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红
許燕的父亲是一名中学教师,喜欢文学,尤其是中国的古典文学。许燕和姐弟们的启蒙教育,没有一首儿歌,全是历史故事。受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三个孩子都对书有着特别的偏爱,尤其是许燕,同龄孩子还在妈妈怀里吃奶的时候,她就开始口齿不清地背一些古诗词。
许燕大学读的是汉语言专业,毕业后从事文员工作,但这个工作除了偶尔写一点领导的发言稿和总结外,所学的专业几乎无用武之地。2009年的一天,朋友为她推荐了一份报社工作,几乎想都没想,她就决定跳槽。
这次工作变动,最高兴的莫过于父亲,他觉得这是女儿增长知识最快的捷径。每次许燕回到娘家,父亲都会对报纸的情况问来问去。一段时间过后,父亲突然对许燕说:“我们办一份属于自己的家庭报纸吧!”
端午节那天,父亲召集了全家人来吃饭,开饭前,他郑重其事地说:“从现在到中秋节,也就是我60岁生日时,家里十九个人都要写一篇文章,字数、体裁不限,语句要顺畅,要有真情实感,写完后发到燕子的邮箱。这些文章会以报纸的形式留存在家里,作为家庭内刊来阅览,让它见证家族每一名成员的成长。”父亲的话刚说完,就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为了呼应主题,大家为刊物取名为《岁月》,取自陶渊明诗句:“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为了开个好头,父亲早早完成了他的文章———《逝去的故乡》,整篇文章写满了对记忆中故乡的怀念与依恋。母亲是一名会计,眼睛早早就花了,写不了文章就口述,许燕在一旁认真记录着母亲对于物质匮乏年代的恐惧以及对儿女们的爱。许燕的姐姐是一名文艺女青年,行云流水般描写着现在的生活以及对未来的期望。姐姐的儿子泽龙是个初中生,他描写了自己眼中的家人,许燕的儿子童童则写了表哥泽龙……许燕选择用文字的形式记录《岁月》的诞生。
父亲生日那天,伴随着生日歌,《岁月》最终以报纸小样的形式呈现在父亲的面前。他一遍遍翻阅《岁月》,忍不住地笑,说这是自己60年来,收到的最好的生日礼物。
第二年、第三年……《岁月》一天天长大,逐渐成了家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两个月,家里就会组织一期,写作的范围也由最初写家人、自己到家国情怀、旅游见闻、美食料理等等。写作人员也在逐年递增,除了自家人,竟吸引了大批热爱文字的亲戚参加。
为了让《岁月》传承下去,报纸的编辑、校对工作也由许燕慢慢地转移到了日渐长大的下一代身上。为了翻阅方便,泽龙和童童创新改革,将《岁月》设计成杂志的样式,就连封面,也换成了在家庭人员当中评选出来的优秀字画。
2018年,《岁月》即将迎来第9个生日。为了热烈庆祝这个日子,大家共写了四十多篇文章,整理完毕打印出来,足足有厚厚的一沓。许燕细化了文章的栏目,具体有:人生感悟、亲情传递、美食旅游、好书推荐、家族大事……文章的体裁更是涵盖了散文、小说、游记、诗歌等。抱着这一摞厚厚的稿件,许燕心里颇多感慨。但她知道该放手了,这些稿子要交给年轻的孩子们,让《岁月》的书香在他们的心里和指尖传递下去。
有人问:“一份家庭报纸的意义到底有多大?”许燕说:“《岁月》从一份简单的报纸小样,成长为了家庭刊物。与其说它是孩子们送给父亲的礼物,不如说它是家风的传承载体。这些年来,读书写作的氛围一直笼罩在整个大家庭里,督促每个人成长。成年人不再害怕写工作报告,孩子们的作文屡屡得到老师的表扬。大家学会了深度观察和认识身边的世界,更在写作和阅读过程中加深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凝聚力……我们需要的不多,这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