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星方 黄建东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所学校的历史和它的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当我们辩证地分析这两者的关系时,可以清楚地看到,学校的历史推进是由文化的层累、积淀构成的,这种文化内含着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发展内容。历史不但为文化生成演变提供了时空尺度,而且对这个文化构成了观照式的记录。同时,文化给历史赋型,并成为历史的当然内涵。这就是学校历史文化的基本特性。
对于学校而言,教育是它的基本功能,因此它的历史文化的起点和走向必然是围绕教育这个核心而扩展。学校的历史文化同样是教育资源,这是一个渐渐浮出水面的共识。但是这个资源怎么用?从课程功能本位出发的,把它视为一种可有可无的补贴;而从学生本位出发的,把它视为一座矿藏。关键的分野还是校史文化能在学生成长的哪些素养上产生作用?这个作用的价值大小如何?一切都需要实践探索来回答。
学校申报立项的省级课题“涵泳端正:东林中学校史文化微课题的开发研究”,其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合适的形式寻找与尝试,把校史文化与师生的发展更紧密、更深刻地联系起来,使校史文化从隐藏的资源变成现实的生产力。
一、课程开发理念
1.理解“涵泳端正”
涵泳是一种教育方式,端正是一种品格。以涵泳的方式去促成端正品格的修养,是课题研究的内容,也是本课程的基本理念。涵泳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需要现实的载体和合适的方法,这个过程需要有不断内化、层积、进步的人格呈现。端正同样也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被积极维持着的价值状态,充满内涵又富于个性的正向人格状态。涵泳的结果必然要包含在人格状态中,并被人格发展的各个阶段、层面所表达、折射和具现。端正对于一个人来说,是一个随努力而绵延的结果,它定义着一种人格。因此,学校百年文化作为课程载体、微课作为方法,在涵泳端正中是十分可行且大有可为的。
2.課程设计思路
李延保[李延保.校园文化与现代大学精神,《中国高等教育》2002年第13-14期,第16-17页]提出,一所学校就是一部历史,积淀着各个时期的校园文化生活,记载和延续着学校的学术传统和文化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校的发展可视为这种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开拓。因此,校史是提炼学校精神的重要途径,可以从校史资源中寻找理念文化之根。
据此,校史文化微课程的总体思路是面向全体学生。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出发,遵循教育规律,探寻东林中学百年教育发展史的精神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兴趣,形成学校特有的文化精神的贯透力,在潜移默化中涵泳师生,发挥东林中学校史文化的当代教育价值。
3.课程开发流程
斯基尔贝克认为,校本课程开发过程包含了情景分析—目标拟定—方案建构—解释—实施—追踪评估—反馈重构这几步。基于此,在开发实践过程中“边实践,边研究,边修正”,设定了校史校本微课程开发流程图。
二、课程实施构想
1.校史微课程总目标
文化理解[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研究报告(中文版)》]:对学校百年校史具有充分的感受与认知;能有意识地开展专题研究,了解校史发展脉络,以及背后凸显的人文精神,并能做出相应的评价与反思。
文化认同:体认学校优秀文化精神“端正”的价值,对学校产生文化归属层面的情感认同。
文化践行:能自觉遵循学校百年文化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行为习惯,自觉以校风校纪律己修身;积极宣传学校优秀文化中的经典故事,结合个人兴趣爱好选择性地参与主题式实践活动课程,形成深厚的母校情怀。
2.校史微课程内容
根据课程总目标,遵循“主题领域覆盖、年段梯度衔接、选课自由度”三原则,将微课程内容分为三类,如下表。
三、具体做法
1.教学实施
校史校本微课程的实施,力求体现校史文化微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关注课程目标,并使其具体化为课时目标。教学时要灵活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充分利用多种信息资源,突出校史文化教学的特点。
以科学的精神和严谨的态度进行培育,对学校百年发展进行系统阐释,客观分析校史中相关的人物、事件和现象,进行实事求是的解释和评述,注意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拓展情感教育功能,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爱校情感的熏陶。
以探究思考为治学习惯,在校史文化微课程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培养学生发现、提出、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继承和发扬格物致知的学问传统,对学校的建筑、草木、雕塑,以及室内外、楼内外等进行学校文化的情境创设,为学生各项探究、合作与交流提供条件,以此增加学生对校史的感性认识,体认学校文化的发展脉络及蕴含的人文精神。
确立知行合一的培育目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校史文化相关的调查活动,搜集相关的资料、信息,并加以整理和分析,进行较为完整的叙述,提出自己的见解,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运用已掌握的知识、技能、方法去解决问题,提高实践创新能力。
2.评价操作
对学生的校史学习进行评价,是本微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评价依据“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注重目标、教学和评价的一致性,运用科学、可行和多样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效果进行判断。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
鉴于此,本微课程主要采纳质性评价即档案袋评价,它包括学生参与校史学习的记录(类似世博会的护照盖章)和学生参与微课程的成果展示等。
3.课程资源开发
对校史文化微课程资源的积极开发与充分利用,是本课程教学顺利进行的基础条件。校史文化校本所具有的独特性质,使其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在实施中,教师要强化课程资源意识,因地制宜地开发和有效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东林中学校史文化课程资源,其主要构成是人物、文物、建筑、事件、活动。校史资源中的器物、建筑是构建一个校史文化的潜移默化的文化环境,人、事件和活动则是校史文化的丰富素材。对许多学生来讲,校史既是某一时代的缩影,又是可以亲身体验的“活”的历史。
总之,微课程之微,不在于它的小巧、灵活,而在于它的精微,通过它来传递学校文化的精神,并在受体那里得到功能的回应,就需要我们的探索者有突破传统束缚的勇气,以更广阔的人文胸怀和更贴近师生的态度去构想、实践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