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 郑永刚
【摘要】目的:研究加减乌梅丸提高治疗泄泻病的临床效果。方法:病例来源:我院2015年3月-2017年10月门诊接受治疗的74例慢性泄泻病患者。采取掷硬币法,将7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个组别。对照组口服乌梅丸原方汤剂,治疗组口服加减乌梅丸汤剂。观察指标:从治疗后4周的疗效判定,进行比较。
【关键词】加减乌梅丸;泄泻病:疗效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来源:根据2011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中有关泄泻的诊断分型标准,将我院2015年3月-2017年10月门诊接受治疗病程至少在三个月或以上,具有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反复发作,时轻时重特征的泄泻病患者,由至少两名副主任中医师收集四诊资料,进行辨证分型。将辨证分型结果一致均属寒热错杂型者作为观察对象,共85例。采取掷硬币法进行随机分组。85例患者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3例,由于各种原因,两个组别分别有4例和7例患者脱落,没有完成实验。74例完成实验的患者中,治疗组38例,对照组36例。
38例治疗组患者中:年龄低至26岁,高至61岁,年龄中位数(41.14±2.24)岁。病程短至3个月,长至21个月,病程中位数(6.67±0.32)个月。其中经过西医结肠镜,X钡餐,病理,实验室等相关检查,诊断特发性溃疡性结肠炎18例,肠易激综合征17例,原发性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2例,克隆病1例。
36例对照组患者中:年龄低至31岁,高至63岁,年龄中位数(42.46±2.92)岁。病程短至3个月,长至22个月,病程中位数(6.78±0.28)个月。其中西医诊断属特发性溃疡性结肠炎20例,肠易激综合征16例。
1.1.1 排除标准
对所纳入的病例进行辨证分型,不符合入组证型者:西医确诊为肠道恶性肿瘤者,肠结核者;合并心衰、呼衰,以及合并抑严重精神症状者或既往有精神障碍者;治疗期间,对任何与泄泻病相关的药物过敏者。
1.1.2 剔除标准
治疗过程中症状,舌苔脉象发生变化,己不属于入选证型者:收集泄泻病患者资料以及治疗的过程中,患者不与配合或中途退出者。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如上述,P>0.05,研究有较强的可行性。
1.2 方法
在无禁忌症的情况下治疗组采取口服自拟加减乌梅丸汤剂,对照组口服乌梅丸原方。加减乌梅丸即去掉乌梅丸中的当归10g,加白芍15g。
(1)加减乌梅丸组成:乌梅15g附子10g 蜀椒10g 细辛3g 桂枝10g干姜10g 党参 白芍分别15g 黄连,黄柏各10g。
(2)乌梅丸组成:乌梅15g 附子10g 蜀椒10g 细辛3g 桂枝10g 干姜10g党参15g 当归10g 黄连,黄柏各10g。
两组均做汤剂水煎服,每次巧Oml,日两次,连服4周后观察疗效。
1.3 观察指标、评价标准
治疗4周后,根据2011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中有关泄泻的疗效判定标准,将两组患者进行比较。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大便正常,其他症状消失,临床检验正常;好转:大便次数明显减少,其他症状改善。未愈:症状未见改善
1.4 统计学处理方法
两组患者研究数据统计软件为SPSS19.0软件;治愈,好转及总有效率以%形式表示,计数资料采取X2检验。结果显示:患者治疗结果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P<0.05。
2 结果
治疗前与治疗4周后两组统计学比较有差异,如表1所示。
结果顯示:经过四周治疗,治疗组患者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X2统计处理有显著差异,P<0.05。表明加减乌梅丸能够明显提高泄泻病患者的临床疗效。
3 讨论
乌梅丸用于上热下寒,蛔虫内扰的蛔厥以及寒热错杂的久利。出自《伤寒论》338条:“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隔,故烦,须臾复止,得食则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由于胆道蛔虫症己不属于常见病,故今人多用于治疗慢性痢疾、慢性肠胃炎、结肠炎等以泄泻为主的病证,因其方配伍严谨,疗效卓著,为历代医家推崇。但笔者在临床运用该方时发现,在同为寒热错杂型的泄泻患者时,有的疗效并不尽如人意。故而进行探讨。
从组方来看:乌梅丸重用乌梅以酸涩止利,配细辛、干姜、桂枝、附子、川椒辛热之品以温脏驱寒;黄连、黄柏苦寒之品以清热;以人参补气、当归养血,诸药相合,酸苦辛并进,寒热并用,邪正兼顾。可见当归在乌梅丸中的作用是养血,配合补气的人参,以顾正气之不足。当归为补血活血要药,其性甘、辛、温,归肝、心、脾经,因其中含有挥发油成分,尚有润燥滑肠之功,与久利病有相悖之处。因此笔者认为当归是影响乌梅丸的疗效之因。
然乌梅丸创立千年,其卓越的疗效己被历史验证,为何在笔者这里出现效验不符?
首先,仲景所制乌梅丸而非乌梅汤,经过捣筛,米蒸,饭熟捣泥,并纳臼中蜜杵为丸,其药效己大为和缓。其次,换算到现在,乌梅丸十种药物组10g蜀椒10g桂枝10g人参15g黄柏10g。当归与蜀椒在其中剂量最小,仅为0g。被制成梧桐之大小,每服仅十丸,稍加至20丸,当归通便之弊几可忽略。而今人为求疗效迅捷,换丸为汤,又忽略其中的剂量配比,当归用量几与它药相当,其滑肠之性因人而异,从而影响疗效。
因此笔者以白芍替代当归。白芍味酸苦,性微寒,其性柔和,善养血而缓急止痛、柔肝安脾,尚有一定的止泻作用,与党参相伍,既补益气血而扶正,又防当归通便滑肠之弊。与诸药相合,共奏寒热并用,邪正兼顾之功,因而得以提高疗效。
参考文献
[1]杨发均.针灸治疗泄泻临床30例[A].中国中医药学会基层中医药会议专刊[C].1997年
[2]谢卫平.民间验方治疗泄泻举隅[A].第四次全国民间传统诊疗技术与验方整理研究学术会论文集[C].2011.
[3]张萍,包雪杰.泄泻的辩证施护[A].全国中医、中西医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8.
[4]董幼祺.婴幼儿泄泻的诊治[A].刘弼臣教授从医六十五周年学术思想研讨会暨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与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儿科分会全国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C].2004.
[5]朱伟宁,王北京,路广晁.路广晁教授治疗泄泻经验辑要[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十二届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暨2010年脾胃病诊疗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0.
[6]赵宏伟.针灸治疗泄泻112例临床观察[A].中国针灸学会全国中青年针灸推拿学术经验交流会论文汇编[C].1999.
[7]历飞,艾华.试析《症因脉治》论泄泻[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0(04).
[8]王翠芳,李峰,王玉光.浅谈泄泻与脏腑的关系[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09).
[9]于凌,浅议“泄泻从心论治”[J].北京中医药,2011(07).
[10]高尚社.国医大师颜德馨教授治疗泄泻验案赏析[7].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15).
[11]黄雅慧,邓枉杰.泄泻五脏论治文献再评价[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04).
[12]王翠芳,李峰,王玉光.浅谈泄泻的名称及分类[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1(05).
[13]张苍,健脾补肾止泻汤治疗慢性泄泻69例[J].内蒙古中医药,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