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把关让作业成为课堂教学的最有效补充

2018-09-12 10:11李汉文潘慧荣
考试周刊 2018年67期

李汉文 潘慧荣

摘要: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的巩固程度。作业布置一定得关注全体学生,既要解决尖子学生不求甚解、蜻蜓点水式学习的问题,保证有事可做,又要解决中等生浑水摸鱼、得过且过的问题,保证能吃得下去,还要解决学困学生望而却步、失去信心的问题,保证能吃得消。必须坚持把好作业关。

关键词:难度分层;要求分层;评语分层;辅导分层

一是把好质量关,难度分层。

1. 基础性作业独立化,注重知识。基础性作业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全部且独立完成。作业是学生自己的“必修课”,必须独立完成。只有独立完成,才能真正使自己掌握所学知识。当然,学生绝不要轻易放过遇到的独立思考解决不了的问题,有问题就应该去请教老师、同学或家长,不能似懂非懂、不懂装懂,要在别人的帮助和启发下弄懂后自己再独立完成作业,更不能简单地把别人的答案、结果一抄了事。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就能不自觉地帮助自己总结所学知识、检验知识的掌握和巩固程度,要培养学生要养成先复习所学内容,弄懂所学知识,然后再做作业的习惯。

2. 探究性作业合作化,注重过程。探究性作业是学生作业的重点,应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可由2到3人建立一个小组、或1至2个小组合成一个大组、或1至2个大组合成一个大大组,生生互动,生生互助,完成作业。分组时必须考虑学生完成作业时所必需的知识拥有度、参与合作的难度和参与的广度、作业考察的方式、交流展示作业的范围以及最终形成的学习效果等诸多因素,

3. 拓展性作业选择化,注重体验。拓展性作业主要针对学有余力的尖子学生,他们天资聪慧、思维快捷,却也容易不求甚解。要注意让他们在稳固中追求灵活多变,在积累中不断开拓创新。例如①加强一题多解的训练:同一题目,多种解法;同一题目,多种答案。②一题多变的训练:同一题目,条件变化;相同已知条件,问题不同,难度不同;相同知识点,题型不同,可以通过问答、推断、填空、选择等不同形式对同一个知识点进行训练。③多题一解的训练,就是用同一种方法解决多个同类型的不同题目。通过拓展性作业的训练,目的在于能使学生在触类旁通的基础上提高创造力,达到一钥多孔、殊途同归的效果,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归纳、完善、提升能力。

二是把好数量关,要求分层。数量关靠的是集体主义观念和团结协作精神。学生用来做作业的时间是有限的,作业的数量与教学的成绩是不成正比的,一门课作业多了,势必影响了其他学科,即便学生加班加点开夜车完成作业,也会打乱正常作息,影响学习效率,最终得不偿失,因此老师们必须加强合作交流,发挥作业的功能。可根据学生的现有学习水平,在作業难度差不多时,可从数量多少加以区别,尖子生做全部作业且独立完成、中等生做大多数作业尽量独立完成、学困生做一半左右的作业且可合作完成。从而让各层次学生都能“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都能为自己努力而取得的收获而喜悦,达到面向全体、共同进步的目标。

三是把好批阅关,评语分层。对学生作业的批改是帮助学生判断正误、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重要手段,是学生巩固知识、培养能力的基础。要求老师们认真、及时批改复习作业,及时发现问题,还要注意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分析,巧用作业评语。对尖子生的作业评语以启迪思维、激发潜能为目的。如“真棒!还有其他方法吗?”或者“你很聪明,一定还能想到更好的方法!”对中等生的作业评语以方法的指导、思维的开拓为目的。如“你善于观察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与知识的联系,你是将来的赢家!”等,向学生提供解题方向,让学生在老师提示的思路指引下,自己去思考、改正。对学困学生的作业评语以信心的树立、兴趣的激发为目的。如“看到你的进步,我真为你高兴!”等,不仅能使学生在情感上得以补偿,更使学生在心理上得以调整,可以使他们在做作业的过程中,逐渐从无取向变为有取向,从有取向为变感兴趣,从感兴趣变为有乐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四是把好纠错关,辅导分层。纠错关是提高复习效率的重要一环,一定要及时处理学生存在的问题,有错必改,要找典型、抓重点、讲考点,精讲细抓,尽量做到一错不再错,确保再错不三错。教师首先要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类,如出现审题不清楚、观察不细致、计算有误差、判断不准确、分析不透彻等不同方面的错误时,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方法指导,让学生对正确的解题方法留下深刻印象。其次,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错误形成的原因,如基础知识掌握不好、基本方法应用不当、生活经验不足、学习习惯不好、题目难度较大等不同原因造成的错误,要能抓住源头、辩证分析、彻底“治理”。再次教师的辅导必须针对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出现的不同问题,分层指导、有的放矢、因人而教、精准辅导,要确定辅导对象,明确辅导方向,选择合适的辅导方式,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去思考、改正,不仅要找到错在什么地方,而且知道为什么这样错了,怎样改正这些错误,引导学生不断超越自我。

作者简介:李汉文,甘肃省武威市,甘肃省民勤县第六中学;潘慧荣,甘肃省武威市,甘肃省民勤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