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远霞 夏海瑛 钟红卫
【摘要】目的:查阅总结近年来中医体质辫识的相关研究文献,阐述中医体质的分类,并从不同地区、性别、年龄、职业、疾病等方面探讨中医体质分布状况,分析中医体质构成的差异,以便使其更好地应用于临床,为疾病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体质辫识;流行病学;体质分类
体质是人群中的个体在先天遗传和后天因素的影响下,生长发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生理、形体与心理上的特殊性,亦是机能、代谢与结构上的特殊性。中医体质辨识流行病学研究广泛,现将体质辨识在该领域研究现状作一概述,具体如下:
1 中医体质分类
关于体质分类,可追溯至《黄帝内经》,如《灵枢·通天》按阴阳学说分少阴、太阴、少阳、太阳、阴阳平和五种体质类型。《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曰:“先立五形金木水火土,别其五色,异其五形之人,而二十五人具矣。”其先按五行分型,再根据人体肤色、外貌、形态、性格、行为、与四时的关系等方面进一步分亚型。《灵枢·逆顺肥瘦》则以身体形态区分,《素问·血气形志》则按情志因素等来划分体质。《黄帝内经》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划分了体质差异并分别论述,为中医体质分类开创了先河[1]。
后世医家在其论述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对体质进行分类研究,如张景岳按脏象阴阳分为阳脏、阴脏、平脏的体质类型;华帕云、叶天士提出体质为湿热质、阴虚质、肝郁质、木火质、阳虚质、脾虚质6种类型;陆晋笙划分体质为湿热、寒湿、寒燥、燥热类型等[2]。尽管众多古代医家研究了体质类型,但由于条件的原因,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亦未得到普及和应用。现代学者在前人的体质研究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突破,目前主要以王琦教授提出并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作为中医界广泛认同及应用的标准,提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9种体质类型。自从该分类方法提出后,便被广泛应用于多领域,尤其是流行病学调查。
2 中医体质分布
2.1 一般分布
王琦通过对我国江苏、安徽、福建、甘肃、青海、北京、江西、河南、吉林9省市21948例一般人群,以及冯娟等人通过收集福建、浙江、湖南、山西、广西5省市993例一般人群调查后指出中国一般人群中平和质最多,湿热质、气虚质、阳虚质在偏颇体质中最明显,且会受到不同性别、地域、婚姻状况、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的影响,体质类型构成比的表现也不尽相同[3-4]。
2.2 不同地区分布
成杰辉对珠海地区3107例居民体质调查统计分析后指出偏颇体质占绝大多数,分别为痰湿质、湿热质、气郁质等,而气虚兼痰湿质、气阴两虚质则在兼夹体质中表现明显[5]。刘凤年等人研究厦门市居民单一体质(88%)最多,气虚质(21%)在偏颇体质中占首位,复合体质中则以气虚兼阳虚质最多。罗璧玉对岭南地区1885例人群调查示平和体质占46.43%,偏颇体质占53.57%,阳虚质所占比例大[6]。王月对襄阳地区2865例人群体质调查显示偏颇体质占85.3%,其中气虚质人数最多[8]。这一结果与王琦等上述研究结果差异较大,由此可知地理位置的不同会引起体质分布存在较大差异。
2.3 不同性别分布
成杰辉根据自己的调查研究指出女性湿热质、痰湿质及平和质比例少于男性;而男性中气郁质、阴虚质、血瘀质、气虚质及阳虚质则比女性少}s7罗璧玉的调查中显示不同性别分布中男性平和质(48.89%)比例较女性平和质砰5.31%)比例大,偏颇体质中阳虚质均为最多[7]。许瑞旭对大学生的研究中指出女生多以阳虚质为主,男生则多以阴虚质为主[9]。
2.4 不同年龄分布
王建敏通过对1000名0~6岁儿童中医体质进行调查后得出阳盛质和阴虚质是0~6岁儿童的主要偏颇体质类型的结论[10]华焱坤对中小学生中医体质调查后指出该年龄段以平和质为主,中小学生各年龄段主要的偏颇体质是阴虚质、特禀质、气虚质、阳虚质,而平和质则随着年龄增长呈现出下降趋势,相反气虚质、气郁质、阳虚质、痰湿质发展的趋势则逐渐上升[11]。许瑞旭对大学生进行体质调查显示为偏颇体质为主,其中阴虚、阳虚、气郁及气虚质明显[9]。陈建峰对65岁及以上老年人群调查后指出偏颇体质明显[12]。邓科穗通过选择不同年龄段正常人进行体质分析后指出儿童、青少年相对单纯,而壮年和老年的体质类型出现分化,随着年龄增长体质更加复杂,兼夹体质也更多[13]。可见体质与发病趋势、年龄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不同年龄组的中医体质分布可能有所不同。
2.5 不同職业分布
樊少仪调查上海地区高校教师体质显示以阳虚质、平和质及阴虚质为主,同时兼夹体质也较多[14]。曾上劫对598例西安公务员体质辨识后表明以偏颇体质为主,比例最高的分别为气虚、痰湿、阴虚质,而复合型体质比例高于单纯型体质。周莺对女教师进行体质分析指出偏颇体质占绝大多数,其中气虚质人数最多,单纯一种体质的比例较低,兼杂现象明显。张小荣研究指出男性教师的痰湿体质类型显著高于总人群同类人群比例,女性教师阳虚体质比例明显。魏明对湖州市农民进行体质分析表明以平和质为主。
2.6 不同疾病分布
左文英对5102例高血压患者统计偏颇体质为4103例,其排序依次为阴虚、血瘀、阳虚、气虚、痰湿、气郁、特享质。陈杰辉探讨原发性高尿酸血症人群中绝大多数中医体质为偏颇体质,以湿热质、兼夹体质为主,其中以痰湿兼血瘀质、气虚兼痰湿质、气虚兼湿热质在兼夹体质中表现明显。郑勇强指出阴虚、气虚、痰湿体质为2型糖尿病患者主要体质类型,且女性尤为明显。李静指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中医体质分布主要为气虚与阳虚体质。李慧研究冠心病患者以气虚质、痰湿质、血瘀质为常见中医体质类型。徐素美指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中医体质主要是湿热质、血瘀质、气虚质,其中湿热体质与HBV-DNA关系密切。
3 总结
通过上述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中医体质在一般人群中分布主要以平和质为主,同时也存在着差异性。究其原因,其与地理环境、饮食习惯、男女生理差异、人体各阶段生理特点、工作特点以及体质对疾病的易感性等各方面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中医理论中特别强调要进行个体化诊疗,即遵循“因时、因地、因人治宜”的中医理念,根据患者个体差异综合分析,区别对待,才能保證治疗的准确性。
人群的体质不仅表现在健康状态的个体差异上,也可以表现为疾病状态下的病理反应倾向。疾病发生、发展、转化同样与体质因素存在着密切关系,所以对中医体质流行病学特征的了解,对中医体质辨识分类与分布规律的掌握,可以更好地将其在临床中推广应用,在人类健康领域发挥其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聂金娜,蔡万德.《黄帝内经》中对体质理论的阐述: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七届中医体质学术研讨会[C].中国陕西咸阳,2009.
[2]张恩达,陈松怡.中医体质辫识的本质与临床意义探讨[J].山西中医,2012,28(03):1-4.
[3]王琦,朱燕波.中国一般人群中医体质流行病学调查——基于全国9省市21948例流行病学调查数据[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24(01):7-12.
[4]冯娟,宫玉艳,李好勋等.全国五省市一般人群中医体质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31(11):4722-4725.
[5]成杰辉,颜彦,吴芷兴等.珠海地区2842例居民中医体质分型研究[J].新中医,2013,45(01):46-49.
[6]刘凤年,何强成,何金木等.东莞市居民中医体质特征调查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3,39(04):97.
[7]罗璧玉,陈嘉莹.岭南地区1885例中医体质类型分布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10):372-373.
[8]王月,陈立,库宝庆等.襄阳地区2865例中医体质流行病学调查[J].中医药导报,2016,22(06):83-85.
[9]许瑞旭,窦思东,叶颖颖等.146名大学生中医体质调查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2015,11(17):91-92.
[10]王建敏,杨雨蒙.乐清地区0~6岁儿童中医体质调查研究[J].浙江中医杂志,2015,50(11):834-835.
[11]华焱冲,毕月萍,陈玉芳等.上海市杨浦区殷行社区2440名中小学生中
医体质调查报告[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5,37(04):65-69.
[12]陈建峰,肖月,胡萍等.上海市某社区65岁以上老年人中医体质调查分析[J].西部中医药,2016,29(08):71-75.
[13]邓科穗,项凤梅,江一平.年龄段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研究及发病[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22(05):34-35.
[14]樊少仪,唐佩华,杨晴等.广东地区2204名公务员中医体质调查[J].中国职业医学,2016,43(04):506-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