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苏南民居的特征解

2018-09-13 07:56张明月
关键词:苏南民居屋顶

张明月

图1、一落一进式民居—苏州西山古村落某民居

苏南地区,即江苏省的南部,包括苏州、无锡、常州、南京、镇江这五个城市,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有着非常鲜明的本地文化,在中国所有地区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一幅水墨江南,构成了特色的江南水乡,苏南作为江南的构成主体,承载着江南悠久而深厚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苏南的传统民居,集江南水乡文化大成,是这一特定区域的产物,体现了民居因环境而生,当地人对居住房屋的需求及传统建造技艺的世代传承。不难想象,如果在城市的发展进程中,将苏南的传统民居拆除,小桥流水填平,取而代之建造一些大众常见的高楼住宅、花园小区,那还会有什么江南感受?苏南地域的文化内涵将荡然无存。可见,苏南传统民居不仅代表着古建筑、古村落,更是苏南地区的文化灵魂所在,它的价值远远超出了物质的范畴。

建造苏南传统民居的工匠,最早通常都是农民出身,有点盖房手艺,农闲时可以赚点外快贴补家用。时间久了,自己的建造手艺娴熟了,大家都认可了,盖房的活自然就多了起来,慢慢地就转变成专业的建造匠人。古代的建造匠人没有固定、规范的组织管理模式,但在特定地区内会以帮派为单位,同一帮派内的建造技艺、程序方法、规范制度等都是相通的,这对于特定区域的建造业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能将传统优秀的手艺世代相传。例如,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具有2500多年历史,明清为鼎盛时期,就是苏州吴中的一群建筑工匠,将中国传统的建筑理念与工艺巧妙结合,建造出了史学经典的“苏派建筑”。

苏南传统民居多为穿斗式结构,由立柱直接承载整个房屋,作为空间分隔的墙体非常单薄,但墙下部通常都是石砌的,与地面的石板相呼应,起到防潮的作用。屋顶结构方面,北方的更薄,梁上会有讲究、精致的雕刻,因家境不同,雕刻的多少及精致程度也会不同。整个房屋都采用黑色或深色的木质材料,与白墙、灰瓦相对应,淡雅而朴素,明净而有内涵,体现了苏南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审美风格。

一、明清苏南民居分类

(一)一落一进式

一般比较小的明清苏南民居都会设计成一落一进式,房屋进门先为天井,再进厅堂,其他的建筑如卧室、厨房等都是以天井为中心进行围绕的。实际建筑布局会按照地形走向、依环境而定,还要结合经济状况、家庭状况的不同,对使用功能的要求也不相同。如苏州西山古村落民居(图1),大多为明清时期商贾所建,就是以天井为中心,天井的半周围布置有房间,厅堂坐北朝南正对天井。以厅堂为主体的建筑分两层,楼梯在厅堂的最北侧。而无锡荣巷街的某民居,成一字排列,依次是天井、厅堂、灶间、厢房和卧室,整体布局十分紧凑。总体来说,一落一进式的建筑布局主要应用于普通人家,具有自由灵活、紧凑简单的特点。

(二)一落多进式

作为纵排的落只有一条,沿着这条轴线建造了一个个串联的房屋或院落,即整个院落组都是依照一条纵向轴线进行布局排列,依次为门厅、轿厅、正厅等房屋,卧室一般在正厅的东西两侧,天井通常在整个建筑布局的中心位置。一般意义上的院落轴线都是南北朝向,但也有特殊情况,如沿河、沿街的地形,院落布局会受到一些影响,呈斜线或折线排列。比如建于清乾隆年间的苏州西山东村的敬修堂(图2),前后总共六进,由一个不起眼的石库门走进门厅,是东西走向的,穿过门厅再进去的其他建造则是南北走向。还有一些房屋建造虽依纵线依次排布,但左右并不对称。例如建于清道光年间的无锡惠山古镇的徐孺子先生祠,为一落三进式平面布局,主轴线上分别是门厅、轿厅、天井、正厅,卧室位于正厅的左右两侧,但是天井的左侧有一处厢房,右侧并无,呈现出不均匀的分布形态。

图2、一落多进式民居—苏州西山东村的敬修堂

图3、多落多进式民居—南京甘熙故居

(三)多落多进式

多落多进式排列是在纵向的主轴线两侧增加次轴线、再依次布局的大型院落组合。一般都是比较有钱或者地位较高的大户人家住宅,人口众多,房屋众多,纵向轴线在两条或两条以上,具体排列与一落多进式类似。主轴线上依次为门厅、轿厅、正厅、内厅,布局严谨对称、主次分明。正落通常具有承办大型庆典、接待尊贵客人或祭祀先祖的功能,是家族长辈生活居住的空间。与严肃庄重的正落布局不同,左右边落并没有直接对外的街道入口,要进入边落房屋,必须先经过正落入口,这种布局方式体现了封建家庭中不能另立门户的传统观念。进入边落的厅堂要经过备弄或天井,边落的房屋在面积上比正落房屋要小,轴线也不一定是贯通的,房屋形状也不一定方正,房屋排列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例如建于清嘉庆年间的南京甘熙故居(图3),就是四落五进的大宅院。整个宅院严格遵照封建社会的宗法礼制观念而布局,讲究人丁兴旺、儿女满堂,院落规划庞大复杂,等级制度森严,反映了金陵大家士绅阶层的文化品位和阶层观念。

(四)前店后宅式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明清时期的商业及贸易经济快速发展起来,临街商铺成为稀缺资源。前店后宅式的民居格局,能很好的利用沿街优势,在自家住宅里做起生意。临街的房间用作店铺,手工作坊居多,后院房间用作加工厂、仓库、居住等,形成了“前店后宅”的结构形式。这种既是店又是宅的具有多重功能的民居,很大程度上节约了生意投资成本,在当时很常见。前店后宅式的民居结构通常面宽较窄,建筑走向朝纵向延伸发展,至少有二、三进以上,如此才能有足够的空间进行房屋布局。沿街店铺与后院的居住空间常以天井隔开,居住与店铺的功能有一定的缓冲;有的则会采用在店铺与居住空间之间布置厢房的手法,以更好地利用土地面积和房间功能。商店与住房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大大提高了生活、生意的便利性。

(五)上宅下店式

上宅下店式的住宅广泛适用于沿河临街或前街后河的地理位置,以最大程度地利用有限的地理空间。住宅店铺一般面宽受限,能非常巧妙地将建筑布局向上延展。其下层房屋用作商铺,上层房屋用于居住,临河房屋则作为厨房、厕所、仓库等。这类住宅与河水有着紧密的关系,整个住宅面积被河水所局限,大多是一到二进,房后临河,所以纵向发展也很有限,于是就将平房式加盖成楼房式,平面密度高。苏州古城西北处的山塘街,历史建筑保存很好,水路并行、河街相邻。这里的房屋多为前门沿街,后门临河。滨河一侧的建筑采用上宅下店式布局,而靠街一侧的建筑则采用前店后宅式布局。这样的布局方式使得水陆交通方便,不仅有效利用沿街店铺的上层空间,而且与水道紧密联系,店铺、住宅合二为一,反映出苏南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二、明清苏南民居主要建筑构件

(一)屋顶

江南地区雨水较多,所以屋顶除了遮阳功能外,更要能很好地避雨。苏南民居的屋顶以悬山式和硬山式为主。“悬山为前后落水,其桁端挑出山墙之外,护以木板为博风,或用砖博风,使山尖悬空于外,故名悬山。”“其屋面仅前后作坡落,两旁山墙,高仅齐屋面者,称为硬山。”[1]在粉砖墙出现之前,苏南地区,民居建筑的墙大多数是泥墙,即泥打出来的墙,很难经受雨水的冲刷,悬山式屋顶能很好地保护墙体,使雨水能够沿着斜坡式的屋顶流下而不会聚集在屋顶或者渗进屋里。分砖墙出现以后,由于砖墙能较好地抗击雨水的冲刷,而悬山式屋顶屋檐悬伸在山墙之外,非常浪费空间,于是转而采用屋面与山墙平齐的硬山式屋顶。硬山式出现较晚,在宋朝的《营造法式》中未见记载。随着明清时期广泛使用砖石构建房屋,硬山式才得以大量采用。[2]和悬山式相比,硬山式有利于防风火,并且硬山式更加适合应用于住宅密集的城镇里。

由于古代没有类似水泥一样的高强度粘合剂,所以屋顶的功能就是要让雨水能够快速排流,避免渗入房屋内部。传统苏南民居的屋顶都是前后两面倾斜或者前后左右四面倾斜,在雨水季节以利于快速排水。在民居较大的情况下,倾斜屋顶的结构强度不足,会采用双层屋顶或称附棚。屋顶的倾斜度会按照当地雨水多少和强弱进行设计,这就是为什么南方的屋顶坡度较大,北方屋顶坡度平缓,干旱少雨的地方屋顶甚至是平的(可以在上面晒粮食)的原因。苏南民居传统的屋顶曲线优美,檐边和檐角向上翘起,打破了结构规整的呆板感觉,规整的直线条结构和多变的曲线条部件形成了一幅有趣的图面,使整个建筑刚中带柔、柔中有刚。

图4、悬山式屋顶

图5、硬山式屋顶

图6、苏南民居的墙

(二)墙

房屋如若没有墙,则开放而公共,没有任何隐私,没有任何安全。墙带给了居住者安全感,并且还起到了限定空间、联系空间、美化空间等作用。苏南民居的墙主要材料为青砖,其热导性较差,并且孔眼较多,故起到了保温防潮的功能。在江南阴冷多雨的冬季,青砖墙可以保证里面居住的人温暖舒适。江南地区的青砖墙大多被刷成白色,于是就有了粉墙黛瓦的美景。这不仅是江南人对美的一种追求,更是对居住功能上的一种需求,即在夏天炎热时节,白色可以反射大量的太阳光线,减少墙面对热能的吸收,以起到降温的效果。

一般苏南民居的墙主要由门窗墙、邻接墙和围墙组成,外立面的墙大多不设窗户,窗户都朝向天井院内。门窗墙,顾名思义,就是由门、窗户和墙身组成的一种墙。厅堂的墙大多采用方便拆卸的落地长窗,显得非常通透,一般为六扇,有时按照房屋空间大小,窗户的数量也会有所增减。而卧室、厨房、仓库等其他房间,一般都是半窗,下部为砖墙或木墙,增加其私密性、防潮性。邻接墙的功能是将邻近的房屋分隔开来,造形分“马头墙”和“观音兜”,一般高出屋面1米左右,多为“三山式”和“五山式”,利于密集房屋的防火防风,还有“读书做官、马到成功”等美好寓意。围墙用处很多,可以用于隔离院内空间,也可以用于隔离各家宅院。正是将屋顶、邻接墙与围墙相组合,形成了一番粉墙黛瓦的江南传统民居美景。

(三)门

住宅的门多开在中轴线上,门的基本功能是防护,具体部件包括门框、门扇、门槛、门楣、门头等。古人常言“宅以门户为冠带”,说明了对门的重视。门更是象征了不同的阶层,古有柴门、寒门、蓬门之说,也有豪门、侯门、朱门之称,反映出了世间百态及贫富差别。

明清苏南民居的大门沉稳而内敛,大户人家的门通常为将军门,门槛比较高,庄重而威严。常设在门厅正中位置,一般为三开间,中间两个柱子间,配置两扇黑漆或朱红大门。大门坚固厚重,上有二至四个雕花考究的门簪,平时很少开放,只有重大节日或重要客人来访时才会开放。大门两侧放置一对抱鼓石,如镇宅的门神,以青石居多,鼓面雕刻立体浮雕,常见的图案如“双狮戏球”,均是带有吉祥驱邪的含义。普通人家的门通常为板门,由实木板拼合而成,多为六扇,房间规模小的则为四扇,广泛用于厅堂、卧室等各个房间。清代中期在苏南民居中出现了竹片门,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用竹片或竹丝编制而成,一般用于两路住宅之间,宽敞通道之门,通常四扇对折开。清代晚期还诞生了铅皮包门,铅皮耐酸耐腐蚀,铅皮包门坚固耐用,不易破损。

(四)窗

苏南民居中的窗户是最为精美绝伦的装饰部件,其表现手法独特、造型多变、图案巧妙、工艺精良,为民居建筑设计的学习典范。明清苏南民居的窗户样式追随了明式家具的脚步,简洁典雅、比例匀称、工艺考究,低调而不浮夸。明代的窗格表面光滑,线条简洁;清代的窗格则有一些浮雕的装饰,题材多为花鸟鱼虫等。

按照样式的不同,窗户分为长窗、半窗、漏窗等。长窗通常六扇为一组,从屋檐到地面,整齐排列,开合方便,拆卸自如,窗户打开后的空间十分通透,室内与室外很好地融为一体。清代的长窗比明代的长窗多了1—2块加堂板,虽然形式上没有明代简洁古朴,但结构上更加牢固耐用。半窗的形式最为常见,多为几何图形,它可以是一半墙一半窗,也可以是一半栏杆一半窗,手法比较灵活,广泛应用于次厅堂、卧室、走道及厅阁等。漏窗多用于园林建筑及大户宅院,固定于墙面上,其形状有方形、圆形、六角形、扇形及其他不规则的样式,内部常有各种纹样,如几何、花草、人物等,人们可以通过漏窗看到室外的美景,而漏窗的精美设计与园林建筑本身也融合为一体,使整个苏南民居妙趣横生。

三、明清苏南民居的美学特征

(一)天人合一的自然之美

“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一直被中国建筑界奉为准则,是中国最朴素的一种自然观,倡导建筑应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天是自然的代表,人的活动需要与自然融合,才能共生共长。

江苏南部的传统住宅依照当地的环境,在依山傍水、坐实向虚的原则下与自然地形、地貌取得协调,形成了与环境共生的局面——跟山走、跟水走、跟环境走。[3]在江南水乡这样的地域环境中,人们的基本生活空间布局合理且合适,室内空间不大,巷道也比较狭窄,这些都与周围小桥流水的小景致形成呼应;厅堂的落地长窗开放而通透,室内与室外的对话,极富灵性;宅院之中的天井,是四水归堂江南民居的重要特色,方便密集住宅的采光和排水;建筑的装饰简洁雅致,多为蝙蝠、凤凰、鱼等动物纹样或莲花、荷花、牡丹等植物纹样,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建筑材料广泛采用砖石、木、竹等自然材料,环保而雅致,亲切而协调。

图7、苏南民居的窗

(二)传统礼制的形式之美

明代开始信奉朱程理学,人们的任何行为都有符合“理”的规则。在尊卑有等、贵贱有分、男女有别、长幼有序的礼制体系下,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建筑本身就成为一种传统礼制的物化形式。

明清时期的苏南民居有单层建筑,也有双层建筑,房间建造大多依照中轴线按门厅、主厅、次厅、卧室、书房等依次排开,平面布局模式为“前堂后寝”,房间位置、相互关系皆与家庭成员的尊卑、内外、正偏、性别、长幼有关,反映了强烈的“人文序位”观念。[4]主厅占整个住宅最核心的地位,承担会见贵客、祭祀先祖等功能,方正而规整。官宅与民居有着严格的区别,在古代的“臣庶屋室制度”中有着明文的规定,这种区别体现了等级和阶级的不同。如明朝洪武三十五年,平民的住宅不得建造九五间数,如果有一定财力,房屋可以建造一二十所,但不准超过三间,并且不能使用斗棋和彩色装饰。

(三)亦俗亦雅的文化之美

苏南地区人杰地灵,文人墨客颇多。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文人学士对物质生活享受的追求是别具一格的。[5]有着较高审美品位的文人与建造技术高超的工匠相合作,创造出独具个性的建筑风格,营造喧嚣城市中的一片精神乐土。在建筑规划中,他们往往借景抒情、彰显情怀,即使到处都有装饰,或简单或繁琐,也体现出典雅而精致的气质。

文人士大夫与市民两个不同阶层的思想在明代时开始相互渗透,文人不再恪守礼制的约束,尤其是一些归隐的文人,他们回归到生活本身,更加注重人性的需求。于是,明清时期的苏南民居就体现了文人雅文化与市民俗文化结合的审美趣味。很多文人亲自参与园林建筑设计,有些甚至成为造园专家,如李渔、戈玉良等。他们的理想和情怀在园林建筑中得以实现,从单一的精神追求转变为精神、物质的双重满足。拥有文化权力的士绅阶层,由于地位特殊,其艺术化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不断向其他阶层渗透,从而改变了民众的生活态度和造物观念,这种变化潮流在民居建筑装饰上尤为显著。[6]

明清苏南民居的装饰运用是亦俗亦雅文化的重要体现。住宅的门、窗、屋顶、墙面等随处可见各种装饰,在这些装饰的美学背后,是更深刻的寓意。如漏窗的装饰纹样十分丰富,人物、花草、几何纹样都有出现,尤以几何纹样多见,比如象征主人家冰清玉洁的冰裂纹等。[7]窗格的装饰由明到清逐渐繁琐,纹样也更加精致。在装饰纹样的运用中,建筑工匠及设计者们逐渐摆脱外在装饰美学,而向更深层次的文化艺术境界过渡。

四、小结

明清苏南民居体现了中国璀璨的民族文化,是我们国家的骄傲。明清苏南传统民居是一个充满了文化特征与意义的生活环境,它与自然环境的共生及可持续发展,空间布局的灵活多变,结构用材的讲究及建筑装饰的精美,让人惊叹。明清苏南民居内涵博大精深,是历代文人名匠花了毕生的精力积累所形成的文化瑰宝,非常值得后人学习与借鉴。

猜你喜欢
苏南民居屋顶
借“光”生财的屋顶
苏南年俗亦动人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屋顶屋
屋顶的雪(外四首)
图说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近代苏南义庄与基层社会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