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业新一轮改革呼唤企业家精神

2018-09-13 10:47杨政
出版参考 2018年3期
关键词:企业家精神供给侧改革

杨政

摘 要:在出版供给侧改革和融合发展的背景下,“企业家精神”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中国出版业的现状进行扼要的梳理,以明确企业家精神对推动中国书业的转型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中国书业 供给侧改革 企业家精神

中国出版人时常会讨论如下问题:书业在今天是否还属于新经济范畴,它究竟是传统产业还是新兴产业?图书市场是一个存量市场,还是一个正在不断增长的市场?用什么来挖掘出新的需求,不断开拓行业的市场新边界?我们能确定的是:创意,必然是出版产业组构中一种特殊的设置,它的质与量决定了产业的性质,并由此决定了产业的管理与操作方式。很可能,一部分出版企业属于传统产业,而另一部分则属于新兴产业。特别是体制转轨中的国有出版企业,验证其转轨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就在于:它是否已被赋予以创新为主要推动力的企业家精神。中国出版业由于历史上长期事业部门的定位,提出版家、行业领军者的多,提出版企业家的少;谈传承传统的多,谈迭代创新的少。在出版供给侧改革和融合发展的背景下,“企业家精神”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中国出版业的现状进行扼要的梳理,以明确企业家精神对推动中国书业的转型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一、中国出版业现状分析

进入新世纪,中国出版業在保持多年增长后,一些结构性问题突显,具体表现为:图书品种数量快速上升,从2000年的14万种上升到2017年的超过50万种,图书定价不断走高,新书平均定价更是从2005年的36.75元上升到2017年的72.70元,翻了近一番,2017年图书价格增长对图书市场增长的贡献率高达47.45%,同时图书平均印数却显著下降,行业规模增长的路径主要依赖品种和价格增长推动;近年来,各种要素成本持续上升,如,从2015起的这轮纸张价格上涨,进一步压缩图书出版的利润空间,2017年纸张全年平均涨幅超过30%,图书印工价格也出现明显上升趋势;电商渠道销售占比快速上升,然而频繁的促销让利对出版社利润挤压严重;渠道铺货盲目,退货率高企,开卷数据显示,年销售数量小于10本的图书占全部品种数的45.19%,图书年库存量超过年销售量,库存问题已成为全行业之痛;落后的书业赊销体系导致回款周期越来越长,与出版要素市场的账期形成错配,出版企业资金周转更加困难。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压缩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可以说供给侧改革正是破解书业结构性问题的“关键一招”。

与此同时,中国出版业的转企改制和集团化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更多出版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深层次结构性改革开始破冰;融合出版渐成趋势,“互联网+”进一步加剧出版发行产业链重组,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出版、新媒体、网络、电信、娱乐等行业逐渐融合,打破了书业传统格局,丰富了内容资源的商业模式和变现方式。可以说,目前中国出版业正处在行业瓶颈期、产业革新期和改革窗口期三期叠加的新阶段。

三期叠加预示旧的产业秩序正被打破,中国书业到了不破不立的转折阶段。对传统出版企业而言危机与机遇并存,产业价值链的重组,恰恰给后来者提供弯道超越的良机。融合发展要求从内容、渠道、技术到出版企业的组织结构和供应链体系进行深度再造,以适应新旧业态的真正结合、切换。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很难想象没有富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的参与会是怎样的境况。

以马克思经济学的观点,经济体的变化主要来自于经济体内部,而不是外部,其中最重要的内生变量就是企业家的创新活动,即企业家精神。习总书记也多次提到市场的活力来自于人,特别是来自于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创新,是从供给侧着手创造需求的最重要手段,更是在产业转型期“创造性破坏”的必由之路。出版业企业家的创新活动是激发市场活力,有力推动出版业态转型升级的强大内驱力,也是我国从出版大国向出版强国跃进的关键引擎。

二、新时代新出版呼唤企业家精神

何为企业家精神?法国经济学家萨伊在1800年前这样诠释:将资源从生产力和产出较低的领域,转移到生产力和产出较高的领域,这就是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的内核是创新。著名德国经济学家熊彼得将企业家创新的内容概括为:一,采用一种新产品或者产品的一种新特性;二,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三,开辟新的产品销售市场;四,打通新的原材料或者半成品供应渠道;五,采用新的组织形式来改良或彻底改革生产模式。美国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在熊彼得的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将创新概括为:产品的创新——产品或服务;管理的创新——制造产品与服务,及将它们推向市场所需的各种技能与活动的创新;社会的创新——市场、消费者行为和价值的创新。企业家精神,就是企业家实现这些新组合的经济过程。我们描述这些有关创新的理念,是要说明,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出版业态向新技术条件下新业态的转型本身就意味着“经济结构内部的不断革命,不断破坏旧的经济结构,不断创造新的经济结构”。这种创造性破坏正是由企业家群体策动和承担的。当下,由消费升级、传播技术、互联网、大数据和供应链革新推动的出版业态的迭代给出版业的企业家经营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创新空间。企业家精神体现的就是对市场机会的警觉和把握。企业家时刻试图找到尚未被发觉或充分挖掘的市场机会,通过创新获取竞争优势,他们在市场中学习,成功的模式实质上很难被真正复制,因为市场的参与者都对新机会保持警觉,当他们都试图利用同一机会获利,后来者会跟进模仿,优化创新,资源价值也被重估,他们的竞争行为总体上推动超额获利空间很快被挤占,于是,不得不寻找和创造新的机会。正是这种循环往复的创新性竞争,不断淘汰在同一市场体系中不具备企业家精神的参与者,因为他们总是后知后觉,难以适应新的变化。市场因此变得更有效率,资源配置进一步向优质企业倾斜,行业集中度提升,市场需求被充分激发,行业因此呈现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

企业家精神的实质是打破均衡,推动创新,承担风险。创新,推动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重新组合,改变提供或制造商品的方式,引导消费者需求的改变。创新的实施者只能是企业家,而不是政府官员和企业管理人员,他们的区别在于是否从事意在赚取利润的创新活动,是否打破市场平衡并承担经营风险。从企业家才能的配置上看,在民营书业和新技术企业中,创新活动开展较多,企业家精神也占据更重要的地位。而在国有书业,特别是具有垄断资源的企业(如拥有教材教辅业务或具有行业、政府垄断资源的出版发行企业),企业家精神的应用则较少。从内容产业的现状观察,基于新技术新模式的新型企业基本都是民营性质(或混合所有制),国有文化企业基本都是传统企业。国有出版尽管推进转企改革多年,但仍处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跋涉过程中。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区别在于,计划经济体制按照职位级别划分和界定权力,而市场经济则按照产权划分和界定权力。正由于待遇和职权是以行政级别为基础,计划体制内的出版经营者要获得成就,主要途径是成为行政序列中的官员。计划体制内企业家精神和创新活动缺乏内驱力,突出表现在经营的保守僵化,不思进取和尊崇长官意志上。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家会努力发掘市场机会实施创新,不惜冒险以获得超额利润,其竞争策略具有灵活性、一贯性的特征,而在计划体制中,生产经营活动的决策权在行政官员手中,研发活动也过于依赖政府资源,国有企业的经营策略更多依据上级领导的意愿,不愿对经营风险承担责任。此外,国有企业缺少将企业家才能转化为超额利润的各项机制保障。这些因素导致部分国有出版企业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而是政府机构的下属部门,企业生产和经营缺乏效率,创新活动严重匮乏,经营绩效难以令人满意。

三、营造保护和激励企业家精神的生态环境

正由于上述痼疾的存在,国家一直在推进国有文化企业的新一轮改革,如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混合所有制改革和分配制度改革等,以在国有体制框架内尽可能为企业家提供宽松的经营环境,这些举措明显激发了国有书业的企业家精神。但由于出版业的市场化进程相对滞后,国有书业要形成保护和激励企业家精神的生态环境,尚需要构建和完善相应制度机制。重点可归纳为四个方面。

(一)明确界定企业家创新活动的权限范围

国有企业经营的一大顽疾是职责不清,越位用权的问题,其核心是需要界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关系,做到授权到位。近年来,集团管控模式下的出版社,其授权不清的情况较为普遍,作为独立经营的实体,一些出版社在选题论证、用人制度、薪酬体系、考核方式、投资决策等方面缺乏经营自主权。由于管控部门层叠,经营管理理念不一,出版社莫衷一是,缺乏应对市场竞争,高效配置资源,组织生产销售的基本权限。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就是要通过体制机制建设,明确监管责任,把经营权下放给市场主体,减少对企业日常经营的干扰,使企业活力得到充分释放。这是国有出版企业发挥企业家精神的重要先决条件。

(二)科学建构企业家评价与激励机制

在市场竞争中,企业家作为一种要素资源具有特定的市场价值。一个成功的企业必须具有以业绩为导向的考核分配机制和奖励绩优的管理体系。国有企业为吸引和留住企业家人才必须建立积极向上的业绩文化和公正、有效的绩效测评体系,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对引进和培养的职业经理人应实行市场化薪酬分配制度,并探索管理层持股等中长期激励机制。还应鼓励国有资本和非国有资本双向流动,国有书业的混合所有制形式有利于实现资本、人才、盈利模式、利益分配的多元化和市场化,更好地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

(三)营造企业家创新活动的空间架构

市場机制是企业家将发明转化为创新的渠道,市场意味着公平和效率,市场给企业家通过商业成功实现自身梦想的舞台,企业家在发挥创造力过程中的付出,也需要通过获得利润体现价值。长期以来,中国图书市场发育较为迟缓,首先,市场准入受到管制,社会资本难以进入全产业链;其次,发行渠道条块分割,核心业务仍处于垄断经营;劣质或经营不善的出版机构受地方或部门保护,缺乏市场退出机制等。近年来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化,特别是基于互联网的多层次多元化渠道体系的建立,形成了竞争性的统一市场,打破了原有以地域分割的市场格局,为出版业的企业家创新提供了新的市场空间。营造和完善书业的现代市场体系仍然是下一阶段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如,尚需进一步建立有效的市场监督、管理和约束机制,防止恶性竞争,维护行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市场机制;真正在国有出版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树立现代经营理念;破除地方和部门的保护主义,使资本能够基于市场原则进行跨区域跨部门的收购兼并,以提高市场效率,提升行业集中度。

(四)形成企业家资源优化配置的人才市场

企业家是一种稀缺的要素,他们具有良好的直觉、智慧和意志力,承担巨大的经营风险,具有强烈的企图心和资源组织能力,他们对于创新的梦想超乎常人。企业家队伍的不断壮大,新产品、新技术、新市场、新材料、新组织方式不断涌现,才带来产业的繁荣。但由于体制原因,出版行业的企业家流动性严重不足,尚未形成全国性的出版企业家人才市场,也未形成基于能力和贡献的企业家价值评估体系。企业家作为文化创意产业最为重要也极为稀缺的资源,在国有书业尚难形成市场定价、双向选择,自由流动的配置机制,无疑将极大制约国有书业做优做强、充分发挥主阵地主渠道的市场效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在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出版业生产的产品不再是过去时代的基本的物质性必需产品,而是更富于精神性、文化性、娱乐性、心理性的产品。随着消费升级,对这种精神性产品的需求在总体上日益提升,这是创意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再次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中国如果不走创新驱动道路,新旧动能不能顺利转换,是不可能真正强大起来的,只能是大而不强。”中国要从出版大国向出版强国跃升,就必须以创新为引领,利用新技术手段传播优质的内容资源来引导和培育市场,推动中国书业的繁荣与发展。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国有书业强烈呼唤企业家精神,出版企业家群体不应缺位,正大有可为。

(作者系四川天地出版社社长、总经理)

猜你喜欢
企业家精神供给侧改革
时代赋予企业家应有慈善情怀
房地产去库存有何妙招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
技术哲学语境下德鲁克制度创新思想及启示
韩媒:抓住中国“供给侧改革”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