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立宏
拉嘎,一位受到抚仙湖的山水滋润和彝寨文化沐浴而至生命壮年,有着浓郁的文学情怀的教学创新情结的诗人、师者。拉嘎是他的彝族名字,他就是云南省玉溪市教科所矣向阳所长。
一个偶然的机缘,我们得以微信相识,共鸣甚多。待到第一次见面时,他很郑重地向我赠送了他的两本近作:一本个人诗集《一个民族和火的肖像》;一本教育专著《教育心语》。
我不由得自然沉浸在他诗歌创作和语文课改探索的世界里:诗人的理想与浪漫情怀、语文教师开展教学实践与研究的执着和谨严,这些浑然交织于其一身。而这些品性,对于任何一位优秀教师的成长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诗人拉嘎
透过拉嘎的一行行诗,我读到的是一位彝族诗人对生活的热爱、思考与憧憬。
在拉嘎的诗中,有着诗人对“我”的发现与定位。在他的诗篇《一半》里,“我只是半个人/另一半在母亲或父亲那里……我只有半条命/另一半在爱人或儿女那里”;他更有形象的联想和譬喻:“原野上一棵再大的树/另一半总埋藏在黑暗的泥土……大海中一轮再大的月/总有一半高悬在寂寞的天空。”而在《梦》中,他更是把自己理解为一粒“种子”。人类生命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为自己“活”。拉嘎从家族、家族伦理的角度,审视“我”的价值与定位:“一生苦苦寻觅/只为/相依为命的/另一半。”
我之所以爱读拉嘎的诗篇,在于他在诗中描绘了养育诗人成长的生活之“境”的美好:《峨山》《秀山》《孤山》《澄江》《元江》《通海》《林场玉白顶》《故乡:一些叫齐云、甸中、大寨的地方》及《法克:悬崖上的村庄》是诗人对家乡山水的情意领悟,诗人在其笔下,有云南彝寨的自然之美,玉溪、红塔山这些现代城市里的市井繁华以及城市迅速发展铺张后带给我们的陌生与无奈。相比较而言,诗人的笔触更乐意展现乡村彝寨的自然风光与野趣,他更追逐、喜爱的是原生态、未被戕害的自然。
拉嘎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愫细腻真切、知恩感恩。在《冬夜,纳鞋底的女人》中,诗人感恩母亲为他做好的布鞋“温暖如羽厚实如船/载我走过许多路/看过许多的风景/踏破夜冰冷的风浪”;他感恩母亲,也感恩女性:“那些女人开始把灯火纳进鞋底/把它们的美丽和青春纳进鞋底/把心思一根一根地抽出/纳进温暖厚实的布鞋底。”
我爱读拉嘎的诗篇的更深层次原因还在于,他以诗的语言再现了美好自然之“境”、表现诗人对生活与自然无比热爱之“情”的同时,更多地表现了其对生活的哲性思考,是“意”在其诗篇中的体现。
在《一个民族和火的肖像》一诗中,我们既能看到火是千百年来彝族人民追求光明的象征,更能看到伟大的中华民族在火中涅槃重生:“中国,这个曾经被玷污被欺凌的名字/就是在火的锻造中被清洗被擦亮/發出耀眼的光芒/火呵,火!伸出你千万条光明的手臂/点燃还冰冻的血液烧毁苍白的诗歌/让我们挥动火的大旗吹起火的号角/挥动火的铁笔在大地的稿纸上写下/最/壮/观/的/风/景。”
在他的诗作《果实里的果实》中,篇名中的前一个“果实”偏重于物象,而后一个“果实”则是诗人由物象的“果实”所引发的深刻的人生哲学思考及其获得的智慧启迪。
在诗人笔下,《果实里的果实》让我们体会到了果实的两面性,一方面,它代表了丰硕的收获、勤奋的结晶、自然的回馈、灿烂的希望,让我们讴歌、感恩和倍觉豪迈;另一方面,果实的苦涩又启迪我们要以一份虔诚、严谨之心对待人生、对待生活。
在《果实里的果实》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诗人对于“果实”的静态描述、形象譬喻,在诗人的眼中,太阳是果实,月亮是果实,星星是果实,露珠、汗滴和泪水也是果实。诗篇让我们看到了主人公对于果实的生命思考:“深秋的大地/衣襟缀满思念的果实/目睹果实的一生/我们不得不低下感恩的头颅。”
“你的小名/叫苦果/扶着春天的肩膀/起航吧”——诗人给我们的哲学思考是,我们的生命历程中不乏有“苦”,与生俱来,生命离不开苦旅,苦旅让生命变得充实、厚实。人生之路“道阻且长”,我们要经受住“肆虐的春天/漫长的苦夏”“秋天的时光之镰……冬雪与阴霾的合谋”,在坚持中获得升华,迎来果实。
在《玉的行走》中,诗篇同样被赋予深邃的主题与意境:人生追寻的过程是漫长的,又是需要为之倾洒全部的希望与热情的。在诗人笔下,“玉”是生命的化身,它有孕育,有诞生;有发芽初生,有拔节成长,更有生根闪光。“滴滴父精滋润/流一江春水/在清溪的骨髓/玉生根/次次母血浇灌/开一方沃土/在泥土的怀抱/玉发芽/遍遍风雨琢磨/万箭穿心终不悔/在岁月的胸襟/玉拔节而熠熠生辉。”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玉”是美的化身,而在诗人拉嘎的眼中、心里、笔下,“玉”成了五千年中华历史长河里绵延不绝的生命存在,成了纵横九万里的华夏国土与文明的生命支撑:“玉”是古老《诗经》中美的存在和化身,代表了“美好”与“希望”;“玉”是连接“现实”与“理想”世界的“妙曼的舞蹈”“忧伤的弓”;“玉”是石之王者——贵为玉帝,“玉”又是民间的草根——是百姓的女,因此,玉是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上精英和草根的融合与化身。诗人透过对玉的联想解构,唤起了我们对生活的热爱与浪漫且哲性的思考。
总体来说,拉嘎的诗质朴、有味、耐嚼,当然,有些诗倘再事雕琢、锤炼,我们将会获得更醇美的意境享受与精神升华!
师者矣向阳
矣向阳是拉嘎的汉族名字。他从语文教师做起,逐步走上学校管理岗位,而今,是一个区域基础教育最高学术机构的领军人。他与汤开怀合著的《教育心语》,让我们读到了另一面的拉嘎——作为优秀教师、优秀教研工作者的矣向阳。
在矣向阳《教育心语》中,与他在诗作中所倡导的正能量相一致的是,师者矣向阳自觉地将教育置身于增强青少年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方面,发现并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创特色和价值以及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在他的报告和文章中,他提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学校、加强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措施和策略。
《教育心语》见证了师者矣向阳多年来的教改探索之路。在《第六章 课改 人学》篇中,他提出,教育是人学,坚持“人学”,变“师本”为“人本”,变“师中心”为“生中心”,变“教中心”为“学中心”,以学定教,以教导学,以学评教,以评促学,自学为主,“自主 合作 探究”,深度学习,提高高阶思维,培养能力,凸显核心价值,立德树人。他更感慨,没有深度的课改,提高质量难上难。
在矣向阳的文论中,有对于一篇课文的教材解读与教学设计,也有对课堂教学结构与生态改革的理解与实践,更有对语文教学改革、教师专业标准的把握与前瞻。同为中学语文教师出身的我,十分欣赏他对朱自清散文《背影》的主旨新解,欣赏他由《一双手》的教学进而延伸出对“阅读教学好课标准”所作的探索分析,欣赏他对学案教学的理解与实践。
多年来,矣向阳与同行在教学领域的改革实践是大量的,也是卓有成效的。当然,教学改革赋予区域基础教育研究实践领军人——师者矣向阳的任务更为艰巨,他在这方面与同行们要做的事情实在太多了。
让我振奋的是,师者矣向阳在工作岗位的变动中,较好地适应了角色的转型,他的教育教学实践研究已由课堂的设计、打磨升华到了课程的理解、实施层面,他对提高区域教育质量的思考更是上升到了教师专业标准及其专业成长层面。作为融教学、研究、培训于一体的玉溪市教科所的领军人,矣向阳的教学实践研究之路同样经受了与其诗歌创作一样的涅槃。
阅读拉嘎——矣向阳的诗集《一个民族和火的肖像》和教育专著《教育心语》,我感慨颇多,而我更多的是思考教师的专业成长。
教育是一门科学,同时,也是一门艺术。每一个教育人,既要有知识求真、实践谨严的秉性,更要在心中锁有理想和浪漫、希望和追求。
诗人对生活的无比热爱、师者对教学的百般钟情,诗人对诗歌语言的精心锤炼、师者对教育教学实践的潜心探索,较为完美地统一在诗人拉嘎、师者矣向阳的行动中、实践里。这两个空间的素养其实是统一的,两种气质、素养兼具,成就了拉嘎——矣向阳,也给我们更多的教育同行以丰富的想象与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