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小春
【摘要】目的 分析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小儿咳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7年4月~2018年3月收治的58例小儿咳喘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6.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应用在小儿咳喘治疗中,效果明显,值得推广。
【关键词】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小儿咳喘;疗效
【中图分类号】R56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8.06.16..02
小儿咳喘是儿科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症状,属于呼吸系统疾病之一[1]。临床对于小儿咳喘的治疗常以西药治疗的形式进行,但是往往治疗的效果不是非常理想。中药治疗在近年来得到了临床的广泛推广,对疾病的改善作用非常明显。本研究将我院收治58例小儿咳喘患儿纳入样本中,对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的效果进行分析。现将详细情况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4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58例小儿咳喘患儿进行研究,采用数字随机分组法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9例。对照组男16例,女13例;平均年龄(4.25±0.41)岁;平均病程(3.51±0.24)d。观察组男15例,女14例;平均年龄(4.36±0.37)岁;平均病程(3.56±0.23)d。对比两组上述各项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给以患儿头孢哌铜舒巴坦注射液150 mg,将其加入至浓度为0.9%的氯化钠注射液(10 mg)中,以静脉点滴的形式进行治疗;给予患儿利巴韦林注射液10 mg,将其加入至浓度为0.9% 氯化钠注射液,以静脉滴注的形式给药。观察组除了常规治疗之外,还采用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甘草3 g,生麻黄4 g,杏仁6 g,黄芩6 g,桔梗6g,川贝6 g,丹参9 g,鱼腥草12 g,石膏18 g。水煎半个小时,每剂浓缩为100 ml,每次30~40 ml,每天3次。同时,配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维持吸入剂量0.25~0.5 mg,每天2次。两组均为7 d1个疗程。
1.3 疗效判定
以《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中有关咳喘疾病的治疗标准为依据,分为三个级别,显效、有效和无效。各项症状几乎消失,未出現复发现象为显效;各项症状消失明显,患儿体征恢复正常为有效;各项症状几无消失,甚至有加重的趋势为无效。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总有效率为显效率和有效率之和)。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1.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在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方面,观察组要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3 讨 论
临床儿科疾病中,咳喘是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属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患儿咳喘发作之后,主要表现出咳嗽、气促、胸闷等症状,容易对患儿的日常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严重时威胁到患儿的生命安全,因而必须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治疗。
临床对于小儿咳喘的治疗中,常规西药是主要的治疗形式,一般要采取平喘、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抗生素类等药物治疗,尽管可以起到一定的治疗效果,改善患儿的健康状况,但是容易引发不良反应,复发率也比较高,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近年来,随着中医治疗的影响力不断提升,中药在小儿咳喘治疗中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中医认为,咳喘属于“哮证”、“喘证”等范畴,有虚实之分,治疗应当辩证治疗。本研究治疗小儿咳喘使用的麻杏石甘汤中,鱼腥草等具有清热解毒、抗毒消炎等功效,丹参、桔梗等具有减少肺泡渗透、增加支气管分泌等功效,生麻黄、杏仁等具有宣肺解表、平喘止咳等功效,诸药合用,具有具有寒热兼顾、止咳化痰、降气平喘等功效,治疗小儿咳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3]。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在临床治疗效果方面要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小儿咳喘要比常规治疗取得的效果更佳。
综上所述,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小儿咳喘,疗效显著,有利于改善患儿的健康状况,促进患儿的健康恢复,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冯剑南.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小儿咳喘60例[J].四川中医,2014,12(7):119-120.
[2] 杨 平,邵启峰.麻杏石甘汤联合西药治疗小儿咳嗽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2013,28(8):1123-1124.
[3] 廉淑敏.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小儿哮喘的临床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1):117-118.
本文编辑:吴宏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