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星 马英楠 李少翔 王亚飞 张秋洁 冯 沛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北京 100191)
老年人跌倒伤害发生率高,美国每年1/4~1/2的65岁及以上老年人遭遇跌倒伤害,且30%的居家老年人平均每年摔倒1次〔1,2〕;瑞典每年有1/3老年人发生跌倒,其中10%~20%达到伤害级别〔3〕;韩国每年28%~45%的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发生跌倒〔4〕;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跌倒率的中值为18%〔5〕。老年人跌伤后果严重,美国5%~11%的老年人跌倒后需借助医疗手段进行干预〔6〕;芬兰有5%的跌倒将导致骨折〔7〕;跌倒是日本老年人第五大失能原因〔8〕。1年内偶发的1次跌倒可能与若干“意外”因素有关,但1年内多发跌倒的老年人所经历的跌倒事件将与其自身行为方式有一定相关性〔9〕。研究1年内多次跌倒老年人的行为及其跌倒事件信息与单次跌倒老年人的相关信息的差异,掌握老年人的跌倒事件行为规律,将可预测、干预不安全行为,进而减少老年人跌倒伤害的发生〔10〕。本研究拟分析北京市新街口地区发生过1次及以上跌倒伤害老年人的行为待征及高危因素。
1.1研究对象 2015年在北京市西城区新街口街道办事处辖区内,招募过去1年内有过跌倒史的60岁及以上老年人162位,进行一对一访谈及调查。平均(71.8±7.8)岁,其中男53人,平均(72.0±8.2)岁;女109人,平均(71.8±7.6)岁,男女平均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5,P=0.84)。被测老年人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退休前职业、独居与否、慢性病罹患、各项对应的多次跌倒人数及所占比例等基本情况分布见表1。
1.2调查方法 借用行为事件访谈法(Behavior Event Interview)进行数据采集,结合关键事件法,运用开放式的行为回顾式探查技术,采用问卷及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在被测老年人知情同意的前提下,由经培训合格的调查员按照统一设计的调查问卷及访谈大纲,一对一追溯并记录老年人口述过去1年内的跌倒事件细节,访谈时长控制在每位老年人0.5~1.0 h,并伴随有现场质量控制环节,确保数据完整、可靠。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影响多次跌倒的相关因素采用交叉表及回归分析。
表1 被测老年人基本情况分布
2.1跌倒事件基本情况 1年内单次跌倒145人;多次跌倒17人40次,其中1年内发生2次跌倒11人22次,3次跌倒6人18次。多次跌倒的均值及方差以跌倒案例数计,即1位老年人1年内发生3次跌倒,按3例计。跌倒主要发生在白天时段(上午80次,下午47次);以居室外跌倒为主,居室外发生跌倒最为频繁的地点为马路上,居室内发生跌倒最为频繁的地点为卧室;光线明亮时发生跌倒比例最高;跌倒发生时,老年人穿休闲鞋为主。老年人跌倒时正在从事活动以步行、上下楼梯、上下交通工具、做家务为主。跌倒方式:跌倒案例以绊倒为主,其次为滑倒;倒地时长大部分在5 min之内;跌倒伤情中,以软组织挫伤、皮肤擦伤、骨折为前三顺位;下肢为主要受伤部位,其次为上肢、躯干;跌倒后,以未作处理及当天就医为主,具体视伤情严重程度而不同;医治费用以10元及以下为主;功能障碍天数以15 d以内为主,其中,以无功能障碍居多;卧床天数以未卧床为主;目前恢复情况中,以已完全恢复为主。见表2。
2.2多次跌倒相关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将可能与多次跌倒有关的跌倒时所处环境、跌倒时从事的活动、跌倒后果等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由于各变量下phi值(φ)和V值均大于0.1,即各变量间有相关关系。多次跌倒更倾向于发生在客厅中、昏暗处、穿休闲鞋与拖鞋;多次跌倒老年人因活动过度而跌倒所占比例较大,是单次跌倒老年人因活动过度而跌倒的10.88倍;多次跌倒老年人比单次跌倒老年人倒地不起时长更长(倒地6~10 min,多次跌倒老年人次是单次跌倒老年人次的2.27倍),且跌倒后更倾向于无法自行起身(是单次跌倒老年人该项的1.13倍);跌倒致骨折伤害中,单次跌倒老年人是多次跌倒老年人的6.90倍。此外,单次跌倒老年人更容易发生上肢损伤(是多次跌倒的2.39倍),多次跌倒老年人更容易发生头面部损伤(是单次跌倒的7.25倍)。多次跌倒与单次跌倒老年人最为显著的差异表现为跌倒方式:多次跌倒老年人因活动过度而导致的跌倒比例较高(是同跌倒方式单次跌倒老年人的10.88倍);卧床天数:多次跌倒老年人卧床1~2 d的比例较高(是同比单次跌倒老年人的11.78倍)。见表2。
2.3多次跌倒相关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以是否多次跌倒为因变量(否=0,是=1),将单因素分析中与老年人多次跌倒有关的变量,以及相关人口统计学、慢性病等资料全部引入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逐步选择法)。结果显示,只有尿频、尿急、尿失禁一项(P=0.007,y′=0.193+0.307x′),其他变量均被排除。根据以往经验,将人口统计学信息(性别、年龄、独居)慢性病信息(高血压、低血压、脑卒中、眩晕、尿频)、跌倒原因信息(光线、穿鞋种类)、跌倒后果信息(后果伤情、后果跌伤部位、后果伤后处理、后果医治费用、后果功能障碍、后果卧床天数)强制纳入,得到多次跌倒多元线性Logistic回归模型:Y=0.393-0.055X11-0.004X12+0.035X13-0.026X21-0.281X22-0.449X23+0.061X24+0.323X25+0.035X31-0.012X32+0.031X41+0.037X42+0.012X43-0.033X44+0.013X45-0.014X46,X11:性别、X12:年龄、X13:独居、X21:高血压、X22:低血压、X23:脑卒中、X24:眩晕、X25:尿频尿急尿失禁、X31:光线、X32:穿鞋种类、X41:后果伤情、X42:后果跌伤部位、X43:后果伤后处理、X44:后果医治费用、X45:后果功能障碍、X46:后果卧床天数。
续表2 单次及多次跌倒老年人的跌倒事件基本情况分布〔n(%)〕
老年人跌倒时正在从事活动以步行、上下楼梯、上下交通工具、做家务为主,与跌倒发生时段、地点、光线、穿鞋种类相符。关于发生地点,芬兰一项研究显示〔11〕,81.00%的跌倒发生在居室内(家中、机构内),而本次调研数据显示,居家环境中跌倒占比28.11%,可能原因:第一,抽样范围问题,本研究调研对象身体状况均较为良好,能够步行至采样点,外出活动较为频繁;第二,北京市新街口地区户外交通安全隐患相比于芬兰,可能更为普遍。关于光线,美国一项研究显示不适当的光线将增加跌倒发生的可能性〔12〕,而本次调研数据显示晃眼、昏暗、漆黑等不适当的灯光照度诱发的跌倒仅占26.49%,可能原因:与老年人跌倒时段、地点及正在从事的活动有关,光线仅为其中一项影响因素,当不适当的光线与不适当的地面环境、不适当的活动交叉作用时,才将导致跌倒的发生。
关于受伤部位,美国华盛顿大学研究显示,老年人跌倒大多数都是前倾跌倒,因此头部及上肢受伤情况最多〔13〕。芬兰于韦斯屈莱大学追踪了10年的老年人跌倒数据也显示,跌倒受伤部位前三顺位为头部受伤(32%)、上肢受伤(27%)、髋关节受伤(19%)〔7〕。上述研究与本研究数据结论均不一致,可能原因:第一,就腿长/身高比值而言,亚洲人群较欧美人群值更低,即亚洲人群身体重心普遍更低,因此一旦发生跌倒,头部、上肢受损可能性相对较小;第二,与采样跌倒案例有关,老年人自身骨骼属性、软组织厚度 、足底三维力分布、行走姿态、跌倒姿态、跌倒时跌落高差等可能影响受伤部位的分布〔10,14~18〕。
慢病中,患有尿频、尿急、尿失禁的老年人发生多次跌倒的可能性更大,可能原因:患有尿频等症状的老年人其多次跌倒均发生在晚上、午夜之后,与老年人起夜频繁进而导致跌倒有关〔19,20〕。与单次跌倒相比,多次跌倒老年人发生的跌倒更倾向于发生在客厅中,并穿休闲鞋。可能原因:多次跌倒后,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下降,居家时间更长。多次跌倒老年人因活动过度而跌倒可能性更大,可能原因:第一,多次跌倒老年人普遍年龄偏大,同样的运动动作,更有可能因活动过度而导致跌倒事件的发生;第二,多次跌倒后,因功能受损,老年人外出步行、乘坐交通工具、上下楼梯的概率减少,反之因活动过度而跌倒的可能性提升〔21,22〕。多次跌倒老年人更容易发生头面部损伤,可能原因:第一,反应时间延长,无法及时作出适度的自我防护措施;第二,肌肉力量(尤其上肢)下降,无法作出有效的支撑,进而避免头面部的损伤〔23〕。
跌倒将为老年人带来系列不良影响,降低老年人生存质量。干预措施主要为:在老年人跌倒预防与干预工作中,应重点关注患有尿频、尿急、尿失禁等症状的老年人群;应关注老年人步行、上下楼梯、上下交通工具、做家务等活动;应提高老年人对跌倒的认知水平,指导老年人进行适度锻炼,以提升老年人自身防跌倒能力。另外,服务机构可应用本文中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预测、预防老年人跌倒伤害的发生率及后果的严重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