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的秋天,18岁的小芳坐上了数据标注工厂派来接他们入职、开往河北的大巴车。同行的,还有10名在同一个加工厂实习的同学。
彼时,只有中专文凭的小芳怎么也想不明白,怎么老板就看上了自己,自己也可以去做人工智能这种高大上产业相关的工作。要知道,出身农村的小芳,都是在上初中后才接触过电脑。
一年后,现在的小芳已经被老板表扬为最出色的几个员工之一。踏实干好现在的工作是她从入职以来唯一的想法,也是她改变农村贫困环境的最好方式——最近一段时间,由于工期赶得很急,小芳已经连续几个周末到公司加班,每天十多个小时盯着显示器让她倍感疲惫,但她不想停下,基础加计件的工資构成总是多劳多得。“我计划着,能拿多一些钱,好寄回去给长期腰痛的妈妈买点药,给弟弟妹妹添一件衣服。”
不过,同所有的人力密集型产业一样,人人都能在此求生的同时,收入并不高。某自动驾驶创业公司数据标注负责人经常私底下开玩笑说,与收入动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AI工程师相比,从事着AI数据标注的行业可谓一个“血汗工厂”,兼职员可能收入1000多元,全职的收入也不过三四千元。
通常,一件普通任务是按分甚至是厘算的,比如在一堆不同图片中识别某人是不是同一个人,这样的工作只能按厘算。只有复杂标注图时,收入可能更高,有可能甲方出到每小时几十元,以便保质保量完成。
因此,在这个超过110万人的数据标注员军团中,人来人往,有许多人进来了,也有更多人难以忍受低收入、枯燥单调重复的工作而离开——兼职做过数据标注的小猫说,她曾接到过一个在所给图片中辨别不同角度素菜的任务,几天后,她标注了一万张图,没有一张返工,但她说自己再也不会做这个工作,因为就像“流水线上的螺丝钉”一样不断重复。
实际上,坚持留下的,往往是家庭条件并不好,想凭自己努力改变家庭和命运的人。算上加班费,小芳现在每个月能拿到3000多元,这让她很是满意了,毕竟家里父亲种地一年也不过这个数字。而且,每次回老家,当家人问起小芳的工作,她说自己是做一些人脸、骨骼点标注的“数据标注员”,家人不懂,但如果说是人工智能相关的工作,从电视上看到过这个名词的家里人就会停止追问,并觉得这是一个响亮的高科技职位。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他们的梦想,则与AI这个高大上的行业相去甚远:职高学生小志从贵阳坐了四小时的大巴回到山区家中,第一件事就是将做数据标注得来的钱塞到母亲手里,他的家里父母都务农,身体也不好,家里除了房子和田,唯一像样的财产是一头牛;先后做过厨师、进过工厂的犇犇,在转行做数据标注员后,用工资给在建筑工地打工的父亲买了电动剃须刀;何军家在河南周口,打算把钱都存着娶媳妇,过年期间就要见几个相亲对象……
至于小袁,想再挣点钱后换一副助听器,现在这个,他已戴了好多年,把他不断长大的耳蜗磨出了新新旧旧的伤——在此之前,这个戴了多年的助听器,让小袁在饭店做传菜工时,因为厨房的尖锐噪声不得不关掉,最终导致他在工作中频频出错被辞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