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志,才有底气感谢贫穷

2018-09-13 19:18吴聪灵
风流一代·青春 2018年9期
关键词:大丈夫顺境颜回

吴聪灵

《感谢贫穷》一文火了,考上北大中文系的寒门学子王心仪没想到,这篇文章让人对她的命运给予更多关切的同时,也引来热议,很多声音说:你不该感谢贫穷!贫穷不是好东西,你要告别贫穷……

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千百年来,人性的种种特质并无太大变化,正因此,先哲圣贤们留下的文章里,那些人文光辉仍在烛照万代。“感谢贫穷”这一说法亦然。王心仪不是第一个感谢贫穷的人,古人中,安贫乐道的比比皆是。究其核心,其实不在于贫富本身,而是一个人处于困境时,当以何种心态与姿态来面对。在这个层面上来理解王心仪的感谢贫穷,才会真正懂她。借由懂她,懂得并礼敬那些于困境中坚韧挺立、淬炼出可贵品质的人们。

感谢贫穷,苦中作乐谈何易

“我并不觉得自己可怜,可天下人却替我悲伤。”有类似心境的人中,复圣颜回算一个。

《论语·雍也第六》中孔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孔子弟子三千,他夸赞最多的却是颜回。身居陋巷,生活简朴,在常人想来是不堪忍受的忧苦,颜回却乐在其中。孔子认为,这是弟子贤德的体现。

世间生活贫苦的人很多,能够乐在其中的人很少。颜回因何能够不改其乐?他自有贫穷所无法限制的另一种追求,有贫穷影响不到的精神格局与情志操守。

王心仪亦然。在班主任眼里,她乐观开朗,视野开阔,格局很大,绝不是传统意义上只知道学习的学生。她爱好画画、唱歌、演讲,关注时政,爱阅读外文书籍。

显然,贫穷既未限制她的想象力,亦未束缚她在学业与个人素养上的积极追求。从高考个人志愿的填报上,亦可看出王心仪的独特。她高中时学的是理科,填报志愿时却选择了北大中文系,并如愿考取。周围人不理解她为何弃理从文,她自己的理由很简单:追求自己喜欢的事情,太重要了!

追求自己喜欢的,而不是别人都认为好的、对的,这份对自我的清醒认知与笃定,恰也是颜回于陋巷中仍可不改其乐所具有的品质。

在王心仪文章后面留言探讨该不该感谢贫穷的人,若没有与她、与复圣颜回相同或相近的内心坚守,必然很难理解她为何要感谢贫穷。究其根底,人家感谢的不是贫穷本身,是自己在贫穷体验中的收获与体悟。无怨尤,有追求,所以无愧无悔。

贫穷而无志,方是真穷

荀子亦云:“君子贫穷而志广。”君子即便处于贫苦困难之境,也有远大的志向。为了激励弟子,他曾不止一次地讲述原宪的故事。

春秋时期,原宪住在鲁国一间一丈见方的房子里,屋顶盖着茅草,用桑枝做门框,用蓬草做成门,用破瓮做窗户,用破布将房子隔成了两间。阴雨天里,屋顶不停漏雨,地面潮湿,他却无忧无虑,端坐在那里弹琴。

子贡驾着马车,穿着白大褂,衬着紫红的里子,狭窄的小巷容不下高大的马车,他只好步行去见原宪。

原宪戴一顶破帽子,穿着破鞋,倚着藜杖,站在门口和子贡谈话。

子贡见原宪落魄的样子,就笑着问他:“啊!先生你得了什么病吗?”

原宪答道:“我听说,没有钱叫作贫,有学识而无用武之地叫作病。现在呢,我是贫,不是病。”

子贡听了,面露愧色。

荀子告诫韩非子、李斯等弟子,子贡自以为了不起,跑到原宪家想教育对方一通,可一听对方的言论,羞愧不已。因为这种对照,显露了他自己的心病———他既忍受不了贫穷的生活,也不能超越个人际遇来看待贫穷,更无法理解身处穷困之中的原宪所具有的格局与襟怀。

荀子道,贫穷不可怕,可怕的是“贫而无志”———人没有远大志向,精神上的贫穷,才是真穷。

当穿着旧衣服被同学嘲笑时,王心仪也曾向母亲哭诉过,妈妈是这样回她的:“不要理他,踏实做事就好。”

于是王心仪明白了,若他人无法看到她内心的自我,不理也罢。那件衣服,她很坦然地穿了三年。

贫而有志,困而守志,也是“初唐四杰”之一王勃的追求。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在《滕王阁序》中写下上述警句时,正值王勃几番被贬,还连累父亲发配边关之际。

东汉马援云:“大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王勃化而用之,襟怀高远,同时也警示那些“失路之人”莫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

《滕王阁序》文采飞扬,更因这份清逸高远的凌云壮志而为人传颂,激励万千后人。

顺逆定心,立志可成真贵族

比“感谢贫穷”更为透彻的至理,是孟子尝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孟子·告子下》中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作者先列举了舜、胶鬲、管仲等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而终于担当大任的人的事例,证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后又从一个人的发展与一个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

这一观点也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为何困境可以磨炼人的意志,顺境却容易让人意志消亡乃至丧失生机?究其根底,没有被困境打磨过的人,也不具备能力与定力,在顺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居安思危,因之反而被顺境给害了。

非顺境害人,人自身欠缺打磨,则根基不深,气量格局不足,无法消受而已。因此,发自内心感谢贫穷的人,是真正从逆境的桎梏中超拔出来,像种子一样钻出泥土焕发出生命力的人。他们才有资格说,感谢贫穷。

那些无法感谢贫穷的人,从根本上来说,也没有能力去真正地感谢富裕———倘人未能从富裕的生活中体会到爱与幸福,激发出自强上进的品格与精神,那富裕与顺境,就是慢慢煮熟青蛙的温水。

真正经历过困境淬炼的人,才会在顺境中自然展示其优雅与活力,才可以于任一情境中焕发光芒。

历史上,具备这种超越性视野来引领后世学人的圣者不乏其人。《孟子·滕文公下》记载了孟子和景春的一段经典对话。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景春说,战国时魏国著名的說客公孙衍和纵横家张仪能够“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可以称作是真正的大丈夫。可孟子说:这些人“焉得为大丈夫”,接着从学礼入手,提出了“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的大丈夫之标准,认为大丈夫应当不以权势高低论,而是能在心中稳住“道义之锚”,不论得志与否,都可坚守节操、大义凛然,面对富贵、贫贱、威武(权贵威胁)等不同人生境遇时,都守志不移———这,才称得上是大丈夫。

后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三句话成为许多英雄豪杰、志士仁人立志、律身的座右铭。

今人的生活水平,比起先圣们不知要幸福多少倍。可每一个体在各自的人生际遇中,难免会有高低转折,有苦有乐。在这些或顺或逆的境地中,如何活出自己独特而优雅的人生,活成自己最满意的样子,先圣之言仍有指引作用。如是,我们就可以和“胸怀理想、踏实做事”的王心仪一样,有强大而阳光的心,可坦然无悔地感谢过往。而后,清空宿障,拥抱未来。

猜你喜欢
大丈夫顺境颜回
顺与逆
顺与逆
颜回偷食
YOU’VE GOT QUESTIONS? SHE’S GOT ANSWERS
此“毒”非“毒辣”
手抓饭,真的大丈夫?
颜回之乐
三八二十三
三八二十三
何为大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