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慧 李贵兵
【摘 要】立德树人内在的要求要积极培育大学生的责任感。当前加强大学生的责任感培育要做到个人与国家、认识与实践、使命与担当等的辩证统一,引导大学生自觉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
【关键词】立德树人;大学生;责任感;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8)13-0147-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8.13.066
2016年12月7日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指出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高校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强调要把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这既为大学生的责任感培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又为大学生的责任感培育注入了新的内涵、指明了前进方向。
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说过:“欲知明日之社会,须看今日之校园。”大学生是青年当中的精英群体,是未来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是“中华民族的梦之队”,他们责任感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1]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是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深入贯彻习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必须深入研究大学生责任感培养问题。
1 个人与国家的辩证统一
立德树人,树人是关键,亦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人与动物不同,“动物最多是采集,而人则从事生产”。[2]人在客观的物质生产中结成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各种联系,在这些关系中人成为现实的、具体的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就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这个任务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3]人只有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才能实现人的本质。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人的责任,“就是要求个人把自己的生存、发展和完善的需要,汇入社会整体或社会大多数成员共同的生存、发展和完善的需要这个大需要系统中去”。[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然而“人类历史的一个突出特征在于,‘片面性是它的‘发展形式,即历史总是以某种‘退步的形式而实现自身的‘进步。”[5]当前,最大程度的占有物质财富成为很多人的追求,经济领域中的诚信缺失、不正当竞争,政治领域中的贪污腐败,文化领域当中的粗制滥造等现象层出不穷,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价值观念肆虐。现实社会发生的这些重大变化直接导致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淡漠,“一部分大学生存在‘四重四轻的倾向:一是重个人理想、轻社会理想;二是重自我价值、轻社会价值;三是重金钱崇拜、轻事业追求;四是重个人利益、轻社会利益。”[6]
党的十九大再次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号召,这是历史赋予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当下加强大学生的责任感培育,必须让大学生明确自身肩负的社会责任,“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今天高校学生的人生黄金期,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完全吻合。亲自参与这个伟大历史进程,实现几代中国人的夙愿,实乃人生之大幸。当代学生建功立业的舞台空前广阔,梦想成真的前景无限光明”。[7]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既是当今中国对大学生提出的现实要求,也是大学生历练自我、提升自我,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重要机遇。要注意在“人到底为什么而活”“到底什么样的人生更加有价值”等一些关键问题上加强对大学生的引导,帮助大学生认清使命,调整方向,找准着力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个大舞台上,追求和实现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实现个人进步与国家发展的有机统一。
2 认识与实践的辩证统一
立德树人中的“树”内在的包含着正确思想的内化和行为的外化。大学生责任感的培育是一个由“知情信意行”等要素构成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起于认识归于实践的过程。人类的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人的实践活动是在一定认识指导下进行的,无认识指导的实践是不存在的,同时认识也离不开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空洞的、无力的,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必须坚持和实现认识与实践的辩证统一。
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思想认识问题,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从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和伟大实践中,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不断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勇做走在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珍惜韶华、脚踏实地,把远大抱负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飞扬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8]要根据大学生的心理、认知和行为特点,综合运用课堂教学、榜样示范、情境创设等手段,促进大学生对责任的内容和担责的意义等进行充分的认识,并内化为自身的自觉价值追求。
责任本身就具备实践的属性,责任感的培育更离不开实践。“青年要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材,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高校学生支教、送知识下乡、志愿行动等活动,都展现了学生的风貌和服务社会、报效祖国的情怀。许多学生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实践和社会活动中树立了对人民的感情、对社会的责任、对国家的忠诚。”[7]因此高校应积极为大学生实现精彩人生提供广阔的实践平台,紧密结合大学生的专业特色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让大学生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中强化对责任的认同,此外,还可尝试开设带有一定价值导向的实践课程和布置相关实践作業的形式,实现由理论认识向实践的转化。
3 使命与担当的辩证统一
责任就是“分内应做的事,或者没有做好分内应做的事,因而应当承担的过失”。[9]从这一界定出发,可以将责任解读为:第一,积极的思考并明确自己该做什么,并积极的去为之努力奋斗,亦即强烈的使命感,第二,积极的接受并承担相应的后果,亦即强烈的担当精神。大学生责任感的培养,内在的包含了使命感和担当精神的培育。
一方面要增强大学生的使命感。使命感即个人对特定时代下特定主体赋予的使命的感知认同,这是一种主观的发自内心的体验。有强烈使命感的人,有更加清晰的人生定位,有高度的自觉性,有强烈的工作激情和热情,在遇到挫折时有更坚强的意志力。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是中国文人的传统,并留下了“却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名句。当前,我国进入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进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这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当承担的历史责任。因此培育大学生的使命感,就是要引导大学生经常思考“我该为祖国做什么”“为此我需要做哪些准备”等问题;引导大学生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引导大学生思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思考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问题,自觉将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同大学生自身紧紧的联系在一起,积极关心祖國和民族的命运。
另一方面要增强大学生的担当精神。担当即“接受,并负起责任”[10],简而言之就是负责。从这个意义讲,担当精神就是一种想负责、敢负责、能负责的精神,是主观的自愿自觉与实际的能力水平相统一。担当精神的形成受主体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影响,因此,培育大学生的担当精神,首先要加强价值引领,要用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的思想,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价值内容供给,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其次,要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加强自律,磨练他们克服困难的意志,积聚正能量;再次,要引导大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注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提升担当能力和水平;最后,要积极打造社会实践平台,让大学生在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体验、感悟、升华自己的担当精神。
大学生责任感的培育必须将使命感与担当精神辩证的统一起来,强烈的使命感为责任感的培育注入了强大的内在动力,责任感从这里开始生根发芽;强烈的担当精神使得责任感的培育落到了实处,责任感培育在这个上面结出现实的果实。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青年一代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2/05/c_118437252.htm.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12.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29.
[4]夏伟东.道德本质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40.
[5]孙正聿.哲学观研究[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239.
[6]侯锡铭.立德树人视野下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J].中国青年社会科,2014(2):99-103.
[7]习近平首次点评“95后”大学生[EB/OL].人民网http://cpc.people.com.cn/n1/2017/0103/c64094-28993285.html.
[8]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9]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1627.
[10]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