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三省制造业竞争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2018-09-14 01:12赵奚
经济研究导刊 2018年18期
关键词:产业竞争力中国制造2025技术创新

赵奚

摘 要:东北三省拥有雄厚的制造业基础,从中央實施东北振兴战略以来,制造业虽然有过快速发展,但也暴露出了东北三省经济发展的深层次问题。近年来,东北三省经济增速减缓,对资源的过渡依赖和长期重工业发展、国有经济比重过大、民营经济发展受限是东北三省产业竞争力提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东北三省主导产业布局各有侧重,应在体制创新的基础上,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进东北地区板块识别效应的迅速完善,促进东北三省制造业区域竞争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产业竞争力;“中国制造2025”;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8)18-0132-03

一、东北三省制造业发展现状

2015年底,东北三省完成制造业总产值 68 163.08 亿元,同比下降 9.34%;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7 284.28亿元,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 6.06%,同比下降 9.02%。在发展遇到瓶颈加之阶段性调整的作用下,东北三省制造业仍然停留在靠投资拉动,以及依靠大量资源以及劳动力投入的粗放型、外延型扩张阶段,在资源匮乏和经济下行的环境下,难以获得可持续的产业竞争能力。

辽宁省的制造业产业规模和经济效益远远高于吉林、黑龙江两省。从产业规模来看,2015年辽宁省制造业企业单位数合计12 304家,占东北三省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的60.07%;辽宁省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合计33 243.29亿元,占东北三省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的49.4%;从经济效益来看,辽宁省利润总额为1 069.66亿元,在东北三省制造业利润总额中占比高达38.99%。

东北三省制造业增速减缓,尽管2013年东北制造业利润出现两位数以上增长,达到13.7%,高于长三角以及京津冀地区。其中,辽宁省在国内同类区域制造业经济创造能力排名第二,这也说明东北地区雄厚的工业基础。但到2014年东北制造业利润出现两位数减少,达到13.7%,到2015年再次下降38.6%。东北三省制造业以装备制造业和资源型制造业为主,属于生产资料型制造业,处于供应链的上游产业,这也是受经济形式的波动影响最大的。然而,资源型产业污染大,附加值也比较低,正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要调整对象。因此,一直占有大比重的高污染产业的淘汰转型也对东北三省制造业规模增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东北三省制造业竞争能力评价

(一)评价指标体系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傅智能、贾慧英(2011)的区域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东北三省制造业数据可得性,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东北三省产业竞争力进行评价:一是产业投入;二是产业产出(生产效率、盈利能力等);三是产业生产技术方面(产业相对专业化程度等);四是产业活力。

由于受地方统计年鉴数据可得性限制,本文选取了2014年东北三省制造业 28 个细分行业数据,使用SPSS因子分析法,分析各省制造业的行业优劣势。全部数据来源于《吉林统计年鉴(2015)》《黑龙江统计年鉴(2015)》《辽宁统计年鉴(2015)》《中国工业统计年鉴(2015)》,通过计算后得各个指标的其他相关数据。指标选取的统计口径均为各级统计年鉴规模以上制造业数据。

(二)因子分析模型构建

本文构建三个省制造业竞争力因子分析模型,通过降维,将多项具有较强线性相关性的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用较少的互相独立的因子来反映原有变量中全部信息,得出各省制造业竞争力评价模型:

Fj=∑KiXij(i=1,2,…8;j=1,2,…28)

使用SPSS21.0 软件对东北三省 8 项竞争力指标分别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到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提取3个主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分别为83.661%、83.132%、83.625%,表明这3个主因子可以说明大部分原有变量信息。因此,因子分析的总体效果比较理想,进一步对各因子进行正交旋转,最终得出东北三省制造业各行业因子得分及排名(如表1所示)。

(三)东北三省制造业竞争能力综合评价

本文进一步将制造业这28 个行业进行划分(如表2所示)。

结合制造业行业分类及东北三省制造业各行业因子得分排名,可以得出东北三省制造业竞争力综合评价如下:

1.吉林省制造业现存的竞争优势产业仍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为主,除医药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均排在前十名之外。其中,劳动密集型行业中排名第一和排名第四的农副食品加工业和烟草加工业具有较强的优势竞争地位。因此,吉林省制造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仍然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辽宁省制造业现存的竞争优势产业仍以劳动密集型为主,整体辽宁省制造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仍有明显的竞争优势;黑龙江制造业现存的竞争优势产业仍以劳动密集型为主,除医药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和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均排在前十名之外。黑龙江省制造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仍然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2.吉林省在资源依赖性较大、对环境污染程度较高的行业排名靠后,对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有不利因素,丧失了在产业中的竞争优势;辽宁省资本密集型产业资源依赖性大,对环境污染程度高,对制造业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利,因此竞争优势丧失;黑龙江在资源依赖性较大、对环境污染程度较高的行业排名靠后,丧失了在产业中的竞争优势。

3.吉林省支柱产业竞争优势比较明显,汽车、石化、农产品加工分别名列前茅,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达到85%左右。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正在逐步形成较强的竞争优势。辽宁省支柱和主导产业竞争优势不明显,电气机械制造业等装备制造业和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是辽宁省制造业的主导产业,但竞争优势不明显,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有逐渐形成较强竞争力的趋势。黑龙江支柱产业竞争优势不明显,装备、食品、化工、能源四大支柱产业除食品制造业外均排名靠后。

三、东北三省制造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資源环境透支严重。东北三省资源的开发长期以来一直呈现着重生产、轻生活,重工业、轻生态的发展态势,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并未得到真正的重视和发展落实。原材料以及初中级产品众多,产业链短等特征十分突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模仍然较小于重工业。资源精深加工的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以黑龙江省为例,“原”字号加工产品仅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20%。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来讲,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作为代价换取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东北三省制造业的发展重心要向产业价值链的两端扩展,实现集约型资源利用方式,注重发展绿色制造业。

第二,技术创新动力不足。东北三省制造业多年未能摆脱技术引进型的模仿创新模式,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严重不足,始终处在引进—模仿—落后—引进的模式中。近年来,全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增加值占制造业的比重逐年下降,但占GDP比重却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制造业的创新型转变仍是纸上谈兵。在参与国际贸易中可以看出,东北三省制造业企业获得的只是劳动力费用,这种利益分配不公根本原因仍是东北缺乏核心技术。东北三省受计划体制影响相对较深,制造业企业也长期缺乏先进的管理理念,依赖设备的大量进口和技术人员的高新引进,导致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长期弱化,进而缺乏核心技术以及自主创新品牌。

第三,民营企业发展迟缓。东北三省制造业多年发展不良的深层原因之一,是民营经济发展滞后。近年来出现的民工荒,导致东北三省制造业用工成本大幅上涨,原材料和能源价格也大幅上涨,对处于产业链低端的东北三省民营制造业企业的发展也是巨大的挑战。与此同时,由于区域发展体制以及城乡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和财税机制能还没有完善,相应的政策以及措施难以落实,严重制约了民营制造业创新能力的发展以及技术水平的提高。另外,由于东北三省对国有经济和重工业的严重依赖性,同质企业的价格竞争激烈,中小型的民营制造业难以破土而出,致使规模民营制造业企业偏少,产权单一,管理模式落后,丧失开发能力。

第四,区域竞争能力不强。区域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是其产业部门的专业化程度。对于制造业而言,规模经济和分工协作性是生产效率的重要影响因素。东北三省制造业的发展存在地域上的企业集聚,然而这种地域性的集而不群,并不能带来巨大的规模效益。计划经济残留的陈旧管理体制导致了企业的高资产负债率。放眼东北三省制造业,仍然存在着政企不分家、粗放型增长、产品结构不合理、大量落后产能等待淘汰等低端问题,大致了东北三省制造业综合竞争能力不强。另外,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之后,也严重制约着东北三省制造业发展模式的转型。

四、提升东北三省制造业竞争能力的路径选择

第一,发展整合型制造业,发挥产业集群优势。要以组建大型企业集团为基础,以自主创新为动力,保障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平稳转型。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对制造业企业从体制、技术水平、经营管理进行整合,鼓励发展整合型制造业。随着东北三省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进行,在具有企业集聚潜力的地区,形成具有长期竞争与协作关系并存的地域性制造业企业的集聚体,推动东北三省制造业技术水平的提高。改善分工协作以及配套条件,解决中小型民营企业单打独斗的劣势状态,实现制造业产品集成服务方式的转变,推进东北三省制造业集群经济优势的发挥与盈利模式的转变。

第二,培育创新型制造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创新密集的全球化经济背景下,把自主创新作为制造业的中心环节,激发东北三省制造业价值链的价值提升动力,建立创新驱动制造业发展模式。在保护知识产权的过程中加强研发力量的注入,充分发挥东北地区制造领域国家工程实验室的引领作用,加强产学研用间的合作,提高集成创新能力,完善自主创新体系。政府要率先支持民营企业的技术改造,提高企业创新积极性。建立东北地区制造业技术攻坚联盟,集中优势资源,攻克制造业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努力推广标准化,鼓励骨干企业积极参与制造业相关标准制定,争取行业话语权,提高制造业核心竞争能力。

第三,注重人才引进培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在东北三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后危机时代,制造业企业必须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战略,实现人才培训升级。沈阳鼓风机集团曾坚持将人才培养作为企业发展的第一战略,开创了自己独有的“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发展道路,打破了跨国公司技术垄断,实现了技术装备国产化的零突破,进军高端产品领域。加强制造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准的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大量培养制造急需的专业技工人才。创造良好的机制和环境,加大力度引进全球制造专业人才。强化知识产权保护,鼓励企业联合构筑专利共享平台。

第四,加速信息化进程,强化制造业板块识别。东北三省主导产业布局各有侧重。政府应在利益互惠的基础上,通过制度创新来制定省域的制造资源共享政策,充分发挥地域性的优势互补,促进区域经济的“东北板块识别效应”。将东北三省放在整体的经济平台上,打破经济要素流通障碍,将制造业引入到高端竞争轨道。以产业融合以及网络经济等方式将信息化引入省间的工业化进程,在两个以上的经济体之间组建动态的虚拟合作平台,用来交换信息、共享资源,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以及科研机构之间的联合。运用信息化技术,使东北三省制造业技术创新的模式进入到多元主体参与的制造业区域一体化进程中。

猜你喜欢
产业竞争力中国制造2025技术创新
基于产品层次差异的中美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
长江经济带产业竞争力现状分析
技术创新路径下的产业结构调整机制研究
福建省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
产业链、产业结构升级与产业竞争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