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莉(博士)
一个研究领域可以被概念化为一个研究前沿到知识基础的时间映射,研究前沿代表一个研究领域的发展状况,是一组突变的动态概念和潜在的研究问题,而研究前沿的知识基础是其在科学文献中的引文和共引轨迹[1],是由被引频次最高的核心文献与引证这些核心文献的来源文献构成的集合[2]。识别各领域科学研究的趋势和跟踪研究热点已越来越引起研究者的兴趣。
定量研究技术包括CiteSpace、VOSviewer、Sci2、CitNetExplore、Pajek等,其中CiteSpace是当前国际文献计量学中最具影响力的分析和可视共引网络的Java应用程序,通过知识图谱形式呈现各研究领域的结构、规律分布情况和新趋势[3],被广泛应用于计算机科学、工程学、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教育学等许多学科,并取得丰硕研究成果,但在审计学中鲜有使用。王伟、孟焰[4]对1994~2014年西方审计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显示,西方审计学研究包括诉讼、审计程序、行业专家审计师、审核过程、审计报告标准等16个知识聚类,而国家审计(或政府审计)不包含在此范畴内。因此,笔者基于CNKI期刊数据库,以“审计”为主题、复选来源类别为CSSCI,共检索到6609条结果,其中包含“国家审计”或“政府审计”主题的文献数量达952篇(14.41%),且数量呈现逐年递增趋势,表明国家审计是我国审计研究中一个极具特色的领域。
基于此,本文以CiteSpace Ш作为技术手段,以CSSCI引文索引数据库中关于国家审计主题的文献引文为数据样本,借助知识图谱的形式展示当代国家审计前沿热点演进趋势,以期为研究者跟踪国家审计发展态势提供可视化的科学依据。
本文基于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数据库,采用关键词“国家审计”或“政府审计”,按文献类型为论文、时间跨度为1998~2015年进行搜索,最终得到453篇论文,分析的基本数据单元包括论文标题、关键词、作者及4453条引文。初步描述性统计分析显示:国家审计研究文献数量及引文数量呈现逐年递增趋势,年度文献最小值为2篇(1998年),最大值为60篇(2012年),年度引文最小值为0篇,最大值为839篇(见图1);文献主要分布于《审计研究》(206篇)、《审计与经济研究》(61篇)、《当代财经》(20篇)、《会计研究》(9篇)等50类期刊,前五大来源期刊的复合影响因子均在1.5以上(见表1);453篇论文共包括462位作者及26个课题组,论文以独立发表(47.46%)或两人合作发表(33.55%)为主,合作类型多采用“师—生”模式,这些作者的发文篇数集中在1篇(79.1%),有9位作者发表了6篇以上论文(见图2),表明我国国家审计领域已经形成具有一定学术规模及学院传承的研究体系。此外,国家审计研究多采用定性分析和规范研究方法(88.96%),问卷调查、实证研究手段也在一些文献中被有效运用;部分文献(20.22%)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基金、各省(市)基金以及其他基金的支持。
表1 前五大来源期刊分布
图1 1998~2015年国家审计研究文献及引文数量变化趋势
图2 1998~2015年国家审计研究文献作者分布
进一步基于CNKI期刊数据库,补充453篇论文的被引频次数据,并将其按被引频次降序排列,得到国家审计研究的综合H指数(文献被引频次)为49,1998~2014年度H指数呈现增长趋势(见图3)。H指数等于被引排序时的值,是定量评价研究应用价值及科研人员学术成就的一种方法[5],被引频次≥H指数的文献被称为高被引文献。结果显示:国家审计研究的高被引文献(被引频次≥49)分布于《审计研究》(37篇)、《审计与经济研究》(7篇)、《会计研究》(2 篇)、《中国社会科学》(1 篇)、《求是》(1 篇)、《国际金融研究》(1篇)、财经理论与实践(1篇);前十大高被引文献主要研究了国家审计制度、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绩效审计等主题(见表2)。
图3 1998~2015年国家审计研究文献综合H指数及年度H指数变化趋势
表2 前十大高被引文献基础信息
知识图谱是基于科学计量学引文分析理论和信息科学技术发展起来的、国际上新兴的可视化研究技术,目的在于应用图示手段揭示学科领域的历史发展及前沿演进趋势、研究课题的扩散与传播、作者或机构间的关系等[6],研究方法包括共被引分析、共词分析、多维尺度分析、因子分析等。
基于本文样本数据,以CiteSpace Ш作为国家审计研究知识图谱分析的技术手段,首先通过共词分析直观反映国家审计研究主题,判断1998~2015年国家审计研究的前沿热点内容、主题分布以及学科结构;然后,通过共被引分析挖掘453篇文献以及4453条引文共同组成的文献引证网络的共被引关系,析出国家审计研究的关键文献、核心作者,判断国家审计研究的前沿热点演进路径。共词关系是指一组词两两出现在同一组文献中所构成的术语网络关系,而共被引关系是指两篇文献共同出现在第三篇施引文献的参考文献目录中所构成的文献网络关系[3]。另外,本文对关键词及关键性文献的判定主要采用两项指标:其一为被引频次(Freq),即文献或关键词在整个数据网络中出现的次数,被引频次越高,代表与此相关的研究越多,能体现国家审计研究的基议题,是判定研究热点的依据之一;其二为突现值(Burst),反映被引频次的变化率,关键文献或关键词的突现值可以体现国家审计研究的变化,是判断研究前沿的重要依据[4]。
基于CiteSpace Ш软件,首先将CSSCI数据进行格式转换,进而选择时段为1998~2015年,时间切片为1年,节点提取自标题、摘要及关键词,节点类型为关键词(Keyword),连线强度采用Cosine算法,节点阈值选择TOP50,即选择每一时区分割中被引频次或出现频次最高的50个节点数据,网络剪裁选择 Pathfinder、Pruning sliced networks以及 Pruning the merged network,最终得到国家审计研究的共词网络聚类图谱和时间线图谱见图4。
图4 (a)1998~2015年国家审计研究的共词网络聚类图谱
视图中的连线代表各领域关系的紧密程度,研究相关度越强则连线越密集。另外,CiteSpace III提供Modularity Q值、Silhouette值(S值)评判图谱绘制效果,其中Q值∈[0,1),用来评判网络社团结果显著性,当Q>0.3时表明聚类显著;Silhouette值用来衡量网络同质性,S值>0.5表明聚类结果合理[3],该共词网络图谱连线数量E=800,Q值=0.8701,S值=0.6962,表明国家审计研究的共词网络聚类显著且合理,没有孤立研究领域。1998~2015年期间,国家审计研究已形成15个热点聚类主题(除关键词国家审计及政府审计外),包括:#2审计监督、审计人员与审计方法;#3内部审计、社会审计与审计体制;#4绩效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与环境审计;#5国家治理;#6审计制度;#7国家审计质量与审计独立性;#8审计理论;#9审计风险;#10国家审计机关与国有企业审计;#11审计环境;#12权利监督;#13审计结果公告;#14政府审计准则、审计法制化与规范化;#15审计信息;#16预算执行审计,表明我国国家审计研究具有较高的成熟度。
视图中的节点代表分析对象,被引频次越多则节点越大。由图4(a)可知,1998~2015年期间共包括535个关键词节点,被引频次排名前10位的关键词为内部审计(197)、国家治理(195)、审计体制(191)、审计监督(164)、绩效审计(152)、审计制度(145)、社会审计(或民间审计)(142)、审计风险(131)、审计结果公告(115)、审计质量(102)。其中,审计制度、审计体制这两个关键词的研究具有相似性,持续性强并且研究方法较为多样,学者们对中国审计制度(或体制)的产生与发展、现状与特色、问题与改革进行了充分的调查研究、案例分析及理论探讨,2012年党的十八大作出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后,国家审计制度重构及改革研究成为当前的一个热点主题。内部审计、社会审计、审计监督这三个关键词的连线较为密集,多是关于内部审计、社会审计与国家审计关系(审计监督体系)的研究,内容涵盖各审计监督主体、审计监督方法及审计监督职责等方面,是从1999年开始出现的一个热点命题。然而,随着内部审计及社会审计的日益完善,其逐步从国家审计的辅助地位发展为独立行使监督职能的组织体系,学者们关于审计监督体系的研究亦逐渐淡化。2014年国务院提出“审计全覆盖”的要求之后,关于“审计监督全覆盖”的研究又成为一个新的热点命题。
图4 (b) 1998~2015年国家审计研究的共词网络时间线图谱
绩效审计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审计是否走向现代化的标志之一,在早期研究中也被称为效益审计,视角集中于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关注。随着21世纪初期以深圳、青岛为试点代表的绩效审计的开展,绩效审计理论研究逐渐深入,研究视角逐渐转入绩效审计比较研究、中国绩效审计问题思考及中国特色绩效审计模式等主题。2009年以后关于绩效审计研究的主题更为细化,包括绩效审计职能与目标、程序与方法、标准与评价以及金融绩效审计、投资绩效审计、环境绩效审计、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等多方面,国家绩效审计研究已显示出政策导向性和实践导向性[7]。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相关研究最早出现于2005年,2012年呈井喷式增长,目前仍具有较高的关注度,并得到国际审计组织的充分肯定,该项研究又可以细化为国家治理与国家审计关系理论探究、国家治理视角下的国家审计基本理论重塑、国家治理视角下国家审计实践改革策略、国家审计服务于国家治理路径研究四个子命题。审计风险研究的施引文献数量较少(6篇),却形成了一个相对密集的引文网络体系,研究主题包括国家审计风险本质、特征、要素、计量及控制等方面。审计结果公告是国家审计署于2003年开始执行的审计信息公开制度,截至2015年已发布231号审计公告,内容涉及突发公共事件审计、预算执行审计、社会保障审计、生态环境审计、农村建设审计、金融审计等方面,增强了国家审计信息透明度,强化了“公民问责”机制。当前国家审计公告研究最早出现于2002年,研究主题包括审计公告制度的问题、效果评价及未来发展、基于审计公告的信息解读及实证研究两个主要方面。国家审计质量研究出现于1999年,是应用实证方法的主要领域,也是国家审计研究具有相对持续性的一个研究主题。1998~2015年国家审计前沿术语见表3。
进一步将CiteSpace Ш的突发性检测模型参数设定为a=5.0,g=1.0,得到突现值排名前13位的关键词[图4(a)中圆环中部为深色的节点],其中突现值排名前3位的关键词依次为国家治理、内部审计及绩效审计。如表4所示,自1998年开始国家审计前沿热点的演进轨迹经历了四个阶段,依次为:审计主体、审计机关、社会审计、内部审计、审计风险;审计人员、审计方法、审计体制;权力监督、绩效审计、审计职责;免疫系统与国家治理。
表3 1998~2015年国家审计研究涌现的前沿术语
基于CiteSpace Ш软件,重新设定节点类型为共引文献,删除网络剪裁项,其他设置保持不变,得到国家审计研究的共被引文献聚类图谱(见图5)和网络时区图谱(见图6),该视图Q值=0.8839,S值=0.5586,说明国家审计研究的共被引文献网络聚类显著且合理。聚类图谱中包含526个节点数据。
如表5所示,前十大被引频次最高的文献分别来自于《审计研究》(7篇)、《中国社会科学》(1篇)、《审计与经济研究》(1篇)、《当代财经》(1篇),分别归属于3号聚类4篇,关于国家体制研究;6号聚类3篇,关于国家制度研究;5号聚类3篇,关于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关系研究或国家治理视角下国家审计理论重构问题的研究。这三类研究为后来文献提供了理论基础,体现了国家审计的基议题。
被引最多的文献为刘家义[8][9],首次系统提出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关系命题之后又进行了深入阐述,不仅高度概括并总结了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实践中履行其本质职能与作用的性质,将对国家审计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而且为审计理论研究过程中总结审计实践活动规律,揭示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关系等提供了理论研究方向与思路[10]。尹平、戚振东[11]基于国家治理视角提出,我国国家审计除具有独立性、权威性、公正性等一般特征外,还具有批判性、建设性、服务性、宏观性、主动适应性和开放性等最能反映国家治理和国家职能的六项明显特征,丰富了国家审计的时代特征及行为内涵。
来自3号、6号聚类的文献集中于1999~2008年。秦荣生[12][13]基于公共受托责任理论,提出国家审计的职能是对公共受托责任的鉴定和评价,并认为“缩小审计范围、强化国家审计独立性、建立‘一署二线’的审计架构、增强公共受托经济责任观念”是我国国家审计制度改革的方向,是国家审计制度改革研究聚类最核心的两部经典文献。项俊波[14]、尹平[15]、李齐辉等[16]通过对国家审计制度现状及国家审计制度改革的改良观、独立模式观、完善现行体制观、立法模式观等观点的评析,提出了国家审计制度可能的实施路径及应注意的潜在问题。冯均科[17]基于问责政府视角,提出我国审计制度改革的主要思路是“调整审计体制、转变审计职责、实现审计权限转型及整合审计资源”。张立民、聂新军[18]提出,转型社会国家审计是向人民大众提供的一种服务,转型社会国家审计制度应从审计目标、审计职能及审计行为三个层次加以战略定位,这三个层次构成一个逻辑严密、层层影响的金字塔结构,其观点为国家审计制度改革提供了不同的研究视角,为推进国家审计实践发展及审计制度后续研究提供了基础。
表4 1998~2015年国家审计研究的强突现性关键词
进一步将CiteSpace Ш的突发性检测模型参数设定为a=3.0,g=1.0,得到突现值排名前10位的强突现性文献,分别来自于《审计研究》(6篇)、《中国社会科学》(1篇)、《审计与经济研究》(2篇)、《当代财经》(1篇),其中归属于3号聚类2篇,5号聚类5篇,8号聚类3篇,如表6所示。其中秦荣生[19]是我国最早关于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关系及国家审计推进完善国家治理路径研究的一部文献,作者提出的“建立全面政府预算审计制度、推动细化部门支出预算改革、建立政府绩效审计制度、实行政府及其所属部门的财务公开制度、建立审计结果的问责制度”等策略被后续研究大量引用;谭劲松和宋顺林[20]、蔡春等[21]分别从社会契约论、受托经济责任理论阐述了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关系的理论基础及国家审计推进善治的实现路径,进一步丰富了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研究的范畴和视角;宋常[22]阐述了“免疫系统”理论下国家审计发挥作用的内在机理及职能作用的相关问题;刘家义[23][24]分别给出了2009、2010年的全国审计工作报告,提出社会主义审计理论体系构建这一命题,促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本质、功能、目标、特征、文化等基础理论的研究成为2011年以来的一个前沿热点。
图5 1998~2015年国家审计研究共被引文献网络聚类图谱
图6 1998~2015年国家审计研究共被引文献网络时区图谱
表5 前十大高被引文献基础信息
表6 前十大强突现性文献基础信息
另外,图6还展示了国家审计研究前沿热点演进及各年度最具代表性的文献,从1998年开始依次为王道成(1998),秦荣生(1999),冯均科(2000),尹平(2001)、项俊波(2001)、李齐辉(2001),吴联生(2002),杨肃昌等(2003),秦荣生(2004),冯均科(2005)、李金华(2005),史宁安(2006),张立民(2007),刘家义(2008),蔡春(2009),尹平(2010),刘家义(2011),刘家义(2012)、蔡春(2012),孙永军(2013),张立民(2014),晏维龙(2015)。其中,王道成[25]来自15号聚类,对预算执行审计的体系、范围、报告程序等问题进行了系统总结;冯均科[26]来自9号聚类,是关于审计监督体系的比较研究;吴联生[27]来自3号聚类,基于审计利益协调论视角分析国家审计机构隶属关系,并构建了国家审计隶属关系评价模型;杨肃昌等[28]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分析了国家审计制度问题;李金华[29]来自5号聚类,首次提出“审计是国家治理工具”这一概念;史宁安等[30]来自7号聚类,提出了审计质量就是审计委托人对审计产品的满意程度的观点;孙永军[31]、张立民等[32]分别基于公共利益至上性视角和审计人员视角提出国家审计推进国家治理的路径;晏维龙[33]来自8号聚类,基于多学科视角构建了国家审计基础理论的分析框架。从文献整体的时间分布来看,国家审计前沿热点演进经历的基本轨迹是:预算执行审计研究→审计制度研究→审计质量研究→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研究→审计理论研究。
最后,重新设定CiteSpace Ш节点类型为共引作者(Cited Author),网络剪裁选择Pathfinder、Prun⁃ing sliced networks以 及 Pruning the merged net⁃work,其他设置保持不变,得到国家审计研究的共被引作者网络聚类图谱(见图7)。该视图包含节点N=487,连线数量 E=1063,Q 值=0.8662,S 值=0.4421,国家审计研究已形成显著的作者共被引网络关系。该图谱形象地展示出国家审计研究中最具影响力的学者包括刘家义(397/13.23)、李金华(395)、秦荣生(309)、杨肃昌(283)、蔡春(268/8.51)、项俊波(227/6.57)、张立民(209)、尹平(169/4.93)、宋常(159/4.12)、文硕(159/3.36)、冯均科(149)、刘力云(139)、石爱中(99/4.24)等(括号中数字分别代表被引频次和突现值),这些学者及他们所代表的学术群体为国家审计研究子领域的衍生与发展、中国特色的审计理论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国家组织制度体系改革、审计学科体系及教育体系完善做出了持续贡献。
本文对国家审计研究的共词分析及共被引分析显示:当代国家审计研究领域活跃着一批具有显著影响力的代表性人物,在发展的每一个历史时期都衍生出极具代表性的文献;在1998~2015年的发展历程中已形成了成熟的分支研究领域,包括15个前沿热点聚类主题,其中最显著的热点依次经历了预算执行审计研究、审计监督研究、审计制度研究、绩效审计研究、审计质量研究、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研究、审计理论研究,并由此衍生出不同的研究方向;各研究领域之间具有显著且合理的网络联结性,研究视角呈现多学科态势,不仅囊括传统的经济学、管理学理论,还引入政治学、医学、心理学等多重理论,推进了国家审计研究的持续进步。
本文研究局限性如下:利用CiteSpace III软件进行前沿热点挖掘的关键点的本质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评估:其一,将关键点文章的作者视为该领域的专家,向其发放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向作者确认文献的重要研究意义、由作者自评价文献对后来研究的重要影响、由作者文献说明文献与同类共被引文献的联系实质、由作者自评价文献是否代表了某类研究热点的转移等;其二,对关键点文章中被引和共被引的段落进行内容分析。限于篇幅,笔者仅在共词分析、共被引分析后,将关键点文章进行全文下载,并对其内容进行了分析和评述,未来研究应进一步补充权威专家问卷调查,以增强文章信度。
图7 1998~2015年国家审计研究共被引作者网络聚类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