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学培养学生迁移能力的三个策略

2018-09-13 11:16夏欣娟
内蒙古教育·科研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氢氧化钠二氧化碳化学

夏欣娟

摘 要: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十分重要,这样,才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通过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化学实验、有效练习这三大策略,对初中生的迁移能力进行培养。

关键词:初中化学;迁移能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8)06B-0078-02

在初中阶段,学生所掌握的化学知识对他们以后的学习会很有帮助。受过去应试教育的影响,个别教师为了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成绩,有时会采用一些不切实际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也比较单一。事实上,化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学会一些科学的思维方法,并运用这些思维方法去解决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教师不但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完成教学目标,还要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的知识,从而使他们提高能力,实现知识的迁移。

一、经历知识形成过程,培养迁移能力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化学是一门新知识,他们对化学知识掌握得并不深入,因此,教师在教学时,需要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使学生明确化学知识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能够从化学概念、理论中提炼出核心观点,明确化学用语的定义并能熟练应用,寻找化学知识中的规律,由浅入深,逐步完成对化学知识的迁移。

例如,在教学《质量守恒定律》时,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感知实验的过程,并分析实验现象,最终得出结论:在化学反应的过程中,物质质量总和并不发生改变。学生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对化学反应进行微观分析,从而,加深对化学实验本质的理解,从微观上对质量守恒定律有所认识,即在反应的过程中,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发生变化。教师需要根据这个理论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推导,得出结论:元素的种类、质量不变,但分子数量一定会有所变化,数目、化合价也可能发生变化。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知道了发生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不变的原因,对化学变化的本質也有所理解,这有助于他们以后对化学方程式的正确应用,同时可以帮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对一些比较实际的化学现象进行解释,例如“点石是否成金”等。学生在接受引导对质量守恒定律有所理解后,就可以应用这部分知识对所有化学反应进行解释。事实上,所有化学反应都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在进行化学教学时,教师要对化学思想、方法有清晰的认知,并把这种思想贯穿到教学当中,使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迁移有所感知和理解。

二、借助化学实验,培养迁移能力

(一)结合实验现象,培养迁移能力

学生在刚开始学习化学知识时,往往认为许多知识并不生动,难以理解,久而久之,学习的积极性就会下降,也不容易建立起化学思维。事实上,化学中的许多公式、定理、实验都和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在其中需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找到和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的原型,并追本溯源,引导学生分析与之类似的原理,让原本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这样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相关知识,并逐步构建起系统化的知识结构。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继续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使他们获得灵感,意识到许多化学知识都和生活息息相关,一些化学原理是从一些生活现象中提炼、浓缩出来的。

例如,在《水的组成》一课的教学中,教师结合日常生活来对水的作用进行引导,并提出问题:“水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那么,它的组成元素有哪些呢?”然后,开展电解水的实验,并引导学生结合实验中的现象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并相互讨论,最后得出自己的看法。

具体操作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进行,首先,请学生认真观察电极上的变化,看看两支玻璃管中的液面发生了什么变化。通过观察,学生指出,无色的液体汇聚在两支玻璃管中,液面开始下降。其中,连结负极的一端产生的气体要多于连结正极一端所产生的气体。其次,引导学生测量玻璃管内气体的体积。最后,提取玻璃管中的物质,进行仔细的鉴定,使学生对构成水的元素有所了解。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仔细观察,并帮助他们逐渐了解和水的组成元素相关的知识,使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得到了锻炼。

(二)经历实验过程,培养迁移能力

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历化学实验的探究过程,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教师需要采取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的方式对问题进行精心设计。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引导、善于启发,使学生对物质变化的本质和自身的规律有全面、细致、深刻的理解。实现思维方式上的拓展,由表及里,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实验不但有助于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化学定律和化学原理,还可以使他们学会实验的基本步骤,掌握相关的知识与技能。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具体的观察和分析,使学生理解并熟练应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的认识能力、认知水平。

例如,在开展《碱与二氧化碳》的实验教学时,由学生熟悉的“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现象来说明氢氧化钙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知识,这时,教师提出问题,“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有什么明显现象出现?”再提出问题:能否通过一些简单的实验来证明呢?如何证明是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化学反应,而不是有水参与其中,产生了这样的现象呢?在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思考、讨论后,提出了如下实验方案:①找出两个相同的空矿泉水瓶,里面装满二氧化碳,再分别倒入等体积的氢氧化钠溶液和水,随后拧紧瓶盖,摇晃一段时间,使学生观看一下矿泉水瓶有哪些变化;②找一个小试管,装满二氧化碳气体,再把它倒插在盛水的烧杯之中,溶入适当的氢氧化钠,看看液面的高度如何变化;③在锥形瓶中充满二氧化碳气体,塞紧双孔橡皮塞(一个孔插入下端系气球的导管,另一个孔插入吸有少量浓氢氧化钠溶液的胶头滴管),挤压胶头,看看瓶中气球有什么变化;④检验通入二氧化碳后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是否有新物质出现。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得出了正确结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采用了讨论、对比、比较、验证等学习方法,不但充分发挥出了积极作用,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并完成了知识的迁移过程。

三、借助有效练习,培养迁移能力

在初中化学《知识与技能》这一节中,新课程标准对学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需要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对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进行解释,并能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对于教师而言,基础知识教学固然重要,因为应用知识和基础知识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借助有效练习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例如,有这样的两道练习:①有a克食盐和b克水,如果这些食盐全部溶于水,组成了一定的溶液,请你计算出其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②当温度达到20℃时,把同样数量的食盐溶于水中,组成一定的溶液,请你计算出其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这两道题目看似很相似,实质上有较大的差别:①涉及的问题比较简单,只需要考虑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方式;②则涉及了更多问题,比如溶解度、溶液是否饱和、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等。如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了问题,很难用习惯的方法进行解决,这时,教师要适时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换一种角度去考虑问题,以此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也会逐渐形成,这正是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所需要实现的目标。

综上所述,初中阶段是学生化学学习的启蒙阶段,教师应该对化学知识的内化与迁移过程加以重视,并不断积累经验,完成知识、经验的再造,使学生学有所用,把知识应用于学习和生活中,提高学生的能力,这也是迁移教学在科学教育中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刘秀丽.基于迁移规律 优化化学学习[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7,(10).

[2]陈奇.初中化学教学情景的有效创设[J].新课程,2017,(6).

猜你喜欢
氢氧化钠二氧化碳化学
扬眉吐气的二氧化碳
氢氧化钠变质的探究
“抓捕”二氧化碳
如何“看清”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氢氧化钠-氟硅酸铵改性HZSM-5催化甲醇制丙烯
微波与氢氧化钠共处理脱除煤中有机硫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