息内容的文明健康;最后,采用高级密码或指纹识别等方式来登陆服务器,以确保校园网内部资源的安全。总之,在技术上要尽可能采取有效措施,对信息进行层层过滤,拦截危害大学生身心健康的负面信息,消解网络媒介给大学生带来的消极影响。

其三,提高大学生的主体性,整合虚实资源。主体性是人在实践过程中,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发展起来的人的自觉、自主和创造的特质。在当今网络时代,虚拟生存日益凸显,给大学生成长带来了诸多挑战。虚拟生存既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提高了大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助于大学生独特个性的发展,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大学生的主体性。面对虚拟生存和现实生存共创的复杂环境,提高大学生的主体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提高大学生的辨别能力。开放的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浩如烟海、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信息,大学生在信息海洋里容易迷失方向,这就需要充分发挥大学生辨别和选择信息的能力。第二,提高大学生的自控能力。虚拟生存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丰富多彩且充满诱惑的世界,缺乏免疫力的大学生沉溺其中而难以自拔,这就要求加强对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第三,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虚拟生存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的灵感,为此,大学生要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充分整合虚拟和现实中的资源,以促进自身健康发展。

(编辑:段明琰)

猜你喜欢
对策研究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切入学生生活构筑地理生活化课堂研究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新学期大学生网球装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