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孝
【摘要】目的 探讨贝那普利联合美托洛尔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我院心内科收治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患者128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贝那普利治疗,观察组采用贝那普利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各项指标变化。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3.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收缩压、心率、LVEF、6 min步行实验与对照组相比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采用贝那普利联合美托洛尔治疗的效果显著,能有效降低血压及心率,提升心功能水平,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贝那普利;美托洛尔;效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R541.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8.06.16..02
高血压是造成心力衰竭的主要疾病之一,长期的心脏负荷过重导致血流动力学及神经内分泌异常,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增高,儿茶酚胺大量分泌,导致心肌细胞凋亡,引起心室重构。老年人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具有较高的死亡率。贝那普利是ACEI类降压药物,美托洛尔为β受体阻滞剂,在本病的治疗中均应用广泛,但两药联合应用较少[1]。本研究分析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使用贝那普利联合美托洛尔治疗的效果,现具体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我院心内科收治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患者128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64例,男35例,女29例,年龄61~87岁,平均年龄(72.9±11.3)岁,病程1~8年;对照组64例,男34例,女30例,年龄62~89岁,平均年龄(73.6±11.8)岁,病程1~10年;所有患者均符合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诊断标准,血压高于140/90 mmHg,年龄≥60岁,且有心衰的临床表现,体力活动明显受限,甚至不能进行任何体力活动;排除合并其他心脏疾病者、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无法耐受药物治疗者;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血压水平、心衰严重程度等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吸氧、强心、利尿等治疗。对照组服用贝那普利片(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30514)5~10 mg/次。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服用美托洛尔(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J20150044),23.75~47.50 mg/次,2次/d。两组均治疗6个月后评价疗效。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血压降至正常范围内,心衰症状明显改善或基本消失,6 min步行实验基本恢复正常;有效:血压降至正常范围,心衰症状有所改善,6 min步行实验明显好转;无效:血压未降至正常范围,心衰症状改善不明显,6 min步行实验无好转[2]。
1.4 观察指标
治疗后复查收缩压、心率、LVEF、6 min步行实验,评估心功能改善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软件使用SPSS 19.0版本,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用x2檢验,使用率(%)表示,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3.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各项指标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收缩压、心率、LVEF、6 min步行实验与对照组相比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 论
高血压造成心力衰竭的主要机制在于长期的血压升高,增加了左心室负荷,导致左室肥厚、心室扩大,心肌是舒缩功能下降,日久造成心肌细胞凋亡与心室重构。临床治疗的关键在于控制血压,抑制心室结构的改变,改善心功能。
贝那普利是常用的ACEI类药物,作用力持久,可有效抑制AngⅠ转换酶活性,扩张血管,降低血压,改善机体血流动力学,抑制心肌肥厚和心室重构,增加患者的运动耐量,改善心功能。美托洛尔为β受体阻滞剂,是心衰的基础用药,对减慢心率,降低血压,抑制心室重构等有良好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3.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收缩压、心率、LVEF、6min步行实验与对照组相比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药合用具有协同增效的作用,加强降压及改善心功能的力度,抑制心衰进展,避免病情恶化,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邱建喜.贝那普利联合美托洛尔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研究[J].吉林医学,2015,36(7):1373-1374.
[2] 程长生.贝那普利联合美托洛尔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观察[J].江西医药,2015,50(4):334-336.
本文编辑:王雨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