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悦
【摘 要】针对虚拟现实技术在核电站辐射防护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并详细介绍核电站辐射防护中应用虚拟现实技术的重要意义、虚拟现实技术在核电站辐射防护中的应用要点,希望能够给相关工作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核电站;辐射防护;虚拟现实技术
中图分类号: TP391.9;TM6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8)13-0067-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8.13.030
在核电站辐射防护过程中,应用先进的虚拟现实技术非常的重要,能够有效提升核电站辐射防护效果,减少能源的浪费。对于核电站中的工作人员来说,要结合核电站辐射防护现状,不断改进原有的虚拟现实技术,保证虚拟现实技术在核电站辐射防护中得到有效运用。鉴于此,本文主要分析虚拟现实技术在核电站辐射防护中的应用要点。
1 核电站辐射防护中应用虚拟现实技术的重要意义
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又常被人们称为VR,主要指的是将计算机图像技术与各项硬件设备进行有效结合,为人们营造一个良好的虚拟现实环境。虚拟现实技术主要是计算机用户接口,通过为用户提供良好的视觉与听觉感受,能够为用户提供良好的平台,有效满足用户的各项要求,不断减轻用户的工作压力,进一步提升系统的整体运行效率。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到核电站辐射防护中,能够生成一种虚拟环境,从而为用户提供良好的空间感受[1]。
虚拟现实技术将人的感受与信息进行有效结合,能够为用户提供良好的三维环境,让用户能够更好的感受到外界环境。在核电站辐射防护中,运用虚拟现实技术,能够保证核电站辐射防护效果,提升核能源的利用率。近些年来,核能源的利用已经引起人们的关注,根据相关研究表明,虚拟现实技术在我国具有良好的发展空间,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到核电站辐射防护过程中,能够有效提升核电站的防辐射效果,减少能源的浪费。
2 虚拟现实技术在核电站辐射防护中的应用要点
2.1 电站建模
为了保证虚拟现实技术在核电站辐射防护中得到更好的应用,构建合理的电站模型非常重要,对于相关研究人员来讲,在实际工作当中,要根据核电站模型的运行特点,做好相应的优化工作,设计合理的核电站模型框架,结合核电站模型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断改进并优化原有的核电站框架模型。例如,在某核电站中,研究人员利用各项数据,构建妥善的信息数据模型,保证剂量模型得到更好的构建。
结合CAD数据模型的运行情况,研究人员可以构建更加完整的3DMax模型,并利用插件将3DMax模型中的各项文件导出为mesh文件,构建更加科学的三维虚拟模型。由于CAD数据模型内部结构比较复杂,研究人员要做好相应的简化工作,根据简化后各个模型的运行信息,输入正确的文件数据,并做好相应的配置工作,有效提升各项模型数据的准确性。
对于相关研究人员来说,在构建核电站模型的过程中,可以按照以下流程进行:首先,將模型数据进行有效收集,利用先进的测量仪器,合理检测各项测量数据;其次,构建完善的数据文件,准确计算核电站辐射源的强度,结合核电站衰变与距离等因素,合理计算公共空间区域的辐射率;最后,结合格式化文件数据,在软件中准确输入各项数据,保证核电站建模质量[2]。
2.2 数据场的构建
由于核电站中的数据分布范围比较广,在构建数据场的过程中,研究人员需要认真分析数据类型,并将各项数据进行有效连接,结合数据连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构建完善的数据场模型。在可视化范围中,可视化数据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矢量数据、标量数据与张量数据,研究人员要结合数据场模型的运行情况,准确计算各个坐标数据,并结合数据特征量,明确模型的运行方向,保证各项矢量数据更加准确。
为了保证各项数据得到更好的连接,研究人员要结合数据场的构建情况,准确计算各项数据,并构建合理的离散型数据模型,充分发挥虚拟现实技术的可视化功能。由于核电站空间网格结构比较复杂,要按照相应的网格顺序,对核电站的三维空间进行合理的采样,并将各个采样点准确布置在空间网格单元点中,有效提升各项三维数据的利用率[3]。
除此之外,在构建数据场的过程当中,研究人员要根据数据生成情况,利用先进的测量仪器进行测量,并做好相应的数据统计工作,从根本上保证数据的有效利用。由于核电站辐射源分布位置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核电站辐射防护效果,研究人员在实际工作当中,要将各项数据进行有效汇总,经过综合分析后,将计算结果汇总形成数据文件。通常情况下,数据汇总形式主要分为三种,分别是规则型、非规则型与混合型,通过构建合理的数据场模型,能够帮助研究人员更加全面的了解核电站辐射防护情况,保证各项结构化数据得到有效利用。对于研究人员来讲,在实际工作中,要明确各项离散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构建合理的三维数据模型,并做好相应的组织工作,保证各项元素标注更加准确。
2.3 直接体绘制技术的应用
通常情况下,在应用直接体绘制技术的过程中,研究人员要结合体数据场的变化情况,运用合理的算法,结合基本绘制原理,有效提升绘制效果。例如,在面绘制时,研究人员要将数据场中的各项数据进行准确分类,并提取出相应的数据,将等值面数据进行有效提取。如果提取出等值面数据,研究人员要结合二维切面等值线的运行情况,针对各项错误数据,及时摒弃[4]。
除此之外,在运用面绘制技术的过程中,研究人员可以结合传统的图形学技术理论,运用先进的图形硬件处理技术,绘制更加合理的图像,有效提升各项数据的准确性。与体绘制技术相比,面绘制技术操作流程更加简便,研究人员能够更加全面的了解数据场运行情况,构建更加完善的几何图形,保证数据场中的各项信息得到有效利用,减少失真现象的出现。
在构建体绘制光学模型的过程中,研究人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结合核电站辐射密度,严格控制光线的穿越量,如果光线的穿越量较大,会降低结果的准确性。第二,结合物理光学模型的运行情况,将核电站物理光学模型进行有效分类,从根本上保证离散的空间数据更好的转换成三维模型。第三,由于采样点的颜色值不同,研究人员要结合物质分类情况,做好相应的数据转换工作,避免体数据出现重复。
在核电站辐射防护过程当中,研究人员也可以运用体纹理技术,结合三维模型提供的纹理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构建更加完善的三维数据图片。由于纹理生成比较复杂,研究人员要结合颜色透明度,将各项纹理信息转换成图像信息,或者采用摄像机将核电站辐射场景进行相应的模拟,保证三维模型中的各项数据与纹理空间数据一一对应。为了保证核电站辐射防护效果得到更好的提升,研究人员需要明确代理几何体切片结构特点,并运用先进的View-Aligned 切片方法,有效提升三维纹理映射水平[5]。
2.4 场景管理
为了保证虚拟现实技术在核电站辐射防护中得到有效应用,研究人员构建完虚拟核电站模型后,需要做好场景管理工作。一般情况下,研究人员要将各项场景结构与场景内容放入到同一个继承体系当中,并将各个场景内容进行有效结合。在这个过程当中,由于场景内容比较复杂,场景结构与场景内容的结合难度比较大,因此,研究人员要采取妥善的维护措施,对整个场景系统进行有效维护[6]。
通过做好场景管理工作,能够保证场景结构更加完整,提升场景模型的合理性。在场景节点管理过程当中,研究人员要结合场景内容的渲染性,准确识别各个实体对象,明确场景结构与场景内容之间的关系,保证场景节点得到更好的连接。为了保证各项实现体中的数据得到更好的利用,研究人员还要将Ogre 场景图中的各个节点数据进行有效统计,并结合Ogre场景图的渲染情况,在指定位置设置场景管理设备。
在应用Ogre绘制体数据时,研究人员可以按照以下操作步骤进行:首先,设计合理的自动以对象,并优化自定义对象结构,运用可视化方法对自定义图像进行优化;其次,创建一个自定义对象实例,将其视为可渲染对象,结合Ogre渲染情况,制定完善的改进措施;最后,进入Ogre场景中,将各个渲染队列进行有效结合,运用3D纹理的体绘制方法对自定义对象进行绘制,等待Ogre最終对自定义体数据对象进行相应的渲染。
除此之外,想要保证三维剂量场结构更加完整,选择合理的数据类型至关重要,并运用先进的直接体绘制技术,对各项场景数据进行统一处理,保证Ogre场景更加科学化。研究人员也可以存储纹理名称的成员变量运行情况,对原有的变量进行优化。对于相关研究人员来讲,可以选择相应的自定义对象,构建完善的网格系统,并对各项硬件系统进行综合管理,保证硬件缓存结构更加合理[7]。
3 结束语
综上,通过构建合理的核电站辐射模型,能够保证各项虚拟数据得到有效利用,提升核电站辐射防护效果。在应用虚拟现实技术的过程当中,相关研究人员要结合核电站辐射防护情况,不断优化数据场模型,结合数据场模型的运行情况,不断改进虚拟现实技术,从根本上保证虚拟现实技术在核电站辐射防护中得到有效应用。
【参考文献】
[1]李溪韵,张帆,梁晨晨.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华龙一号”主控制室模拟机系统[J].中国核电,2017,10(04):568-571+578.
[2]刘志宾,马进,孟庆军,王兵树.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核电站全范围仿真机研究[J].仪器仪表用户,2017,24(12):66-70.
[3]赵鹏程,彭波,张皓.核电站虚拟检修培训技术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20):60-61.
[4]周国正,张学粮,颜安和.虚拟现实技术在核电站在役检查管理系统中的应用[J].应用科技,2013,40(03):54-57.
[5]席琛.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核电厂事故工况模拟[J].企业技术开发,2012,31(16):85-86+88.
[6]阎光伟,王瑞华.核电站三维动态仿真系统[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2,36(01):107-111.
[7]秦政,袁玥,吴勤勤,吴金水,程博昊.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核电站三维视景仿真系统研究[J].中国西部科技,2011,10(26):39-41+70.