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立远
不知不觉被带进沟里
生活中总有一些人喜欢讲歪理,听的人总觉得在胡说,却又说不上哪里不对,这就是被对方偷换了概念而没有察觉。
例如,张某喜欢打麻将,经常半夜还灯火通明打得火热,楼下邻居李先生不堪其扰,上楼劝说:“你们打麻将声音太大了,能不能注意下时间,不要打搅别人休息。”张某听完不高兴地说:“你说我们打搅的是别人,又没有打搅你。”
很明显,张某将“别人”的概念偷换了,说李先生不是别人,从而给自己找借口,是不讲道理,胡搅蛮缠的做法。
再来看一个例子:小明:我比你长得高。小王:你再高够姚明高?
在这里,小王故意将小明与自己比身高,偷换成了小明与姚明比身高,把“自己”的争议偷换到小明身上,从而回避了争议的重点。
对逻辑高手来说,在叙述自己对某件事情的意见或者看法时,思维总是确定、统一的,概念一般不会发生偏移,听者也听得明明白白。然而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却很容易被他人的偷换概念所影响,不知不觉就被对方带进“沟”里。
识别偷换概念的陷阱
偷换概念的特征就是决不跟你就事论事,是诡辩术中最常用技能之一。以“这篇文章不好看”为例,偷换概念者会有如下几种表达方式:
“这篇文章不好看。”驳:“那篇文章更不好看。”(偷换讨论对象)
“这篇文章不好看。”驳:“那是你阅历还不够。”(偷换讨论主体)
“这篇文章不好看。”駁:“那你写篇好看的咯。”(偷换讨论重点)
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学会识别偷换概念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我们必须搞明白所要讨论的概念的含义,以及限定概念使用的范围,尤其是对多义词,更需要提前留个心眼。比如商场搞促销时,经常会推出所谓的“买一送一”,但很多时候并不是你买什么就送同样的东西给你。你买一件西服,送的可能只是一条领带甚至一根别针,如果事先不问清楚,就容易稀里糊涂的上当。
其次,我们与人交流时,要确保双方讨论的得是同一回事。如果不想跟着别人的钩子走,即使对方偷换了概念,跑了题,也要坚持自己的核心目标,抓住核心观点来表述,让自己的核心观点获得认同,赢得讨论。这样做,那些想利用偷换概念来进行诡辩的人也就无计可施了。
妙用偷换概念
偷换概念固然犯了逻辑谬误,不过作为一种语言技巧,有时候也能带来幽默的效果,很多名人是这方面的高手。
德国大文豪歌德曾经在路上遭遇一名不友善的人。这个人认得歌德,但竟然当面对歌德说:“我不会让路给傻瓜。”歌德说:“我正好相反。”然后给那个人让开了一条路。
其实,普通人中也有不少人很喜欢“偷换概念”,他们觉得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彰显自己的智慧,博得他人的赞赏,还可以隐藏自己的小阴谋,让别人在文字游戏中上当。比如,有人说:“你相信吗?我会用黑墨水写出红字来。”当你还在思考黑色的墨水怎么可能写出红色的字时,他已经拿起笔来在纸上写出了“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