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盼盼
为充分应用纺织产业扶贫成功模式,建立贫困地区和纺织产业有效对接的橋梁,更快、更好、更多地组织纺织企业关注、参与扶贫,推广造血式扶贫的先进模式,共同努力提升脱贫质量,为打好打赢扶贫攻坚战贡献智慧和力量,7月31日~8月1日,由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共同主办,吴忠市人民政府和中国纺织工业企业管理协会承办,利通区人民政府、红寺堡区人民政府和宁夏恒丰纺织集团协办的全国纺织产业精准扶贫推进会在塞上江南吴忠举办。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党委书记兼秘书长高勇,副会长杨纪朝、夏令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地区经济司副司长安利民,国务院扶贫办社会扶贫司社会动员处处长王大洋和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负责人,宁夏回族自治区扶贫开发办公室主任梁积裕,吴忠市副市长宋海燕、利通区委副书记、区长李玉山,江苏省纺织工业协会会长谢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谢青,河南省服装行业协会会长李刚,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杨峻、叶志民、袁红萍以及来自全国纺织重地地方政府、行业协会、院校的负责人,德州恒丰集团、山东如意集团、江苏联发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负责人和媒体代表近200人出席会议。
动员各方力量推进社会扶贫工作
随着纺织行业一系列重点工作的推进,宁夏地区有效保证了脱贫攻坚的顺利进行,并取得了明显成效。正如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党委书记兼秘书长高勇所说,能够取得现有成绩,首先是因为纺织行业较早地投身市场经济,积累了一定经验,在多年实践中形成了产业集聚,构造了完整的产业链,为扶贫工作奠定了产业基础。其次,积蓄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敢于担当、服务社会、有胆有识的企业家,为积累社会财富、创造就业岗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增强综合国力作出了贡献。再次,行业有一支能吃苦、能打胜仗的企业和学校技术能手队伍,解决了贫困人口就业后的技能提升问题。
他表示,今年作为 “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实施的重要一年,中纺联将在国务院扶贫办及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密切协作、积极参与和动员各方力量,继续推进社会扶贫工作。一是要充分发挥行业组织桥梁纽带作用。运用行业内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引导组织社会责任心强、热心公益事业的企业参与脱贫攻坚工作,推动纺织行业扶贫工作常态化、长效化。二是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和推广产业扶贫成功模式。进一步激发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感,营造民营企业参与行业扶贫的浓厚氛围,引导民营企业积极参与行业扶贫。三是创新帮扶资源投入管理方式。引导和鼓励企业把先进管理理念带入贫困地区,就地解决贫困地区优势资源沉睡、劳动力资源积压、发展模式粗放、创收渠道不多等问题,帮助改善基本的生活条件。四是推动企业扶贫保障措施的完善。发挥行业组织联结政府和企业的功能,呼吁政府优化企业扶贫环境,鼓励和引导企业主动参与脱贫攻坚,真正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对象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五是引导脱贫地区企业提质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企业参与扶贫工作,能够推动资源优化配置,既可以帮助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又可以为自身发展找到新的发展空间和机遇,实现双赢。
多年来,在扶贫捐助、慈善公益方面,纺织行业做了大量工作,积极推动全行业投入脱贫攻坚战,动员引导纺织企业发展产业带动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实现精准可持续脱贫是行业协会的重要责任。随着东南沿海地区纺织企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激活了落后地区的发展潜力,各具特色的纺织服装产业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脱贫提供了重要途径,特别是国家级贫困县较为集中的新疆、宁夏、云南、贵州、四川、河南、湖北等地相继落户了许多纺织服装扶贫投资项目,积极吸纳贫困人口就业,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不少企业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在行业协会的引导下,充分调动各方面有利资源,把工厂建到贫困户附近,把技术带到贫困户家中,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脱贫,成功地把输血式扶贫转化为造血式扶贫,扶贫效果显著,可持续性强。
携手共进提升纺织行业扶贫效果
一线工人的声音更能体现行业扶贫的效果。会上,来自宁夏恒丰纺织集团同利巾被厂的周兰和湖北嘉麟杰服饰有限公司的马志圣分享了当地产业扶贫给他们带来的切实改变。
“对社会来说,企业创造就业机会给脱贫群众,让人们靠自己的劳动脱贫,这是企业最大的慈善,因为这种慈善不仅仅是钱的问题,更让我们每个人有了生活的希望,有了一种高品质生活的喜悦,这也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人民美好生活的真正含义吧。同利村的很多年轻人都纷纷报名上班了,整个村子都呈现了一派鲜活的生命力。我作为贫困村少数民族中的一名群众,党和人民政府给了我们非常多的惠民政策,想尽一切办法让贫困山村的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所以,我们也要用自己的智慧和劳动为国家、社会做出贡献。在此,请允许我说:感谢国家!感谢党和人民政府!感谢公司!感谢我的恒丰家人们!让我们的家乡改天换地,让家乡的人们从农民转化为产业工人,有了稳定的收入,实现了人生的梦想。” 周兰的话,是广大通过产业扶贫有了工作、看到生活希望的产业工人的心声。在这一过程中,纺织企业、行业作为主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纺织行业作为我国工业化的先导产业,如今在产业扶贫工作中发挥着巨大正能量。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是重要的民生产业,纺织行业产业链长、劳动密集程度较高,多年来不仅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为职工提供了丰厚的薪酬收入,而且直接惠及“三农”。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夏令敏在会上表示,近年来,纺织行业扶贫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东西部地区紧密协作,推动东部纺织企业到西部地区投资建厂,充分吸纳西部地区贫困人口就业实现脱贫,也培育产业工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中部省份的纺织服装企业因地制宜,根据产业特点和当地行业扶贫的需要,采取不同方式着力吸纳贫困地区富余劳动力;西部地区规划建立纺织服装产业园区,筑巢引凤,有效解决当地贫困群众就业问题;通过产业上下游的融合和延伸,充分挖掘贫困地区资源条件,由纺织服装产业延伸到农业种植、畜牧、制药等产业,在多元化经营中拓宽扶贫路径;通过积极参与教育扶贫,科研院所、行业协会、企业等以贫困家庭职业技能培训和移民劳动力短期就业创业技能培训为重点,通过开展技能培训等方式增强贫困地区务工人员的专业技能,为扶贫攻坚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他表示,今年脱贫攻坚已进入冲刺阶段,如何鼓励和引导更多纺织企业投入这场攻坚战,帮助贫困群众提升专业技能,增强脱贫致富的能力,实现稳定收入,推动贫困地区经济走上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一是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提高政治站位,努力推动产业扶贫工作再上新台阶;二是将产业扶贫工作与解决区域之间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相结合;三是将产业扶贫工作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四是将产业扶贫工作与两化深度融合相结合;五是将产业扶贫工作与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相结合。
多措并行构建地区扶贫新模式
宁夏地区位于我国西北内陆高原,在承接纺织产业转移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宁夏纺织工业发展具备良好的产业基础,尤其是羊绒产业赢得了“世界羊绒看中国,中国羊绒看宁夏”的赞誉。近年来,以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为核心,吴忠市大力实施脱贫富民战略,聚焦产业促就业扶贫,将发展纺织产业作为助力行业扶贫的重要抓手,相继引进了如意集团、恒丰纺织等一批纺织强企,通过探索创新“政府+企业+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模式,就地组织劳动力就业3026人,其中建档立卡劳动力就业1485人,占用工人数的49%,形成了“产业建在家门口”的扶贫经验,实现了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成功转型,并逐步形成了集纺纱、织布、仓储、成衣制造和功能性面料与服装生产为一体的产业链,为宁夏经济社会发展和脱贫攻坚做出了贡献。通过这次“全国纺织产业精准扶贫推进会”,吴忠地区的纺织产业将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也必将为助力脱贫攻坚带来更多机遇。
近年来,吴忠市坚决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打赢脱贫攻坚战和脱贫富民战略部署,加大优质资源整合力度,制定出台了贫困地区区域发展与脱贫富民攻坚实施意见,在承接中东部产业转移以及产业扶贫、金融扶贫、教育扶贫等方面创出了一些新的方法模式,尤其是在产业扶贫上,坚持纺织先行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做法和经验,助推脱贫富民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吴忠市加快推进产业扶贫作出了突出贡献。
那么,为什么会议选择在利通区召开?
利通区地处宁夏平原中部,是宁夏引黄灌区的精华之地,是吴忠市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中心,辖区总面积1384平方公里,总人口40.61万,素有“塞上江南、黃河金岸”之美誉。交通便捷,在现代纺织产业上,致力于打造“中国西部纺织之都”,大力发展现代纺织产业,现代纺织产业园被评为全国纺织产业“十大产业园区”,是全国第22个纺织产业转移试点园区,荣获“纺织产业结构调整突出贡献奖”,跻身全国纺织工业“第一方阵”,2017年,纺织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2亿元。利通区现代纺织产业园分一期、二期规划建设,一期始建于2010年,占地2030亩,概算投资46亿元,现已入驻企业51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5家,提供就业岗位5000多个,初步形成了宁夏恒丰集团、双维绒业、宁夏精艺裘皮等纺织企业为代表的纺织产业集群,逐步形成了羊绒分梳、纺纱、织布、成衣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2013年5月,宁夏恒丰集团落户利通,项目从洽谈到落地仅用了40天,从动工建设到试生产仅用了120天,实现了当年引进、当年建设、当年投产达效。截至目前,已达到了年产45万锭多功能纱线、5000万米高端家纺面料的生产能力,创造了“恒丰速度、恒丰模式”。二期于2016年启动建设,占地6600亩,概算总投资130亿元,计划引进企业45家,全面建成后将成为宁夏纺织产业技术研发基地、纺织配套产品生产基地,提供就业岗位5万个,实现工业总产值200亿元。目前已入驻吴忠德悦纺织、兴德棉制造等4家企业。
同时,自治区出台了实体经济企业降成本30条,从降低企业用电成本、融资成本、物流成本、制度性交易成本等方面进行政策支持。在营商环境方面,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实行“不见面、马上办”一窗口受理,一站式服务,对所有的投资项目坚持处级领导包抓机制,实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个团队、一抓到底”的跟踪式、保姆式服务,采取一事一策、一企一策,确保项目引得进、建设快、发展好。
多方协作培育产业推动脱贫攻坚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产业扶贫需要政府来推进,更需要社会组织和企业家、科研院所以及各方面的爱心人士来参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地区经济司副司长安利民在会上表示,多方共同发力推进产业扶贫工作有利于将区域发展与脱贫攻坚工作有机结合,目前我国城乡之间、中东西部区域之间的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距。扶贫攻坚要重在激活内生动力,这是消除贫困的治本之策,这个内生动力就来源于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社会扶贫司社会动员处处长王大洋在会上表示,通过企业参与脱贫攻坚可以发挥先富带后富的社会责任,增加交流,降低社会风险,形成“人心向善”的良好风气,也会为企业的发展创造一个看不见的良好环境。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充分发挥自身资金、技术、产业、人才的优势,为我国的精准脱贫做出了重要贡献。产业扶贫离开企业是不行的,但是单靠企业也不行,政府需要给企业一些支持,拉动脱贫。
同时,他提醒对于纺织企业参与扶贫,要准确把握三个方面:一是准确把握精准要义。行业扶贫行业脱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本方略,是一项长期而细致的工作,不能浅尝辄止,不能知难而退。二是准确把握工作重点。在工作领域上,要突出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这个重点。脱贫攻坚最难的是产业扶贫,最有效的也是产业扶贫,而企业最大的优势就是发展产业。企业要始终坚持产业扶贫这个工作重点,通过龙头企业、扶贫车间增加就业机会,带动贫困群众就业增收。一人就业,脱贫一户。在帮扶区域上,要突出深度贫困地区这个重点。三是准确把握长效机制,建立脱贫长效机制,实现双赢双受益。所谓双赢就是企业在帮扶贫困人口过程中实现发展,贫困人口在参与企业发展过程中实现脱贫。企业的盈利和发展是实施帮扶的根本,如果企业不发展,农民得到的收益是短期的,只有企业盈利才能实现可持续。所谓双受益,就是在帮扶过程中,让企业家和企业员工得到国情民情教育,同时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再通过自身努力实现脱贫。
为借鉴其他省市在产业转移过程中的经验,江苏省纺织工业协会会长谢明介绍了江苏省纺织行业在开展扶贫工作方面的情况;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谢青分享了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纺织行业扶贫工作情况;河南省服装行业协会会长李刚分享了河南纺织行业扶贫工作情况;吴忠市扶贫办主任蒋文军分享了吴忠市扶贫工作情况。在嘉宾对话环节,中国纺织工业企业管理协会常务副会长杨峻与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党委副书记周红、宁夏恒丰纺织集团总经理韩国锋、安徽省宇鸿纺织工艺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月红、申洲针织(安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沈冬、中纺联社会责任办公室研究咨询部副主任刘卉就扶贫工作与社会责任展开了交流。
会上,杨峻代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宣读“关于授予宁夏恒丰纺织集团等31家单位2017-2018年度全国纺织产业扶贫先进单位称号”的文件。会议向先进单位颁发了证书和奖牌。
与会嘉宾共同参观了利通区现代纺织产业园、扁担沟镇同利巾被厂、宁夏百益同利民族服饰有限公司、红寺堡区纺织产业园以及扶贫工厂等项目。
产业扶贫项目
红寺堡区现代纺织扶贫产业园项目
红寺堡区现代纺织扶贫产业园项目是红寺堡区与德州恒丰集团共同打造的产业扶贫项目。由吴忠兴民纺织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是自治区和吴忠市的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占地334亩,总建筑面积151176平方米,新上20万纱锭赛紧纺,1000臺织布机总投资15亿元。项目分三期建设完成,一期10万纱锭,2017年9月份开工;二期10万纱锭,2018年9月份开工;三期1000台织布机,2019年9月份开工建设。
一期于2018年6月底陆续投产,截至目前,已招聘当地学员200人,9月底一期全部达产可解决当地劳动力就业600多人,三期全部投产后将用工2200人,平均月工资将达到每人2600元左右,将有力解决红寺堡区农村人口就业问题,实现村民在家门口就业愿望,达到产业扶贫的目的。
宁夏百益同利民族服饰扶贫项目
宁夏百益同利民族服饰有限公司服装服饰、纯手工布鞋加工是吴忠市利通区2016年引进的扶贫项目。项目总投资3000万元,占地面积21亩,规划建设810平方米的展厅,1500平方米的集服装服饰、纱袋、手工鞋为一体加工间,1500平方米的合布印花车间,930平方米的办公楼、5650平方米的宿舍和厍房,配套建设外围及附属设施,项目全部建成后可达到年产“喜糖”纱袋、“小杂粮”布袋1亿条;“福如锦”纯手工工艺布鞋10万双;“电焊工”特种工作布鞋240万双;“同利美”特殊群体布底鞋2万双和服装加工150万套的生产能力,全年预计产值可达1.25亿元,实现利税1000万元。2017年项目投产以来,已解决同利村周边200余名“十二五”生态移民就业增收,同时解决了1000余名同利村及周边家庭中老年人和留守妇女在家就业创收,激活群众自身脱贫“造血功能”。
红寺堡镇鲁家窑“扶贫工厂”
红寺堡镇鲁家窑“十二五”生态移民区分弘德、同原两村,是自治区级深度贫困村,两村贫困覆盖率70.98%,当前贫困发生率43.05%。劳务产业为两村支柱产业,共有劳动力3984人,97.24%为普通劳动力。目前从事劳务产业的有2339人,剩余劳动力1148人,剩余劳动力60%以上为妇女劳动力。为切实解决剩余劳动力务工难题,提高贫困群众收入水平,有效助推脱贫攻坚,红寺堡镇党委、政府积极探索“政府+企业+贫困户”的脱贫“造血”模式,整合涉农扶贫、闽宁合作等多个扶贫项目资金近400万元,建厂房、引企业,通过村企共促共建,让贫困群众看到脱贫的希望,走出在家门口就业致富的新路子。
鲁家窑“扶贫工厂”于2017年9月开工建设,2018年5月16日正式投产运营,工厂占地20亩,建筑面积3300平方米,引进宁夏萧红服饰有限公司入驻经营,主要从事外贸服装制作,至少可提供300个务工岗位。截至目前,工厂已安装机械240余台,参与培训159人次,工厂培训期3个月,培训期月工资1800元/人,培训期结束后按照计件制发放工资,预计月工资可达2000元/人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