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档案局 河北省广播电视台
(主持人)
上世纪六十年代,著名歌唱家马玉涛的这首“马儿啊,你慢些走”一时传唱大江南北。这首歌的曲调轻快、自然。周恩来总理说这首歌的调子是“集南北之大成”。那么这首歌的作曲的灵感从何而来的呢?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又因何迎来世界150多个国家的代表团的参观访问的呢?
(专家采访)
上世纪60年代初,著名作曲家生茂来到沙石峪体验生活,這次来他还带着任务:为《马儿啊,你慢些走》谱曲。在田间,从未见过的火热劳动场面一下子倾倒了他。“好个良田万顷像是黄金铺就!好个人在画里闹丰收!这写的不就是沙石峪的人,沙石峪的事沙石峪的景吗!”。再看眼前,叮当的马铃,清脆的奋蹄,敲得生茂心醉,望着奔马,打着节奏,豪放的旋律喷涌而出。
(短片解说)
在新中国成立前夕,遵化县的沙石峪其实远非歌中唱到的那样。是一个“土如珍珠水如油,满山遍野大石头”的穷山村。当地百姓过着“野菜枣糠填肚皮,数九寒天没棉衣的生活”。正因为这里缺水少土净是石头,才起名为沙石峪。
(主持人)
1950年,一个叫张贵顺的村书记(图一),决定带领全村党员干部群众“移山造田,劈山填涧”,改变山村面貌。他以身作则,组织男女青壮年60多人用了整整90个夜晚,削平了两个山头,从别处取土垫成了沙石峪历史上第一块3亩2分大的良田。
(短片解说)
1966年春,张贵顺组织女民兵们选择北山坡上一块最难开发的青石板地,以义务劳动的办法取土造良田。经过20多个昼夜奋战,共挖去600多方石块,终于造成了1亩高标准梯田。这块地就被誉为“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图二)。在石头缝里取土,在青石板上造田。在张贵顺的带领下,沙石峪的400亩荒山变成了良田。
(主持人)
1966年4月,周恩来针对来访外宾所在国家地理条件和粮食不足的情况,指示礼宾司一定要安排参观一个自然条件很差,经过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农副业生产有较好收成,人民生活较前有明显改善的大队。中央农办推荐的正是:河北省遵化县沙石峪生产大队。
(专家采访)
周恩来一行在北山坡参观了“万里千担一亩田”工程(图三)。称赞道:“老张,你的功劳可不小哇!”张贵顺急忙说:“我有啥本事?大字认不了几个。事业都是大伙儿干的,我只不过按照毛主席、党中央指示,给大伙儿带带路。”
(主持人)
周总理指示说:越是贫苦的地方,人们的干劲越大。你们这种挖山不止的愚公精神,很值得各地学习效仿,你们才是当代的活愚公。陪同考察的陈毅副总理鼓励道:艰苦奋斗忆当先,劈山填涧造良田。为了农业夺高产,万里千担一亩田。万里还要继续走,千担还要永远担。
(短片解说)
从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张贵顺带领沙石峪人民担土砌石,治山治水,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靠着自己的双手,经二十多年的努力,在山石坡上建成600亩水浇地,把原来贫瘠落后的穷山沟改造成了处处花果山、道道米粮川。使沙石峪成为全国农业战线上的先进典型,也先后迎来了世界上150多个国家的代表团的参观访问。
(主持人)
当熟悉的旋律再次响起,让我们记住沙石峪这个不平凡的小山村,以及山坡上诞生的这首著名歌曲,它带着沙石峪人民的深情厚谊,更带着沙石峪人“万里干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的愚公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